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60千米的伊舒断裂带:成果分析与探讨

260千米的伊舒断裂带:成果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舒断裂带”,为1956年航磁测量所确认,它南起辽吉边界的梨树叶赫,北达吉黑边界的舒兰平安,省内长达260千米。迄今在伊舒断裂西支上的舒兰朝阳区广发店至东富棒槌沟,地裂缝中尚有6处氡气异常溢出:其值为405、487、707Bq/m3,应劝诫居民为了长寿健康,远离断裂带营建住房。以滚滚雷声闪电开道,把整个近千米地带,贯通为对峙的陡峭崖壁。

260千米的伊舒断裂带:成果分析与探讨

“伊舒断裂带”,为1956年航磁测量所确认,它南起辽吉边界的梨树叶赫,北达吉黑边界的舒兰平安,省内长达260千米。

伊舒断裂切割白垩系以前的地层和岩体,说明形成于白垩纪,但当时沉降幅度不大,至第三纪古新世、渐新世,开始断陷,沉积地层严格限于塌陷槽地内,古新世活动不强,为河湖相堆积,到始新世沉降速度加快,全区贯通为连续的盆地,沉积古新统、渐新统5000—7000米巨厚层。相当于两个长白山的海拔高度

地堑是两个断层面之间的下降部分。两个断层面就是悬崖两侧的地盘朝相反方向运动,是中间地块相对于两侧陷落的槽形断块构造。地堑大多发育在地壳拉伸地区,在水平拉张作用下,地壳在垂向上减薄,在上部形成两组剖面上共轭的高角度正断层,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中间盆地下降,形成地堑。一般由多条高角度正断层联合而成,大者可延长达数百千米。

伊通地堑两断裂间距在二龙山—乌拉街段是20—25千米,在乌拉街以北至省境则缩小为8千米。两断裂间为一狭长条形槽地,断面向外倾,中间塌陷。北东支断裂形迹时陷时现,先是下降槽地接受第三系沉积,尔后,老地层和侵入岩向新生代地层仰冲,南西端莫里青附近,有70米厚的下古生界凝灰岩地层,突出倾伏在新地层第三系煤层之上。

伊舒地堑虽然在白垩纪形成,但它在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期为主成盆期。

其构造演化经历了:

1.初始断陷期,白垩纪—古新世;

2.断陷发展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中晚期;

3.稳定沉降期,始新世晚期;(www.xing528.com)

4.差异沉降期,下中新世。

控盆主断裂活动盆地沉积中心,具有南早北晚、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主断裂从南西向北东迁移并靠近西缘。迄今在伊舒断裂西支上的舒兰朝阳区广发店至东富棒槌沟,地裂缝中尚有6处氡气异常溢出:其值为405、487、707Bq/m3,应劝诫居民为了长寿健康,远离断裂带营建住房。

利用伊舒地堑中堆积物的厚度计算出来各个时期的下降速度说明,古近世—新近世的平均下降速度大于第四纪的平均速度,下中新统砂砾石粒度较粗,说明当时地形的起伏程度较大,亦即伊舒地堑在中新世时的下降强度比较大。

伊舒地堑有玄武岩出露,但地表露头不连续。

正断层错距达2000米,这个数字是个大数据,虽然,是地壳逐次下陷达到这个深度,但下沉几百米也是惊心动魄的。

试想,突然地面像一个魔鬼张开大口,向东直奔舒兰,向西经孤店子奔岔路河裂开了,是个多么可怕的情景。

以滚滚雷声闪电开道,把整个近千米地带,贯通为对峙的陡峭崖壁。狼奔鼠突,森林倒塌,树木及栖息觅食的动物,瞬间沉没到百米以下深渊里去了,再也没有上来。沉陷以后,陡壁的岩石砂土又砸落下来。不久暴雨如注,河流改向奔来,积水成湖。沉陷的东西再也不见踪影。

是的,真是有这样的巨口,舒兰以东的丘陵山地中,迄今还有地震留下的断裂处升沉的痕迹,在河湾子桦皮厂的塌陷槽地内,近3000米厚的第三系堆积是铁证。尽管它已经被第四系掩埋成为现在稻浪滚动的大平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