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类尖头部下有许多触手,是独有的运动器官。因其足环列于头部而得名,又名角石,是由于其形态颇与牛角相像而得名的。它们个体较大、壳体较长,像高高的帽子。
头部位于前方,头部两侧具有发达的眼,中央有口,口内有角质颚片;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它身长6米,重150千克,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它几乎什么都吃,常把三叶虫、星甲鱼当作美餐。板足鲎经常与直壳鹦鹉螺争夺食物,但总是敌不过它们。
头足动物广泛分布于浅海和深海的各个生态领域。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
据地学家彭玉鲸1991年统计,吉林省已发现头足类化石39属71种,见于辉南样子哨、湾沟、浑江、西南岔、高丽堡子、砟子、大阳岔、木掀头、集安城北及抚松北大姑娘沟等地。
头足动物全部海生,游泳、底栖和浮游是头足类的3种主要生活方式。肉食性,是最凶猛的无脊椎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
直壳鹦鹉螺,是一类极为凶猛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大者仅外壳长度就几乎达10米,连同软体及触手,估计要超过20米,下图展示主角是海中的顶级捕食者要属直壳鹦鹉螺。因此,头足类被认为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的巨无霸。假若你在山中搜索到一个中小型号的鹦鹉螺,仔细切割回来,打磨成片其价值绝不下于一颗钻石。从这个层面说,浑江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遍地是宝,只是“养在深山人未识”罢了。
图33 头足类——直壳鹦鹉螺
鹦鹉螺在古生物学中也被划为头足类,它与上述直角石同属一种软体动物只是身体不再是尖角形而是盘旋起来。
鹦鹉螺壳体表面光滑,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表面有赤橙色火焰状斑纹,尾螺部结合整个外形酷似埋头曲身而睡的鹦鹉而得名,其外壳有棕、白等相间的彩纹,或具有细密的横向生长线,也有的具有粗的横肋、纵棱或瘤、刺等。奥陶纪为鹦鹉螺第一个繁盛时期,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从水深5米到400米都有栖息,以400米左右水深处数量最多,是“亚深海动物”。在经历了地球多次灾难性事件后仍延续至今。它的极盛时期是白垩纪,6500万年后绝大多数消亡。现代的乌贼、鱿鱼、章鱼和鹦鹉螺等是奥陶世头足类的遗存。
在奥陶纪的海洋里,暴风雨后,海上风平浪静的夜晚,本来一动不动的鹦鹉螺,用触手沿着海底爬行,前后左右,移动自如;也能在水层中浮动或游泳,惬意地浮游在海面上,摄食动作快速而敏捷,它毫不留情的吃食小鱼、甲壳类、三叶虫、海蝎子、海胆和其他小型软体动物。特别以小蟹为多。
图34 鹦鹉螺生态图
游泳的方式非常神奇!与乌贼相仿,贝壳向上,壳口向下,利用漏斗收缩喷射海水,以反作用力来推动身体前进,用漏斗喷水的方式“急流勇退”。可以像潜水艇一样,调控壳室气体的量,既能悬浮在水中也会钻入水底。外壳类壳形多种多样,为多房室壳体,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www.xing528.com)
鹦鹉螺不仅是最漂亮的,而且也是最稀有、最名贵的,论漂亮诱人,唯珍珠宝玉才能与其媲美。世界的四大名螺,就有它在其中,素有海洋生物活化石之称。野外采得硬币大小价百元、手掌大者价千元。
☆月亮离我们越来越远
199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地理学家卡姆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地理学家普姆庇对生活在太平洋南部水域里的鹦鹉螺的大贝壳进行了研究。
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性能。鹦鹉螺在吸取氧气的时候,通常会分泌出一种碳酸钙,并把它默默地记载在它外壁的生长纹上。
螺纹分许多隔,虽宽窄不同,但每隔上的细小波状生长线在30条左右,观察发现鹦鹉螺的波状生长线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与现代一个朔望月(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这种特殊生长现象使两位地理学家得到启发。
他们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生长线数,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显示,新生代渐新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地理学家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等物理原理,计算了那时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得到的结果是,4亿多年前,距离仅为现在的43%。科学家对近3000年来有记录的月食现象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与上述推理完全吻合,鹦鹉螺对揭示大自然演变的奥秘真是功不可没。
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见解,月亮在离我们远去,它将越来越暗。
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利用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时放置在月球上的镜子进行了一次测量,测量结果表明:自1969年以来的30多年中,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增加了1米多。月球正在“逃离”地球……每年以3.8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
根据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这个月亮和地球分手的过程,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与现在约38万千米的距离不同,早期的月地距离可能只有约2.6万千米。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离地球渐行渐远,而且预计10亿年后地面上看月球就是个很小的圆面,小到无法遮住太阳,也不再会有日食记录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