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吉林龙岗地块之巅向北望,海水由现今的南天山侵入额尔古纳,进入吉林、黑龙江省波涛激荡的古亚洲洋中,与鄂霍次克海方面相连。大洋中藏匿着、兴凯—佳木斯地体,松嫩—张广才岭地体、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隔大洋相望,它们有的部分以岛屿面貌出露海面若隐若现。
泥盆纪—早石炭纪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渐次显现了三角形巨型佳—蒙地块。地块是由西北边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南东边西拉木仑—长春—延吉缝合线;东北边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横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形状是一个东大西小的不等边三角形,与华北板块北缘隔水相望。
有化石,沉积岩层,火山岩证据及物理探测数据,证明地史上确曾出现过这一佳蒙地块。
1.在蒙古西部(唐努乌梁海)湖区有图瓦盆地。那里有一种与腕足动物共生的图瓦贝。形态构造颇为特殊,壳近圆形或长卵形。铰合线直而短,主端圆,无齿板。背双凸式或两壳凸度相等。壳面饰以显著的壳线或壳褶,并有显著的同心线。腕螺旋卷约18周左右,称为无洞贝族的图瓦贝。
图41 图瓦贝
检视东北各省区地质图和俄罗斯远东南部及蒙古地质图,查验晚古生代地层,腕足类古生物分布,被围绕中间的正好是呈钝三角形的佳—蒙地块地域。图瓦贝群连续出现在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西北缘,西拉木伦河—延吉南界、东北锡霍特—阿林边界。图瓦贝动物群只围绕着佳蒙地块大陆边缘沉积区内环带状出现,在内陆则不见。
2.海水中生长的图瓦贝表明西拉木伦河—延吉之北,有重要海水地理隔绝,其环绕分布,暗示其北应该存在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古陆—佳—蒙地块。
图42 佳蒙古陆示意图(据李守军)
3.在佳—蒙地块的三边,每条大陆边缘的沉积地层均具有与理想的大陆边缘沉积岩相发育模式,可以看到从大陆内部向外,直到这些缝合线,典型边缘沉积序列发育:
——古陆(剥蚀或陆相沉积区);
——海陆交互相;
——浅海相(陆棚沉积);
——深海相(洋壳或与洋壳关系密切的沉积)。
4.在佳—蒙地块的北缘、南缘、东缘无一例外均可见到火山岩发育。晚古生代地层属于活动型沉积。组级岩石地层在不同地点的地层剖面可以“层层”对比。诸如佳—蒙地块北缘的泥鳅河组、红水泉组,南缘的西别河组、哲斯组、林西组,等等。地质事实表明,兴蒙造山带并非简单的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带,而是由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中、小块体群组成的构造拼合带。
吉黑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而是分别由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兴安地块—额尔古纳等微板块拼合而成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吉林北部地区是由各地质体拼合而成的。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组成佳蒙地块的各地质体,形成年代,地壳厚度,各有不同的特点。
1.吉林省西方的额尔古纳微板块地壳厚37—39千米,最厚处41千米,P波均速6.4千米/小时。西部兴安地块变质基底年龄在10亿年。
2.松嫩地壳厚度30—37千米,P波速度6.25米/小时;比额尔古纳微板块薄,P波速略小。地震纵波速不一样,说明这是两个基底不同的地质体。(www.xing528.com)
3.微板块张广才岭山地西起松辽盆地,以阿城为界线,东至牡丹江断裂。地壳厚度是34—37千米,大于松辽盆地。松辽盆地与张广才岭两者虽然现在地貌不同,但有类似的基底构造与岩石组合。
4.东部佳木斯微板块,变质基底约在20亿年,结晶基底形成于寒武纪前后。
佳—蒙地块在晚古生代早期(泥盆纪)五个地质体才开始向统一发展。泥盆纪时除吉林北部的佳木斯、张广才岭及松嫩三个微地块拼接外,西部的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也拼合,成为佳蒙地块。
在380—320Ma(石炭纪)向南的俯冲过程中,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与古亚洲洋地块发生碰撞,形成火山弧。
贯穿整个泥盆纪的古亚洲洋海区沉积,主要为浅海相、滨海相和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并遭受变质。
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海水退出吉林省,转入内陆环境。
☆志留—泥盆世的火成岩
迄今为止,尚无志留纪火成岩体的发现。
早泥盆世有花岗岩(岩体为I型花岗岩),而流纹岩呈夹层发育于泥岩、石灰岩沉积建造之间,见于四平二龙山水库西侧。
有确切年龄证据的侵入体如下:
(1)公主岭二十家子,石场屯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测得年龄394Ma;
(2)磐石呼兰镇大玉山花岗岩,408—400Ma;
(3)珲春春化二长花岗岩;
(4)伊通景家台后庙岭二长花岗岩352Ma;
(5)磐石红旗岭、1号岩体,辉长岩测得年龄331Ma;
(6)蛟河漂河川4号岩体辉长岩,测得年龄365Ma;
(7)汪清百草沟,新田石英闪长岩体,年龄365M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