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24年历史的蛟河煤矿位于蛟河市奶子山街境内,面积近40平方千米。1851年(咸丰元年)王某在奶子山发现煤炭矿床,引来众人采掘伐薪,后形成居民点。
蛟河盆地白垩纪时期,是一个北东—南西方向向斜构造盆地。平面上呈“耳朵”状,不对称的向西倾斜。
“耳朵”的形成,是由于区内北北东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压扭性断层的互相交截,中间岩块呈楔形凹陷的结果。巨大的拗陷大坑汇聚了八方来水和它们的挟带物。盆地内一层层累积起白垩系地层,煤层集中在上耳轮的外东北缘。
整体上,侏罗—白垩世之交,中酸性火山岩沿断裂喷发之后,在水草茂盛,林木繁多的大环境下,断陷活动使盆地不均衡下沉,基底坑洼不平,各方汇水带来砂砾填平补齐,出现砾石堆积。至东北乌林一带在耳形盆地的北缘,几次出现沼泽化,这里成为杂木倒木汇聚地,盆地沉降速度与沼泽化持续时间协调,演化为泥炭沼泽,旋回时间久,积存厚度大,巨厚植物残体未及氧化就层层叠置堆积,成为厚煤层。
当地乌林组、奶子山组被地学家李东津合并为长财组,定为侏罗—白垩系。
蛟河盆地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五组:
1.二叠系庙岭组(范家屯组):煤层底板,由变质砂岩、板岩组成。
2.侏罗系奶子山组:由含砾砂岩—细砂岩、页岩组成。砾石大小不等,砾径1—15厘米,由板岩、角岩、花岗岩组成,砂质胶结。与下伏范家屯组不整合接触。奶子山组厚350—400米。(www.xing528.com)
可采煤9层,顺延长方向煤层被纵断裂切割成数段。下含煤段,以中粗粒砂岩、薄层细砂岩及基底角砾岩组成。含煤五层(7-1、7-2、8、8-2、9)均可采。见植物化石。上含煤段,以中粗粒砂岩及不等粒含砾砂岩组成,含煤5层均可采(2、3、4、5、6)区内2、5号煤层,是主煤层。是长焰煤、气煤,发热量7900—8400大卡/公斤。
3.白垩系乌林组与奶子山组中间有沉积间断,不整合接触,下为砾岩,中为砂岩、页岩。是一层(1)一层(2)号煤层赋存层位,一层(2)号煤层稳定,分布在井田中部,走向长400米、倾斜宽300米,赋存标高195—105米、厚0.7—1.3米,全组厚400—450米。
4.白垩系磨石砬子组:厚50—1200米,由砂岩、页岩、黄褐色砂砾岩组成,含化石,无煤,与乌林组泥质粉砂岩整合接触。
5.白垩系保家屯组:蛟河成煤后,被厚层砾岩覆盖,砾石成分为花岗岩=变质砂岩及板岩,下部有厚层页岩夹油页岩。盆地虽然有后期山麓堆积,但仍保持积水洼地状态,湖盆中有鱼类繁殖,青灰色页岩及油页岩层中见原始真骨鱼化石。经地学家张普林鉴定命名为,蛟河鱼科一新属保家屯普林鱼。鱼身体呈纺锤形,头短,额骨短而宽。顶骨大,两顶骨在中线相接。头部感觉管似古鳍科,眶上感觉管终止于顶骨后部。鳃盖骨大,下鳃盖骨小,前鳃盖骨上肢略长于下肢,地质时代为早白垩纪。
6.第四系厚2-15米。
盆地受断层切割的基底拗陷控制,内有F1、F2、F7、F10断层,落差在50—260米之间。对煤层起破坏作用,也给安全开拓带来威胁。F1断层在井田中部,走向北15°东,倾向南东,倾角55°,断距70米,涌水量0.5立方米/小时。F2断层在东南侧,是张性正断层,北35°东,倾向南东,倾角55°,断距180米。地表水经上部岩层裂隙渗透,通过它的传导至周边矿井,雨季涌水量大。
没有下过矿井的人体会不到同一地层,会错断70—180米到另一部位出现的事实。有时明明站在断层上,也不察觉地壳就在脚下断裂,因为地表经长期风化削蚀,不可能保存地震时的错断痕迹。就连伊舒断裂两盘曾错移几十千米的巨大裂缝也被岁月风霜掩埋。可是在矿井下,平展展的一层煤突然断得无影无踪,只有再设计巷道追索才会重新发现它,你才相信岩层巨大错动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