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示例1
1.BD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项“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无中生有。C项“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E项“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
2.①专业方面,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文学方面,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③音乐方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禅学方面,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建言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阅读示例2
1.CE (解析:A项叔叔路易“启蒙和影响”了布列松摄影的“天赋才华”不合情理。B项“受《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影响”有误,原文是“也许是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D项“歌颂了社会主义中国”属无中生有,布列松的作品是“客观地记录”,并未歌颂。)
2.外因:①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②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③在科特迪瓦当猎人及染病的独特经历对品格的磨炼;④西方记者特别是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的身份提供的平台。
内因:①个人禀赋;②“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①忠实地记录了1949年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政局的变化,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②他拍摄的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量纪实照片,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了一扇窗户;③其作品和全部采用抓拍的工作方式,积极而又深远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摄影。(每点2分)
阅读示例3
1.流露出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出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2.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④广博地学习,丰厚地积累,多领域地研习,终成大家。(意思对即可)
阅读示例4
1.①渲染贝多芬去世时的天气恶劣(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1分),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1分)。②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1分),表现贝多芬的伟大(1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面对不幸积极面对的乐观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1分),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1分);
②引用他人的话,更体现传主的奋斗精神,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客观、真实可信(1分),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1分);
③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或: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1分)。
3.①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
②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反抗和征服,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屈服,不息奋斗;
③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每点2分,探讨作者意图,如考生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阅读示例5
1.A (解析:A项,父亲“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在文中无依据。)
2.第③段引用傅吾康著作中对于中国抗战的相关论述,直接表现传主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见识。(www.xing528.com)
第④段引用妻子的回忆,间接表现了传主正确的民族观和坚强品质。
第⑧段引用传主著作中对于《中国与西方》书名的解释,直接表现传主独特、卓越的历史观。
3.虽然传主1950年就离开了中国,但是实际上他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告别过中国:①家庭构成方面,他的妻子是中国人,他回汉堡时携妻带子。②学术研究方面,回德国后他一直从事汉学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的著作。③社会活动方面,几次返回中国访问、考察,视中国为家乡。④精神世界方面,一直关注中国,晚年撰写回忆录《为中国着迷》,表现了他对中国的不舍。
阅读示例6
1.BD (解析: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分析:A“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C项,“因此拒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的说法是,“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无法推导出“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的结论;E项是对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传记文学”和相关链接①核心概念“传叙文学”之间关系的一种推断,首先,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所给材料中并无交代,而二者之间又颇有分歧,从逻辑上来说,不能凭空建立二者的关系。其次,相关链接①说的是“传叙文学”概念的使用可以避免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的分类的麻烦,与E项说法明显不符。)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综合训练
一、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解析:A项关于去河南、山西和山东的原因,原文并无表述。C项张光直没有在安阳接受过训练。D项这句话是想说李济去了台湾之后,他在中国考古学界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因此说“李济的学术影响只限于台湾学界”不准确。)
2.①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②他主持了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③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④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⑤他为中国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⑥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3.①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③评价点出了李济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④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他被称为“学阀”的原因:①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他独特的个性。他相当固执,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就是可恶。
他“迷人”的原因:①他杰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他的人格魅力。对事业充满热爱,并一直为此努力,对真心为学的人会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故园充满热爱与眷恋。
二、1.B
2.①对生活风趣幽默。自称一拨就倒,“部级”就是“不急”。②对爱情专一。妻子死后拒绝再娶。③对名利淡泊、豁达、洒脱。不喜人称他爱新觉罗氏,对“博导”不在乎。④对病痛生死超脱达观。要求别人对他搞活体告别。
3.外因:①家学:显赫的家族福荫和良好的家学渊源,培养了启功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②名师:少年时期大家名师的指点为他的知识和技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得到了系统的培养。③家人:表舅不让题字的小事触发了启功极强的自尊心和内省力并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内动力。
内因:①自我的奋发立志;②性格的大度豁达,对名利和生死的超脱。
三、1.D (解析:“笑看人生”不合理,“继承先辈”,本文没有讲到“先辈”。)
2.BE (解析:A项主要表现他内心坚定的爱国、奉献精神。C项“严格”二字错误。D项“自主”研制错误,此时仍是仿制)(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
3.主要表现在梁思礼人格魅力以及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上。
①人格魅力上:理想坚定,热诚报国;不畏苦难,百折不挠。
②巨大贡献上:研制中国第一枚导弹;承担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飞行试验任务,创立了“可靠性工程学”;致力于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并最终获得极大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