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梳理材料,表达主题的需要

全面梳理材料,表达主题的需要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步,依据文题要求、材料特点、写作目的确定文体。依据选定的文体,进行布局谋篇。这就需要作者依据写作目的、据有材料的特点及个人喜好或专长做出选择。第二步,围绕主题表达的内容,梳理材料,初步理出符合文体特点的文章框架。然后要梳理共有几件事。然后我们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对材料进行基本的排序。最后一步,在通盘考虑下,依据主题及表达的需要,细致地安排材料,拟写提纲。

全面梳理材料,表达主题的需要

布局谋篇的第一步,是对主题下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从整体上掌控材料,要对自己拥有的写作材料了然于胸。

什么是我们要梳理的材料呢?在审题立意结束之后,我们已经确定了文章主题。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就是我们要梳理的写作材料。

我们该如何梳理手中的材料呢?

第一步,依据文题要求、材料特点、写作目的确定文体

初中生写作而言,不同文体的作文,其文章的结构类型、表达方式、详略安排等,往往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点。即使都是记叙文,小说体、散文体、新闻体、传记体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结构方式,因此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必须先考虑到文章的体裁。依据选定的文体,进行布局谋篇。

有些作文题目,是有明确的文体倾向的。比如,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的第二道题,往往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很明显是要求写以叙述为主的想象文。

但是也有作文题目,如“写作实践”第三题的题目是《在路上》这类的,从提示语,或者从题目本身看,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这就需要作者依据写作目的、据有材料的特点及个人喜好或专长做出选择。如果你想以写人记事来表达情感为主,而你据有的材料又能满足写人记事的条件,那就写成记叙文;如果你想以说理表达思想为主,而你又据有一定的事实和道理论据,那就写成议论文。

第二步,围绕主题表达的内容,梳理材料,初步理出符合文体特点的文章框架

梳理材料,不仅要厘清材料的具体内容,而且要厘清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要厘清具体内容与主题的关系,从而做出初步的取舍、详略和顺序的安排。

一般来讲,记叙文是以人物事件类的材料为主。梳理这类材料时,先要厘清材料中人物有谁,谁是确定的主人公。然后要梳理共有几件事。如果确定文章只写一件事,就要厘清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发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主题的关系怎样;如果写多件事,就要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这些事件分别表达主题的哪个方面,能不能生成同一主题。然后我们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对材料进行基本的排序。接下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我们还要确定哪个人是详写的对象,也要确定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几件事中的哪件事需要详细地描写。

比如《在路上》,这个题目之下,我们选择写学琴之路。我们可选的主人公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他人”可以是老师、家长、朋友等。主人公不同,主题就不同。假如要表达的主题是在学琴之路上感受到的亲情,以及由此获得的心灵成长,先要梳理的就是学琴路上和哪位亲人发生了什么事,有几件事,事件的来龙去脉怎样,一件事的哪个环节或者是哪些事件,更能突出地表达亲情。梳理材料后就可以据此初步安排详略和行文顺序。

说明文是用来介绍说明对象特征的一种文体。梳理说明性材料,一般要先弄清楚总说明对象是什么,总特征怎样。然后弄清楚自己掌握的事物性材料是从哪个角度说明总对象的特征的,这些角度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安排顺序才能将其表述明白。此外,还要关注相关的数据性资料的来源是否可靠,能说明对象的哪方面特征。

议论文是要阐明作者观点的文体。梳理这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要论证的总观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其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分论点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然后,需要梳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确定这些论据分别能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则需要考虑如何引出论点,如何进行论证,如何得出结论,从而初步安排行文顺序。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我们掌握了材料最主要的信息,同时基本的顺序和详略都确定下来了,可以说文章的基本框架已经梳理出来了。

最后一步,在通盘考虑下,依据主题及表达的需要,细致地安排材料,拟写提纲。

在我们从整体上掌控材料、搭建文章的框架之后,就需要对材料做细致地谋划安排。这种细致的安排,不仅与题目的要求、材料的特点、主题的限定有很大的关系,还与作者的个人特点有关,甚至还与作者心中假定的读者有关。跟前面环节相比,前面是常规的安排,而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作者在心中有假定读者的情况下的一种设计。这种设计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表达效果的好坏。因此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以记叙文为例,一般来讲,一篇文章材料取舍合理、顺序清楚、思想清晰、重点突出,就达到了布局谋篇的基本能力点了。如果再进一步,就是行文内容主辅地位明确,详略安排得当,段落层次安排匀称合理,中心突出。而更高一级的布局谋篇的能力点是文章顺叙、倒叙、插叙的设计巧妙,衔接、过渡、照应的表述自然流畅,线索、波澜、悬念的设计自然有效。

下面介绍记叙文常用的几种主体结构设计

1.起承转合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起承转合”的解释为:“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这种行文思路,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时的惯常思维,也是现在写作极其常见的一种行文方式(结构)。往往是起笔,用设悬念或开门见山等方式入题或扣题;接着紧承主题,扩展开来,追根溯源或蓄势铺垫,从多角度推动发展;然后出现变化,情节转折,主辅交织,正侧配合,故事推演到高潮或结局;最后万法归宗,总结合成,思考回味,深化主题。其优势是能从一面到多面,由外而内,逐渐深入地表达情感。(www.xing528.com)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起笔,以“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扣题,既设计了悬念,又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接着,承“不能忘记”而来,开始回忆旧事,介绍家中惨淡光景,丧事后父子同行到南京,父亲不放心茶房送“我”,亲自去火车站送“我”。此处,通过“我”与父亲的对比,把父亲的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与“我”当时的心理和写作时心理作对比,以及托人送与亲自送、讲价钱、挑座位等事件的辗转,来体现父爱。然后,“我”向父亲告别,结果情节突转——父亲要去给“我”买橘子。于是在特殊的观察视角里,“我”见到了父亲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背影,因而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两度落泪,对父亲的认识从一面走向另外一面,写出“我”对父亲深深的感念,故事到达了高潮。结尾回到现实,旧事与现实交合,泪光中再现背影,延伸出未来不知何时再见的惆怅心情,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与深情怀念。

2.观感知悟式。

观感知悟式是指以第一人称为视角,按照主人公对人、事、物、情、景、理的认知过程行文的结构方式,比较适宜用在写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的作文中。

3.形事情理式。

形事情理的结构方式,是指在行文过程中绘具体形象、叙可叙之事、抒真挚情感、思深刻道理,四者可交互并行,或某个阶段据中心表达的需要以其中一项为主的结构方式。多用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最典型的示例。梁衡先生在《〈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的讲座中,是这样分析的: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第三、第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情境”。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探求“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的是“理”字诀,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出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第六段,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

4.多点聚焦式。

多点,即多个散点,就是多件事或多个片段。焦点,就是文章的主题。所谓多点聚焦式,就是多件事、多片段从不同角度辐辏于同一主题。多点聚焦式结构文章的优势在于结构明晰,层次清楚,主题突出。如果散点的句式,再力求整齐,还会生成语言优美、情感浓郁的效果。

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具体写藤野先生和“我”交往时,主要选取了四个片段: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这四个片段分别侧重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四个角度,而每个片段中又都聚焦在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之下。

5.一线串珠式。

是指围绕一个观点、一个主旨、一个话题,用一条线索将三个以上不同角度的典型材料或一件事的多个环节串联起来,展开记叙、描写、抒情或议论,是表达主旨、丰富话题的技法。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还是一线串珠式的结构。围绕着父子之间的情感,用“背影”作为线索,将思念父亲不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别后怀念再现背影四个环节串联起来,展开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感伤之情,同时也有愧疚之意。全文流畅贯通,环环相扣。

6.对应比照式。

是指真假、善恶、美丑、文武、高低、雅俗等两类材料,两相对照,对应行文,使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使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褒贬感情更加强烈。比如杨绛的《老王》,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改装三轮、送鸡蛋香油四件事中,“我”和“老王”对应着写。“我”照顾老王的生意,送鱼肝油治好老王的夜盲症;老王老实善良、不贪钱财。“我”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老王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我”关心老王的生计;老王体贴乘客,为人着想。“我”不能让他白送,担心老王摔倒,抱歉没请他坐下喝茶,愧疚拿钱去侮辱他;老王感谢关怀,知恩图报。我们一方面感受到知识分子阶层的“活命”状态,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的“活命”状态,两人都活出生命的高贵。

7.一波三折式。

指在叙事中,主线不呈现一条直线式发展,而是运用顺势和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情节波澜迭起的结构方式。比如鲁迅的《社戏》中,在看社戏之前,就安排了早晨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怕外祖母担心、外祖母怕孩子不可靠、母亲怕大人熬夜不合情理种种波折,最后在双喜等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去看社戏。整个过程曲折多姿,引人入胜。

最后,我们可以采用列详细提纲的形式,完成这一步的设计。下面是详细的提纲设计,写作前可以依据时间和实际的写作需求,本着结构完整、逻辑严谨、文脉通畅、灵活多变而且富有创造性、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原则,选择地列举其中的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