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诗人,曾将油田描述为“地下油海”和“地下油河”。不少人也认为地下的油田像地面的海、湖一样储存着石油。其实不是这样的,石油是“石头里的油”,像水浸透在海绵里一样浸透在石头的孔隙与缝洞里。
天然气作为石油的气态形式,在地下的情况和石油一样,也储存在岩石的孔隙与缝洞里。不同的是,天然气比液态石油的分子更小,能渗进石油的岩石都能渗进天然气,石油渗不进去的一些岩石却能渗进天然气。
本书以传统有机成油理论为主导,一步步地说明海湾、湖泊中的成油过程,并循此脉络发现油田,但是这个理论正面临挑战,有众多疑问要解析。也许未来,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要并存。所以我们先介绍有机成因说。
传统的成油成气理论是这样的:
从大约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开始,石油也准备着登上历史舞台。最早的地球生命诞生在海洋,然后逐渐演化并向陆地发展。生长在海洋或湖泊里的动植物死亡后,其“遗体”伴随着水中的泥沙一起慢慢沉入水底并逐渐堆积起来,而后在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腐烂分解沉积的有机质。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有机质被微生物直接分解,形成以甲烷为主的生物气。
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最终这些有机质与泥沙一起被压实并形成沉积岩。微粒沉积“淤泥”压实后形成的沉积岩称为泥岩,像书一样具有页理的称为页岩,砂粒沉积压实后形成砂岩。有机质一般富集在泥岩或页岩中,所以,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或页岩被称为烃源岩。砂岩中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通常是油气的储集体。
随着地壳的不断下降,海洋或湖泊中沉积的岩层越来越厚,那些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或页岩逐渐被深埋,经受的温度也随着深度的加大而逐渐升高。一旦达到合适的温度,有机质就开始热分解或热裂解,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原先形成的石油将裂解生成天然气和残留的固体沥青。随着油气在泥岩有机质中不断生成,它们在泥岩的微小孔隙中越积越多,积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突破泥岩阻力,通过泥岩的微小孔缝运移出来。于是,这些从泥岩中“逃逸”出的油气进入砂岩层中。在浮力的作用下,它们在砂岩的连通孔隙或断裂、裂缝等通道中继续向上运移,直至遇到致密地层不能再移动时,便在这些砂岩或裂缝中积聚起来。
这些油气运移到孔隙度、渗透性良好的岩石中时,被致密岩层封存,便形成油气藏。如果向上运移过程中没有遇到致密的阻隔地层,它们便会到达地表散失掉。
有必要把这些常用地质名词解释一下:(www.xing528.com)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是砂岩、石灰岩、白云岩,以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石膏等蒸发岩是常见的盖层。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保存。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圈闭: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圈闭存储能封住油气,进入圈闭的油气藏在“房子”里住下来,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础,这个储存油气的“房子”必须在油气生成和运移到此处之前就“盖好”。当构造运动形成上拱形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及密度差异的影响下,通常是天然气在顶部,液态油居中,水在最下面。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大庆长垣就是个最好的鼻状圈闭。若油气通过时还没有“房子”可住,就会继续前行,地下石油受地层压力影响,顺岩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石油中轻质部分挥发,剩下稠液同沙土凝结堆成黑油山。
像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的克拉玛依那样,漏油在地面形成了一座“沥青丘”,迄今为止,山丘上仍有多处油泡不断涌出,油质色泽黝黑,呈黏稠状,形成众多低凝原油小油沼。周围荒凉,环境恶劣,千百年来“黑油流成山,火灾到处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