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辽大湖水下世界成果

松辽大湖水下世界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风平浪静的松辽湖成为十足的“彩色湖”。经鉴定,皆为狼鳍鱼,足见它是松辽大盆地中的优势种。狼鳍鱼生活在水中,恐龙生活在四季如夏的陆地上,翼龙、孔子鸟悠闲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同维系着松辽大湖的一片天地。它曾是松辽盆地最广大的群体。介形虫在松辽盆地出现了两次繁殖高峰,青二、三段及嫩一、二段介形虫化石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88.5%。沟鞭藻在松辽大湖,整整生活了300多万年。

松辽大湖水下世界成果

纵观松辽平原,自侏罗纪末期,就不均一沉降。登楼库期开始,地壳快速的整体沉陷,逐步扩大,盆地边缘新沉积物层层超覆,历时5000万年。

它比现在的青海湖、洞庭湖都大,最大面积相当于朝鲜半岛。湖面波光粼粼,水里的鱼儿看得一清二楚。下面介绍与成油相关的生物。

☆满洲鱼

满洲鱼体长5厘米左右,大脑袋,小尾巴。它们的眼睛很大并且向外突出,外表由橙色、黄色和蓝色鱼鏻打造,格外靓丽,像清朝官员服饰,因而被命名为满洲鱼,它的背上,有几片圆鳞,又大又薄。口喙无齿。据说是因为体内拥有蓝色素,才斑斓夺目。

满洲鱼的“营养快餐”是水藻,如沟鞭藻、葡萄藻。

它们互相追逐、嬉戏,在阳光的照耀下,与水中藻类等多种绿色植物,使局部湖面闪烁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犹如湖水飘荡着一匹鲜艳华丽的锦绸。让风平浪静的松辽湖成为十足的“彩色湖”。

☆狼鳍鱼

狼鳍鱼,在晚侏罗纪就出现过,是原始的真骨鱼类,骨骼已经骨化成硬骨,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除松辽盆地外,在蛟河盆地、桦甸断陷、延边盆地及吉南三棵榆树均有发现。现在虽然找不到活鱼了,但在晚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它们却是水中大生物。

图109 狼鳍鱼复原图

这种鱼和现代鱼比较,个体较小,体长一般10厘米左右,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身披圆鳞,胸鳍长大向后平伸几达腹鳍起点。最直观的特点是背鳍位置靠后,与臀鳍相对,身体最高位于胸鳍和腹部之间,大脑袋几近于体高,约为全长的1/4,鳃盖骨略呈圆形。喙端圆钝,眼大。尾正型。牙齿尖锥形,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

狼鳍鱼游上水面,有的吐一串串气泡,有的把水中萍叶当作小伞,在下面捉迷藏。狼鳍鱼有群游的习性,幼鱼跟在大鱼的身后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长大后也不脱离集体。它们像海洋中的沙丁鱼一样群游。

1974年,在吉林省农安县伏龙泉、前郭县哈玛的白垩纪地层中以及一些钻井岩心中,如检3-22号井,深870米处的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采集的化石。经鉴定,皆为狼鳍鱼,足见它是松辽大盆地中的优势种。狼鳍鱼生活在水中,恐龙生活在四季如夏的陆地上,翼龙、孔子鸟悠闲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同维系着松辽大湖的一片天地。

☆介形虫

在湖水下层,以介形虫、叶肢介及沟鞭藻数量最多,每升水中就有上千万个。这些小生命,长得挺好看,就是个头太小,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只有0.5-1毫米,不拿放大镜显微镜,根本看不到。下图是它的构造图,可千万不要认为是原形。它曾是松辽盆地最广大的群体。

它在陆地上的湖泊沼泽池塘、河流甚至肥沃土壤间隙水中都能生长。有的吃微生物和有机质碎屑,有的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它是海洋陆上勘探石油的地层指示性化石。

介形虫喜居水体清澈、富氧、钙质成分高、弱碱性的浅水中。它在湖底泥表面爬行,钻入底泥浅层,或攀爬于水草之上,绝少来到水的中上层。头和胸部自前而后有3对附肢,皆为双肢。许多种类在第一和第二触角上生有长的游泳毛,能在水底层小范围游动。

图110 介形虫内部构造及活体虫

卵呈卵圆形可较长距离扩散,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出幼虫。由卵孵化出幼虫称第一龄期,当身体生长对壳体来说已经过大时,坚硬的双壳脱落,随之身体迅速增长和发育,同时形成新的壳并硬化。由第一期至成年,通常经过8个这样的龄期,蜕壳8次。每蜕壳一次,个体增大一些,各器官、附肢不断增加、完善,最后达到成年。它们在条件适宜时繁殖的速度极快,生长周期很短。一代接一代以等比级数上涨,生生不息,积累成层。经过砂岩页岩盖复储积起来,变成了今天的石油。

介形虫在松辽盆地出现了两次繁殖高峰,青二、三段及嫩一、二段介形虫化石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88.5%。青一段时期,介形虫壳面光滑,如豆状狼星介。青二段、青三段沉积时期则壳面复杂,出现瘤刺,疣棱(从简单到复杂)。湖水中介形虫迅猛的一代又一代的繁衍滋长,留存的虫壳遗体层层堆积成为今天的泥岩层生物岩。层内介形虫单层厚度5—200厘米,累积厚度可达20米。

单层厚度200厘米,就是说死亡介形虫、叶肢介尸体经压实成岩达2米厚,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它需要多少小米粒大小的介形虫个体哇!钻探工人把这种岩层叫“籽麻饼”。(www.xing528.com)

☆叶肢介长得啥样?

叶肢介也是生烃原料,它们主要生活在内陆池沼、水塘、沟渠、稻田和一些临时性的水洼坑里,也生活于半咸水中,是小型节肢动物。长一般在10毫米左右,小的仅1—3毫米,比介形虫大,比蛤和双壳类小,两壳大小及形状相似,多呈斜卵形、椭圆形,壳顶位于壳的前方,背缘较直,以肌肉韧带相连,有的背缘或生长带的两端延长成刺。

呈浅琥珀色、褐红色,具几丁质双壳瓣,半透明,有光泽。壳面一般具有细而规则的生长线,饰有环状条纹。

叶肢介间的生长带数目不等,少者几条,多者数十条,线细而规则,没有分叉和尖灭现象,亦不与其上下相邻的生长线相交,壳饰特点是叶肢介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叶肢介外壳花纹与蛤类外形颇似,但蛤类壳为钙质,具铰合构造,无微细壳饰等可以区别。

中国晚古生代、中生代、古近纪及新近纪地层中均有发现,而以侏罗系和白垩系最多。

图111 叶肢介

姚家组和嫩江组中,生烃类动物单只叶肢介就有31属201种。三石瘤模叶肢介,是嫩江组一、二段标准化石。

这些地球上最小的生命体,用不懈的努力,以巨大的数量,以人类不可见的方式,搜寻一切生存机会,迅速繁殖,迅速摄吃食物链底层生物,变成更多能量而生生不息和泥岩一齐沉积于湖底成为烃源。

☆沟鞭藻

这是一种具有两根鞭毛的单细胞浮游植物,大小为20—250微米,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形态多样,有球形、卵形、菱形、五边形、鼎形等。沟鞭藻重要的特征是具沟,沟中各具一根鞭毛。横鞭毛从腹部靠前的鞭毛孔伸出,波动于沟中,纵鞭毛从腹部靠后的鞭毛孔中伸出,拖于体后,像两条不一样的胳膊,一条毛嘟嘟的,另一条滑溜溜的。

它甩甩长毛的胳膊,就能转圈跳舞。晃晃没毛的胳膊,就能向前游动。一个钟头,靠鞭毛的摆动,能出溜1米多。最适宜生存温度为18—25℃,大多为自由生活,少数为底栖的寄生、共生或腐生。它还能发光。连成片后,能让水面都变成红色。来阵风,沟鞭藻就跟着涌动,忽悠忽悠的,像波浪似的。

沟鞭藻在松辽大湖,整整生活了300多万年。一代代地出生,又一代代地灭亡。水底,攒了厚厚一层尸体。尸体又被埋进了淤泥、砂石里,成为重要的油源母质,经过化学变化,最后沟鞭藻也变成点点油滴。

松辽盆地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楼库组,发现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构成六个化石组合带。

图112 沟鞭藻

此外湖中还有比叶肢介、介形虫更小的就是那些细菌和藻类了,它们数量惊人,随处可见,而且它们的生存能力最强,从地球上出现生物开始,就一直存在了。因为它们的存在,给比它们高一等的生物如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轮藻、沟鞭藻、圆蒙古星介、蛤蜊、松花鱼、瘤模叶肢介及狼鳍鱼提供了吃不尽的食物。

那时,松辽大湖的周围都是森林。森林里松树居多。这松树,产花粉。一到风天,花粉就被吹得到处都是。它们在空中飘啊飘,最后,大多落到了水里,慢慢沉入水底。落叶松的针状叶子,也不管有没有四季,固守着自己的节奏,一年落一次。水四周的落叶大都飘进水里,腐烂、沉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百万年的重复,水底堆积了厚厚的花粉与松叶。

我们今天从地下抽取的石油,竟是上列不起眼的生物变出来的。水藻、花粉、蛤蜊、植物残体都是原料。

以上介绍的是水下世界,其实水上世界也十分精彩,让我们在下一章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