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出现以前,战争的舞台只有两种,一是陆地,二是海洋。陆地和海洋一直是战争的两个最基本的战场,二者是相互独立的。
然而,在人类战争史上的漫长岁月里,一些海上力量强大的国家总希望把海上力量的优势,延伸到陆地上,陆上力量强大的国家也希望把自己的力量发展到海上。在这种海上力量向陆上力量转化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种过渡性的作战类型——两栖作战。两栖作战也称登陆战,是一种介乎于海战与陆战之间的作战类型,有着自己独特的作战特点。两栖作战是由海军和陆军(飞机出现以后,还有空军)协同进行的作战,它的任务是上陆并发展进攻,直至占领预定区域。
海军在作战过程中的任务是夺取制海权,与敌舰队作战,将陆军送上海岸并提供火力掩护和保障后勤补给支援。陆军的任务是抢滩登陆,从滩头向纵深实施攻击,突破敌人的陆上防线。两栖作战的历史很古老,有记载的最早的两栖作战是公元前1470年古埃及对叙利亚的登陆战役。但其理论的发展则一直停滞不前,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被人们忽视。
19世纪,英国的两栖作战胜败参半。
美国从1776年的巴哈巴岛登陆作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进行过160多次登陆作战,但对两栖作战未给予充分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共进行了5次较大的登陆战,其规模和实施组织方面都较以前有所发展。但是许多军事家认为,白昼在有防御地带进行两栖作战无疑是自杀。
美国海军理论家派伊在1925年发表文章说:“由于现代武器、现代舰艇、空中侦察及无线电通讯效率的提高,由于军队规模的扩大及其装备的复杂性和数量的增加,大规模两栖登陆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岸上军队依靠铁路和机动车辆,机动性大大提高。快捷的通信、火炮吨力的增加,已使两栖登陆在长时期获得制海权之前,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两栖作战似乎将要在这一片悲观的哀叹中声被扼杀。最终,两栖作战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由美国人完成的。
192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少校艾利斯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712D作战计划”。报告中谈到,为了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美国须将舰队和地面部队投送至太平洋,在日本的海域与之交战。要达到这一点,美军在投送过程中和投送以后,必须有足够的基地以支援舰队。但从当时的情况看,美国在太平洋上没有一个能进行防御的基地,美军只能从敌人手中以武力夺取基地。摧毁并占领日本控制的岛屿是美军对日战争不可避免的第一阶段。艾利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那种认为对设防阵地进行两栖攻击不可能取胜的认识已经过时了。因为新式武器的出现和军队的进步,改变了某种作战方式。当登陆艇满载着步兵、机枪、轻型火炮和坦克冲向滩头时,海军的炮火和空中攻击将可提供常规炮兵所无法给予的火力优势。只要海军在舰对岸的作战中能保证增援部队和后勤的供应源源不断,那么,陆战队就可通过滩头的密集进攻粉碎敌人的滩头抵抗。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勒琼在读完艾利斯的报告后非常重视,很快就批准了这份报告。
他说:“夺取并占领敌人的基地,是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我们的舰队在横渡太平洋时,两翼都有许多敌占岛屿,敌人可以利用这些岛屿,将它们变成电台通讯站、空军基地、潜艇基地和驱逐舰基地。美国舰队推进时,必须统统占领这些岛屿。我认为海军陆战队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远征部队。一旦战争爆发,远征部队即可随舰队出发,支援舰队。”
艾利斯的报告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方政策性文件,它促成了海军陆战队的革命,从此两栖作战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美国海军陆战队随着任务性质的变化,开始了对两栖作战的一段漫长的艰苦试验,推动了两栖作战理论的发展。美国陆军海军联席局在1927年颁布了名为《陆军海军联合行动》的指令,指出“海军陆战队由于同海军不间断的联系,在登陆战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特殊的作用”。陆军和海军的大多数高级将领们都一致认为,海军陆战队的基本职责是发展两栖作战,并在海军作战中为夺取前进基地提供部队。美陆军海军联席局的这一决定,为海军陆战队理论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1933年12月8日,“海军陆战队舰队部队”正式成立。舰队部队的成立,明确规定了登陆部队与舰队的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陆军、海军在登陆时出现磨擦的问题。
1934年,美军完成了《登陆作战试行手册》,提出了两栖作战的六大问题:强调要有统一指挥的海陆空协同,强大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首次进攻必须占领足够大的滩头,后勤供应要实行战斗装载的原则等。
《登陆作战试行手册》是美军第一个两栖作战条令手册,它准确细微地勾画出实施两栖登陆战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细节,不仅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两栖登陆作战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两栖作战理论的一次革命。1938年,美国海军将该手册完整地列入《美海军登陆作战条令》中。1941年,该条令被美陆军原文采用,以《野战条令31—5》的标题发表。至此,美军已经在理论上解决了两栖作战的主要问题。被视为两栖作战的“圣经”。
美国海军陆战队制定完《登陆作战试行手册》后,从1935年起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舰队登陆演习,同时投入大量军用物资进行试验。在演习过程中,美国海军陆战队不断壮大,先后成立了2个陆战师。美国陆军也派了4个师参加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战训练,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两栖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美军还制定出了具体的两栖作战计划。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40年代初已基本完成了对两栖作战理论的革命,彻底推翻了两栖作战不可能成功的观点,在理论上解决了诸多两栖作战的难题,使两栖登陆战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莫定了理论基础。(www.xing528.com)
当盟军把两栖作战理论用于欧洲战场上的时候,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的海军陆战队也不甘寂寞,他们和日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
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第一次两栖作战是1942年8月的太平洋上的瓜达尔卡纳尔和图拉吉岛登陆战。这是对两栖作战理论的检验。
1942年8月6日晚,美陆战师约2万人分乘23艘运输船,在“大黄蜂”号、“企业”号、“萨拉托加”号等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队的掩护下,开始了在瓜岛和图拉吉岛的登陆行动。瓜岛上的日军共有2000人,由于对美军登陆瓜岛估计不足,所以美军未受阻拦就轻易上岸。登陆的第一天,美军陆战队就有1万多人登了瓜岛。从此日军失去了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
日军从瓜岛撤退后就在瓜岛西北的新乔治亚群岛加紧修筑机场,增援部队,以巩固日本在南太平洋的防御圈。
美军计划于1943年6月30日开始,兵分三路同时进攻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新几内亚群岛和新乔治亚群岛。由于得到日军正往新乔治亚群岛南部移动的消息,于是对新乔治亚的登陆提前在21日开始。登陆地点选在日军兵力薄弱的新乔治亚岛、伦多瓜岛和厄古努岛。
美军南太平洋司令哈尔西率领7个师、1800架飞机和6艘战舰、2艘航空母舰以及许多小型舰艇,未受大的抵抗就夺取了登陆场。日本海军组织力量反击,使美国巡洋舰受重创,但未能动摇美国强大的空军和占优势的海军。
哈尔西
7月初,美军又在乔治亚岛和西北侧的莱特湾登陆,形成对防守孟达机场的日军两面夹击的态势。8月5日,美军攻占孟达机场,然后扫荡主岛,迅速向邻近小岛扩大战果。8月中旬,美军在韦拉—拉韦拉岛登陆。10月9日,全部占领新乔治亚群岛。日军的登陆作战由初期的成功逐步转向失利,其主要原因是日本丧失了海空控制权。
1943年11月,美军在中部太平洋对日军发动进攻,其登陆战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吉尔伯特群岛。
吉尔伯特群岛由马金、塔拉瓦岛等16个珊瑚岛组成。其中日军在塔拉瓦岛修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并有4600人驻守,他们是日本海军陆战的精兵。日本驻守该岛的司令官声称:在100年之内,即使用100万人的兵力也无法攻下塔拉瓦岛。1943年11月20日,美军组成了有6艘航空母舰的庞大舰队,载着1000架飞机和2.5万海军陆战队向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岛和塔拉瓦岛发动了进攻。美军在马金岛方向没有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顺利地占领了该岛。但在塔瓦拉岛方向美登陆部队遇到了麻烦,虽然美国的海军舰炮和舰载机对塔瓦拉岛进行了狂轰滥炸,但是只摧毁了日军的表层工事,而战壕工事和土木强固支撑点未被触动。
日军依仗着这些战壕工事,对美军的登陆部队进行了猛烈的轰击,再加上正好遇上不规则的潮汐,美军的许多登陆艇被阻于滩头,美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29日占领了全岛。在这次战役中,日军除被俘250人外,其余4000多人全部被击毙,而美军的伤亡也达3200余人。
塔拉瓦之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战前两栖作战理论的实践。塔拉瓦之战结束后,尼米兹海军上将立即下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有关人员来塔拉瓦研究、总结经验,从而把两栖登陆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指导美军成功地遂行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吕宋岛和硫磺岛两栖作战莫定了基础。塔拉瓦之战因此被美国史学家称为“1945年胜利的播种床”。
太平洋战场,由于登陆作战次数多,登陆作战的经验日益丰富,使得两栖作战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以力取胜,即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压制对方,使对方无力还击,从而保证兵力顺利地从海上投向陆地。在兵力对比上,要构成绝对优势;在作战保障上,要集中海空军兵力,夺取制海、制空权;在登陆编队上,要严密警戒和掩护;登陆后,要进行强大的火力支援,夺取整个战役地幅内的优势。这样,登陆的胜利才有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