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文本包含诸多要素,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符合学情、适宜学生,这是教学设计付诸行动,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知道,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是课时教学的立足点和归结点。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课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及教材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将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意图等逐一“生本化”,使得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目标恰当准确、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主线清晰明了。
1.分析教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结合上面对课标、教材的学习,首先,撰写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中既要阐述清楚所授知识在学科、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还要突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及其与该单元其他课时教学间的联系,在准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贯穿整节课,在整个教材或本课时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教学重点的确定,最根本的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抓住其思想本质。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要集中、具体,进而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去研究重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过于分散或笼统,会制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的实施。其次,撰写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既要明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储备对新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还要结合新的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可能存在的困难,提炼出课时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教学难点产生于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实际认知之间差异最大之处。精准确定课时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情,进而设法突破难点,排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障碍。例如,进行《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完全平方公式〉》一课教学设计时,在通读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学情进行了如下陈述。
教材分析:完全平方公式是继平方差公式后的又一个形式较为复杂的结构化公式,它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根式等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掌握好公式的结构特征,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探索过程,经过观察、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经验,增强语言表达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并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整式的运算、平方差公式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公式学习的经验,具备良好的探究意识、质疑能力。但因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比平方差公式复杂,且教材中又以两个公式出现,学生认识、揭示公式的结构,尤其是其中间项的符号确定比较困难。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规律,揭示公式的本质特征。
2.科学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南与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是按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的。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发现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一种是将三维目标分类陈述,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认识无理数”的教学目标设计时,某位教师就这样进行陈述。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对数学作出猜想并验证,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认识无理数的必要性,并使学生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情感与态度:①在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与创造。②创设交流探索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合作与钻研精神。其实三维目标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建议将他们独立设计为三个环节进行陈述。如上述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①通过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与质疑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www.xing528.com)
另一种情况是许多教师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设计,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斟酌,仅是照抄照搬《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忽视了教学目标与学情的有机融合,使得课时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即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适用于任何班级与学校,失去了教学目标的作用与价值。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我们要在遵循《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课时目标“生本化”,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经验、情感态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得课时目标更具有指向性,更具体、精准,符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一节中,《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中供教师参考的教学目标是:①能分析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组解决问题。②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发展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考虑到本节课是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1课时,旨在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我国古代经典名题,让学生大致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需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此,结合学情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能分析“鸡兔同笼”等古代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②初步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古算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探究,合作与共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④通过学习古算题,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以及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与处理办法。
首先,设计课时教学内容。平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主要依据初中数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科目标、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情,对教科书上呈现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工处理时,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内容学生已有所了解及了解到何种程度?哪些内容是达成目标所必需的?需要删除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哪些内容需要做出调整?同时必须明晰删除、补充、调整教材原有内容的原因等。需要说明的是,合理地选择、设计例题、习题,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例题和习题,提高例题、习题的功效。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这就使得课前教学活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在熟悉教材中各环节,如“做一做”“议一议”“例题教学”等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及自己的教学习惯,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要清楚以下问题: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活动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如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如何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保证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实施。
最后,精心设计教学评价。《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模式,同时要考虑评价的客体、主体、媒体及评价取向等内容。例如,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上,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对“做一做”“议一议”等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价上,则要特别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总之,教学评价的设计既要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又要能客观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图、计划,科学撰写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教学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撰写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研读《课标》、教材,洞悉教材设计意图是基础与保证,而结合学情,将课程理念、教材意图充分的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是根本。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模板,其意义在于“课前规划,服务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有效的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