首页 理论教育 澳大利亚淘金热回顾的介绍

澳大利亚淘金热回顾的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发现了金矿,再一次轰动了全世界,又一次出现了世界性的大“淘金热”,中国人称之为“新金山”。美国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澳大利亚后,正在失意、彷徨的哈格里夫斯也被“淘金热”挟裹到美国去了,他当时35岁。哈格里夫斯万万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行动,轰动了整个澳大利亚和全世界,引起了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此外,维多利亚也是澳大利亚“淘金热”的重点区域。

澳大利亚淘金热回顾的介绍

澳大利亚淘金热”述略

19世纪50~60年代,澳大利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淘金热”(Gold Rush)。“淘金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为其民族经济,以至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世界影响之大,可以和美国19世纪40~50年代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相媲美。对中国亦有巨大影响。在19世纪50~60年代有大批华人前去淘金,从此华人开始在澳大利亚定居下来,为开发“南方大陆”作出了贡献。

一、金矿最初的发现

早在1823年,澳大利亚就已发现了金矿。一位叫麦克布利安的政府测量员报告说,他在新南威尔士巴瑟斯特以东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金矿,这是澳大利亚最早发现金矿的报告。此后屡屡有人报告说发现了金矿,例如释放犯麦克利高曾在巴瑟斯特(新南威尔士)以西威灵顿附近发现了许多金矿石,悉尼一家珠宝店曾经陈列过这些金矿石,据说价值达200英镑。又如,克拉克牧师也曾在巴瑟斯特附近发现过金矿苗,他在一份报告里预言:重大的发现即将来临。他将金矿标本送给新南威尔士总督乔治·吉普斯。克拉克同时还是一位地质学家,故总督对澳大利亚有金矿深信不疑。不过吉普斯却因此忧虑起来,怕因黄金的诱惑导致犯人动乱,因为当时澳大利亚还是一个英属犯人殖民地。他对牧师说:“请把金矿标本藏起来,否则,我们二人都有生命之虞。”

1839年,在地质学方面造诣很高的波兰伯爵保尔·斯特杰莱斯基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次科学勘察。他从悉尼出发,翻越东南大山,进入他称之为吉普斯兰(Gippsland)的地区(即今维多利亚州),从风化的铁矿石中发现了黄金质点。他把采集到的标本送给总督看,但总督仍要求他不要外传。后来,这位波兰伯爵把金矿石标本带回英国,送给地质学家罗德利克·穆奇森爵士看。爵士检验了标本,审查了斯特杰莱斯基绘制的地图,指出这些很像乌拉尔的金矿石结构,因而致函英国殖民部国务大臣格雷勋爵报告此事,但没有引起殖民大臣的注意。金矿仍在陆续发现。

1847年,菲利普港的一位牧羊人,一天在一棵被飓风吹倒的大树的根下发现了一块天然金块。1848年有人在伯尔利玛附近发现了金矿石,并拿到悉尼让政府官员看,但政府当局仍以怕“扰乱公众思想”为由置之不理。1849年,一个名叫查普曼的牧羊人在布宁洋山(马拉腊特附近)放羊时发现一块重11盎司优质金块。他领着政府的黄金测验员到发现地点去,他们在那里又发现一块重24盎司的金块。吉普斯兰的一位工人在挖掉一根篱笆柱子时,铁锹碰上了一块价值100英镑的金子

上述这些发现迫使政府考虑如何办的问题,恰在这时哈格里夫斯发现了富金矿,并且又将此事在报上公布于众。更重要的是,进入50年代后,澳大利亚已完全由流犯殖民地转变为公民殖民地,英国基本上停止了向这里流放犯人,自由移民的人数开始超过了犯人。再者,从1851~1852年间,先后在巴瑟斯特、亚历山大山和奔地戈地区(均在维多利亚)发现了蕴藏量极为丰富的金矿。所有这些就成了19世纪50~60年代澳大利亚发生震撼世界的“淘金热”的重要因素。

二、哈格里夫斯与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轰动了世界,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第一次大“淘金热”,中国人将发现金矿的地方称为“旧金山”。1851年哈格里夫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发现了金矿,再一次轰动了全世界,又一次出现了世界性的大“淘金热”,中国人称之为“新金山”。

爱德华·哈德蒙·哈格里夫斯原系英国人,后移民来澳大利亚。美国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澳大利亚后,正在失意、彷徨的哈格里夫斯也被“淘金热”挟裹到美国去了,他当时35岁。但由于他身材高大而又过于肥胖,行动不便,因而没有成为金矿主。哈格里夫斯却花了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去钻研地质结构和采矿的学问,从而掌握了如何寻找金矿、如何识别苗矿和推摇淘金篮的理论。他注意到了这里的地质结构,尤其注意到了加利福尼亚金矿坑的地质结构很像澳大利亚巴瑟斯特的地质结构,因此决定回国。

1850年底,哈格里夫斯回到澳大利亚就制定了一个寻找金矿的方案。他知道根据法律金矿属于英王,因此决定第一步先取得政府的许可,为此在这以前必须找到金矿。他把他的计划告诉了友人,大家讥笑他是个疯子。他没有因讥笑而却步,相反说服了朋友借给他一笔钱,还卖掉了自己从加利福尼亚带回的金砂,共得钱100吉尼(1吉尼约等于21先令)。哈格里夫斯和朋友借了一匹马,在一名土人陪同下去巴瑟斯特。在麦夸里河拐角处,他们挖了盆泥土,用水淘洗便得到了黄澄澄的金子。当天晚上他们回到旅馆,就写了给悉尼政府的报告。政府秘书官员迪斯·汤姆接到报告,认为极端重要,把发现金矿的事件作为重大消息登在1851年5月15日《悉尼先驱晨报》上。哈格里夫斯基向新南威尔士总督费茨罗伊表示愿做采金的向导,并要求报酬,总督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哈格里夫斯得到了1万英镑赏金,维多利亚女王还接见了他,以示表彰。

哈格里夫斯万万没有料到他的这一行动,轰动了整个澳大利亚和全世界,引起了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成千上万的人们,首先从澳大利亚各地奔向巴瑟斯特。他们抛弃了家园、牧场、农场和工厂,抛弃了自己的工作去淘金。那些无业游民把采金场当作发财的天堂。在翻越蓝山而去巴瑟斯特的大路上挤满了牛车和人群。悉尼码头空空如也,船上的船员也迅速跑光。矿区的人越来越多,商品供不应求,物价暴涨。

矿场上,每天都有挖出天然金块的消息。口头、报纸宣传这样的消息,电报又把渲染了的消息传到其他殖民区和其他国家。大批的人从世界各地向澳大利亚蜂拥而来。尤其在1851年8月希斯考克在维多利亚巴拉腊特发现了神话般的金矿后,外来的采金人就更多了,“淘金热”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耐人寻味的是,哈格里夫斯这位在加利福尼亚淘金中无所作为的人,在澳大利亚却成了掀起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的关键人物。此外,维多利亚也是澳大利亚“淘金热”的重点区域。早在1851年前,维多利亚就多次发现金矿。在亚历山大区也多次发现天然金块。

1851~1861年是澳大利亚淘金的狂潮时期。一个叫科尔博士雇佣土人在巴瑟斯特矿区采金,土人用斧头砸开一块石英石,从中采到100磅纯金,其中有一天然金块重60盎司。戈登矿区(巴拉腊特)的一位采金者,在他挖掘的5英尺深的矿坑底部发现“黄金散落在坑底厚厚的一层,看起来像珠宝店一样”。巴拉腊特的一位采金者仅从一个矿坑中就采掘出价值达1 800英镑的黄金。一位奔地戈矿工在6周内采出的黄金价值达3 000英镑。巴拉腊特地区的一个由8人组成的采金小组买了一个小矿坑,从中采出的黄金价值达12 800英镑。后来,他们把这个矿坑卖给另一个由10人组成的小组。该小组从星期六早晨挖到星期一晚上共采出价值1万英镑的黄金。之后,10人小组又把这个矿坑卖给由12人结伙的小组,他们在一周内又采出价值14 400英镑的黄金。一周后,上述10人小组又买回该矿坑的开采权继续采掘,又得到价值9 000英镑的黄金。他们又将矿坑卖出,买者在14天之内又采得价值5 000英镑的黄金。前后,这个小金矿坑共采出价值高达51 200英镑的黄金。

采出的黄金中不少是天然金块,最大的有两块,一块为2 217盎司,另一块为2 280盎司。比较小的天然金块那就很多了,一位史家指出,“多得仿佛像沙滩上的鹅卵石那样。”维多利亚副总督雷特罗比视察巴拉腊特时,采金工人就用天然金块作为纪念品赠给他。

这些神话般的事实不胫而走,各种报刊大肆宣传,自然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人们以为澳大利亚大地上布满了无穷无尽的黄金。因而从挪威到中国,从欧洲到美洲乃至亚洲都传播着这种神话,各种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移民从世界各国涌向澳大利亚。巴瑟斯特、马拉腊特和奔地戈等金矿区是当时世界各种人种汇合一起最多的地方,仅中国人一度高达4万人之多(1857年)。澳大利亚“淘金热”到19世纪60年代达到了最高潮。

三、尤里卡采金工人起义

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出现的“淘金热”使殖民当局深感不安。人口的大批涌入和人员日益复杂,必然给治安带来困难。因此两个殖民区采取了严加管理的措施,在矿区建立管理行政机构,设监督和总监,增派警察,并根据英国金矿属于皇家所有的法律,颁布了采金者必须持有采金执照和缴纳执照费的法令。

从一开始,采金工人和店主就埋怨收费太高,认为执照费比牧场主租用20平方英里土地的费用还要高。英国对出现的“淘金热”极为重视,遂于1852年以帝国政府的名义通知殖民地当局要以采金的税收作为地方行政费用的重要财源。当时澳大利亚立法会议主要是由牧场主和农场主的代表组成的,而“淘金热”最初冲击了农业和牧业,因此立法会议主张对采金工人采取严厉措施,严格执行帝国的通知,强调矿区应承担自己的各种费用。这样,政府和采金工人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实质乃是农牧场主同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采金工人的矛盾的具体反映。

到1853年底,表面土层的金矿基本上采完了,更深层的金矿非几人组成的采金团伙运用简陋工具所能及的。加之,采金工人日益增多,而收入却日益减少,甚至有的人忙碌数日却一无所获,而缴纳费用不能减少半文。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激化了政府和采金工人的矛盾。执行征税任务的警察态度骄横,手段残暴。如检查出没有执照的矿工视为罪犯,由骑警押送游街示众,并把他们同惯犯、盗马贼、杀人犯关押在一起,而囚室又污秽不堪。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把一些缴不起执照费的矿工用铁链拴在柱子上,在烈日下暴晒。至于警察勒索矿工的事更是屡见不鲜。警察的种种劣迹进一步激化了业已十分尖锐的矛盾。

1853年底,有人在采金工人中发表演说,抨击殖民当局的税收政策,因演说者往往站在树墩上,人们称之为“树墩演说家”。后来,树墩演说家还抨击殖民当局对矿工的种种歧视政策,从而提高了工人们的觉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便开始了反抗。最初的反抗是采取消极方式,即躲藏前来征收执照费的税警。导致起义另一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在采金工人移民中绝大部分是来自英国和西欧的移民,而他们当中有不少的人参加过宪章运动和1848年欧洲革命;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具有强烈的反英情绪,他们把传统的革命精神带到了澳大利亚。

由于维多利亚金矿区的矛盾较其他矿区尤为尖锐,所以那里的工人反抗就特别激烈。到1854年下半年,维多利亚巴拉腊特采金工人的反抗逐步升级,转变为愤怒的骚乱和暴动。尤里卡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1854年10月6日晚,巴拉腊特金矿场上有一个叫詹姆士·斯科比的采金工人在一次斗殴中被人打死。尤里卡旅馆的主人詹姆士·本特雷和他的妻子以及一位叫约翰·法雷尔的人被认为是凶手。本特雷原系塔斯马尼亚的流放犯人,获释后来这里开旅馆。他和当地法官是密友,因而被宣判无罪。广大矿工意识到法官被收买了,于是愤怒地举行了一系列有万人参加的集会,以示抗议,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和废除对采金工人的不平等待遇,同时在一次集会后放火烧掉了尤里卡旅馆。当局怕事情闹大,下令重新逮捕和审讯本特雷等人,并判他们有杀人罪,同时罢免了原法官。但是,这时矛盾已经激化了,尤里卡旅馆事件变成一场风暴的导火线。11月11日,在矿区的贝克利山冈,采金工人又召开了一次万人大会,会上建立了名为“巴拉腊特改革同盟”的组织,提出了五项纲领:第一,要求给予充分而公平的代表权;第二,要求给成年男子以选举权;第三,立法议会议员不受财产资格限制;第四,给立法议会议员薪俸;第五,缩短议会任期。此外还提出撤销监督和总监,废除执照税以仲裁方式解决矿工和当局间的纠纷,等等。这个政纲显然是受到英国宪章运动和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的影响。

尤里卡事件导致工人运动一事使维多利亚总督赫萨姆大惊,慌忙于11月派兵前去矿场镇压。前来镇压的士兵同工人群众发生了暴力冲突,双方进行了混战,暴动的群众抢走了一辆军车和一部分武器。骑警又在工人群众中乱砍乱杀,许多矿工受伤,矛盾又进一步激化了。29日,矿工召开大会,会上纷纷把采金执照烧掉。在这种情况下监督官竞愚蠢地决定在第二天(30日)进行执照大检查,接着又在工人中宣读英国《暴乱取缔法》,以示警告,从而激起了矿工无比的愤怒,决定采取自卫措施。他们推举爱尔兰移民彼得·莱勒等人为领袖,在他们的指挥下建造栅栏围墙。另一个叫沃恩的德国移民也是领袖之一,他领导工人修建堡垒。怒不可遏的工人当天夜里在围墙上升起了“南方十字座”蓝色大旗。领袖们率领工人宣誓,并宣布“维多利亚共和国”成立,工人们揭竿而起了。尤里卡矿区的气氛越发紧张了,许多矿工纷纷离开。(www.xing528.com)

军方和殖民当局得知尤里卡的事态,决定再次派兵。12月3日派出军队去镇压,双方发生了激战,起义工人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起义领袖托宁在混战中牺牲,沃恩逃走,莱勒被打坏一只胳膊。起义者有35人被杀,30人受伤,但仍有13名起义者被起诉。殖民当局慑于群众的压力,采取了明智政策,宣判起义者无罪释放,以息事宁人,从而缓和了矛盾,稳定了政局。

尤里卡起义是“淘金热”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促进了澳大利亚“淘金热”向高潮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民主化的进程,同时还显示了淘金工人的巨大力量。自此之后,殖民当局废除了令人厌恶的执照费,颁布了新的征税规定:每年交1英镑即可取得采金的权利;黄金出口每盎司抽税2先令6便士,作为矿区的行政费用;矿区列入选民区,凡取得采金权利的人便具有了选民的资格。

四、“淘金热”的发展及其意义

尤里卡起义促进了“淘金热”的发展,即促进了由自由采金阶段向有组织采金阶段的演变,和由地区性的采金阶段向更广阔领域发展。前者表现为由手工采金向机械化采金演变,而后者则表现在昆士兰和西澳大利亚等许多殖民区发现了金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

1867年,昆士兰勘察人员纳希在盖姆柏地区发现了金矿,立即进行开采,黄金产量很快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这可从下列两例看出来。该矿曾发现一块重1 000盎司的天然金块。摩根兄弟三人在1882年以每英亩1英镑的价钱从一个农民手中买下一块地,后来在土地上发现有很多破裂铁矿石,经检验,每吨含纯金30~40盎司。他们大力开采,头几年就获利高达100万英镑。兄弟三人在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开采了25年,共获得价值达1 400万英镑的黄金,从而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大富豪。

在1882~1900年间,西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著名的金矿区有吉姆伯雷、皮尔巴拉和伊尔加恩等。在1886~1888年间,黄金产量直线上升,出现了西澳大利亚人称为“跃进”的局面。采金工人柏雷和福特在1892年8月一个星期日下午在库尔加黛地方,仅用铁锹挖出一块矿石,得黄金500盎司,再一次震惊了世界。许多国内外人士向西澳大利亚蜂拥而来,从而使西澳大利亚进入了淘金的高潮时期,即所谓“英里黄金”时期。该殖民区仅在1892~1900年间就生产出价值达2 200万英镑的黄金。

“淘金热”对澳大利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给澳大利亚带来巨大的财富,仅1852年一年输出黄金的价值就高达1 950万英镑。据澳大利亚史家戈登·格林伍德估计,到1861年已开采出的黄金价值为12 400万英镑。澳大利亚另一经济史家指出,从第一次开采金矿到1916年,澳大利亚向世界金库提供价值近6亿英镑的黄金。关于澳大利亚历年黄金产量详见下表:

澳大利亚黄金产值(1851~1900)(1)

这巨额财富,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促进了澳大利亚人口的猛烈增长。从1850年的405 356人增至到1900年的3 765 339人,增加了8倍。同时导致了自由移民的数量超过犯人移民的数量,引起了人口结构的质的变化。因而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不得不完全废除澳大利亚的流犯制度。

第三,促进了澳大利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本民族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这就为澳大利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政治发展。此后,相继出现了自治运动、共和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工人运动。这些运动的特点是以独立、民主、统一为内容,导致了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的建立。

第五,提高了澳大利亚在大英帝国中的地位,使它逐步成为英帝国的重要成员,帝国的头面人物从此不得不对它刮目相待。

参考文献

1.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史料》(Sources of Australian 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2.F.K.克洛雷:《新编澳大利亚史》(A New Hisfory of Australia),墨尔本:威廉·海恩曼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版。

3.吉安·其廷斯:《来自中国的淘金者》(The Diggers from China),墨尔本:夸太特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4.戈登·格林伍德:《澳大利亚政治社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原载《宁夏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注释】

(1)戈登·格林伍德:《澳大利亚政治社会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5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