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旅游者可能不会想到,现在平静得像镜面一样的长白山天池,在地壳下39千米或更近的地方有炽热岩浆在积蓄能量,蠢蠢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破壳而出,引发天崩地裂。
怎样才能知道是活火山和死火山呢?
在火山下面是否存在活动的岩浆系统,就成为判断一座火山“死”或“活”的关键。我们必须直面现状,实话实说。
1.地壳形变
当岩浆从地壳中上升到火山通道中时,会对火山周围的斜坡产生巨大的压力,斜坡会随着岩浆的增加或减少而隆起或凹下。大变动前,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两侧的岩层要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些微观前兆,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来临。
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发展而来的地壳运动观测技术,已成功地用于中国大陆几个地震区的检测之中,它是由空间卫星、地面监控和用户接收等三大部分组成。可以随时知道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X,Y,Z)据此获得大陆地块的相对运动速率,并获得大范围的地壳形变运动图像。当年魏格纳如果应用GPS就不会抛尸于格陵兰了。
现在,监测站以天池为中心布设环状向外辐射的GPS网,控制面积13000平方千米。据观测纪录:以天池为中心地壳形变呈现隆起状态,在水平方向上,以火山口为中心,长白山巅呈放射状向外部膨胀。
各观测点最大位移速率达38.3毫米/年,平均为19.6毫米/年。
火山口垂直运动表现为快速隆起,最大速率46—17毫米/年,北坡在2002—2005三年内抬升幅度68.12毫米,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三年内抬升6.8厘米,不可不重视!
计算结果表明:三轴拉张源位于天池火山口偏北处,北北东和北北西方向拉张明显地倾斜,南北分量向北倾斜3秒,就是说山向北歪。
长白山地壳下方正经历岩浆上涌、中心隆起和压力增大的过程。长白山天池火山在动。正在从初始扰动期向动荡期过渡。
2.水准测量
水准仪和水准尺是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如果两点间是固定不动的,那么它在一个月或一年后再测量,其数值应前后一致。反之,则是出现升降了。
沿二道白河,在长白山北门—天池瀑布间布置了水准测线。共13个水准点,相对高差901米,全长24.8千米。观测结果表明: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面,在垂直方向上,高差3年累积变化达6.8厘米,且越近火山口上升量越大,天池北坡瀑布下水准点上升量为4.6毫米。
水准测量记录证实:长白山南坡、南西坡,2001—2002年基线呈缩短状态,之后地壳变形又呈扩展状态,正在上演又缩又扩的一幕。
天池周围地壳形变,是东北大陆最高值。
3.地震勘察
当岩浆上升冲破岩石,挤压推动地壳的斜坡时就会使岩石断裂产生地震波,最活跃的火山每天会产生很多次地震,如果探测到一座火山的地震信号——大小和频率一天比一天多,意味着这座火山在蓄势待发,随时可能暴跳如雷。
当振动在介质地壳中传播时,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作纵波(P波),一种叫横波(S波)。
敲锣时产生的声波是纵波,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这是一个可以穿过整个地球的地震波,它是在地震期间到达地震仪驻地的第一波。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由于纵波衰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
投石水池形成的波是横波,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横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
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震区地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纵波先到,横波后到,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P波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经科学家测定: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的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为8千米(8.0km/s);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钟为4.4千米(4.4km/s),这个常数差很有用。可根据间隔的长短,“距离=速度×时间”判断该地距震中的远近。
2002年夏季,长白山天池火山日平均地震发生频次超过30次.震中在天池水域西南,水面下4千米。两个震源呈北西向分布。
2002年6月之后,地震频次、强度逐年增加。由2.9级到2003年的3.2级,上升到2004年的3.8级,2004年12月在天池火山南部10多千米处,发生了4.4级地震。地震频谱向低频发展,出现类似火山颤动地震,反映地下岩浆房崩塌诱发断裂的增强。
温度的升高可能引起P波速度的降低,或者岩浆的熔融或半熔融也会引起P波的速度降低。科学家根据实例测算,低速异常与岩浆体有如下关系:(www.xing528.com)
P波速度在3.5—4.7km/s,有50%—70%为熔融状态;
P波速度在4.8—5.6km/s,有35%—50%为熔融状态。
传统上认为,岩浆体有35%为熔融状态,就有喷发的可能。
这组测试数据太有用了,据此你可以利用地震纵波波速推导地壳下是否有熔融状态岩浆体,它埋伏多深,规模多大。
地震波速度成像显示,在天池北WQO观测台附近,埋深8—15千米深度,有一个近南北向的P波低速异常条带,S波最小速度约2.2千米/秒,厚度近20千米。可能是一条南北向的活动状态的岩浆房,该岩浆体可能有35%以上岩浆为熔融状态。
P波低速异常,还集中在天池西侧15千米以下。你不能不把它与老虎背下的温泉相联系,这样你就能明白老虎背下温泉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而在距离天池火山北部50千米的地壳中,则没有明显的低速层,证明那里地壳坚实。
这种纵波速度异常的变化图像,反映了天池火山口下方,上地幔壳之上可能有软化熔融岩——岩浆房分布。
☆什么是岩浆房或岩浆囊?
这是指脱离地幔源之上的一个存储岩浆的地方,它比上地幔岩浆离地表更近。
现实的例子是:2005年10月美国奥马特技术公司,在其帕纳地热发电站钻探作业期间发现了岩浆。工人在钻一个注入井时,在下面大约2.41千米,碰上了岩浆房。岩浆从钻孔向上喷涌约6.1米的高度,冷却后便像玻璃一样凝固。2008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岛钻孔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岩浆房,岩浆温度1000℃以上,从地底喷涌而出,并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冷却下来。两个例子说明,岩浆不只在地幔源,有时会沿断裂,上升到地壳的浅部位以岩浆囊形式存在。
4.大地电磁测深
这个低速体熔融状态的岩浆囊有多大,距地表有多深?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反演结果显示,天池火山下方10千米左右存在一低阻带,其向北延伸约20千米,底部深度可能达30千米。
在长白山北山门附近C07-C09号测点和C04-C05号测点之间,在埋深约7—17千米深处发现近直立型低阻带,低阻异常体,电阻率小于10Ω·m,与下方低阻体直接相连,推测低阻带内赋存有活动的岩浆;二维反演结果表明,沿测量剖面之上可能存在4个火山喷发点,分为原火山口和3个低阻异常区。
结论:长白山天池下方,北侧“U”形谷内,在水准测量8#—4#点之间地下,有岩浆囊存在,处于7—17千米深处,并且与下面岩浆通道相连。是我国目前最具喷发危险性的火山。
5.大地热流变化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能传输至地表的一种现象,是地球内部热在地表单位面积上和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地球表面散失的热量,称之为大地热,大地热流的量值称大地热流量。
通常现代构造运动剧烈地域,热流量变化大。愈古老愈稳定的地区,热流量愈低。
李克、祖今华分别测算出,长白山平均地热梯度每深入百米升高3.6℃(3.6℃/100米),平均传导热流值179mw/m2(179毫瓦/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热流值65毫瓦/平方米(65mw/m2)的三倍。
长白山内部的热能,因为距地表浅近,通过岩层传导和地热流体对流作用,以平常热流三倍数不断向地表面散失。
6.水文学研究
长白山温泉气体挟持着地壳深处的高温气体,以水泡形式不断冒出。CO2通量、CH4排放通量与意大利PantelleriaIsland火山气体通量规模相当。2003年泉群,逸出幔源氦气(He)增高,甲烷气(CH4)和二氧化碳(CO2)的碳同位素升高,表明天池区深部,时有上地幔岩浆气体的侵入活动。温泉和泉水中碳质主要来自上地幔,并与上地幔的挤压流动有关。如果氦气、甲烷气(CH4)和二氧化碳(CO2)等再大量溢出,就不妙了,它预示上地幔或岩浆房的热流体积极地向地表寻找出路!
聚龙泉水具有深循环特征,地表的多处温泉是地下水由岩浆热源经基岩烘烤产生,估计地下水流经5.4—5.8千米以下的地热储库,且该地热库位于岩浆喷发通道上,和深部相连。
综合上述六项异常,有三个推断:一是长白山天池具有再次喷发的可能,是座危险的活火山;二是其喷发形式为爆炸式;三是由于天池20亿吨水的存在,使喷发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