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壳类:特点、分类和生活方式

双壳类:特点、分类和生活方式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双壳类两侧对称,具有左右两片外套膜,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有呈瓣片状的鳃。双壳类大多为悬食动物,进食时依靠外套膜上的纤毛运动,形成出、入两股水流。最早的双壳类出现在寒武纪早期,到奥陶纪、泥盆纪时双壳类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浮游、固着底栖和深埋穴居等多种生活方式,并出现了生活于淡水中的类型。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比较复杂,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化石约有30,000种。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俗称蚌壳,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属软体动物门,大部分海产,分布很广,约有2万种。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到深海,由咸化海到淡水都有分布。双壳类两侧对称,具有左右两片外套膜,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有呈瓣片状的鳃。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呈斧形,用于挖掘泥沙、移动身体或钻孔等,故又称为腹足。双壳类大多为悬食动物,进食时依靠外套膜上的纤毛运动,形成出、入两股水流。入水流带入食物和氧气,出水流带出体内的废物。

最早的双壳类出现在寒武纪早期,到奥陶纪、泥盆纪时双壳类得到迅猛发展,出现了浮游、固着底栖和深埋穴居等多种生活方式,并出现了生活于淡水中的类型。此后,双壳类虽然经历了多次重大生物绝灭事件,并遭受到了重大打击,但每一次绝灭事件后,双壳类都能迅速演化出新的类型,适应环境的变化。新生代后,继续发展。该纲全部种类均可食用,多种可入药,部分种能产珍珠。

图46 双壳类

☆腕足类与双壳类对比(www.xing528.com)

腕足类乍看起来很像双壳类,我们前边介绍了泥盆纪的无洞贝、弓石燕、鸮头贝、巅石燕;佳蒙地块的图瓦贝,下一章还要讲石炭纪的长身贝和网格长身贝以及二叠纪著名的金钥匙蕉叶贝、隐石燕、欧姆贝等重要化石。

但它们壳的大小和曲线与双壳类都不相同,两者并没有多大关系。

腕足类在5亿—4.5亿年前分布于海洋,曾很繁盛。无对称面,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状突铰合部喙,及一圆形开孔,体型小,以肉柄固着。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比较复杂,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化石约有30,000种。现在比较稀少,种类不多,约80属,300种,而双壳类现在很常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