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海军在战前面临紧张局势,无法完成战争任务

德国海军在战前面临紧张局势,无法完成战争任务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位居海军总司令高位的雷德尔和其他海军头面人物认为,破坏英国海上补给线的“杀手锏”不是潜艇,而是大型水面舰只。在报告中,他提出:“鉴于目前英、德之间的紧张局势和两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我确认,海军特别是潜艇舰队从现状看是无法完成它们在战争中应承担的任务的。”但是,战前德国海军所面临的情况与此不同。

德国海军在战前面临紧张局势,无法完成战争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海军奉行的是“海上主力决战论”,但事与愿违,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只在日德兰进行过一次激烈的海上决战。此后因实力悬殊,德国海军被迫龟缩进自己的军港,让英国海军掌握制海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海军总结了大战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英国的优点是有悠久的海军传统和海战经验,弱点是作为岛国,国民生存所需的粮食、工厂开工所需的原料和战时盟国提供的各种援助均需从海上获得。因此,海上补给线对英国来说十分重要,切断了英国的海上补给线就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正基于此,当希特勒把英国作为潜在敌人时,德国海军便确立了打击英国海上补给线的战略。这个战略避实就虚,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但德国海军在海上武器发展方面,存有重点发展水面舰队和重点发展潜艇舰队之争。当时位居海军总司令高位的雷德尔和其他海军头面人物认为,破坏英国海上补给线的“杀手锏”不是潜艇,而是大型水面舰只。德国海军应在英国的濒陆地带利用驱逐舰、潜水艇和飞机布设水雷;在通往英国的较远的通路上利用潜艇辅助巡洋舰和潜水巡洋舰打击英国的船队,用这种方法迫使英国为商船组成护航舰队,然后德海军用强大的水面舰队攻击英国的护航舰只和商船队。当然每个水面舰队编队应由3艘超级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若干艘侦察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

按这种作战方式,德国主力舰队将用于同英国护航舰队作战,打击补给线的战略将蜕变成海上主力的决战,这表明德国海军学术界仍保留着一些陈旧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各主要海军强国大力发展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以这两者的密切协同为主体的海军联合作战将取代第一次大战时的巨舰大炮作战,这将成为未来主要海战方式。而德国海军学术界的权威人士对新式武器将引起海战方式的变革研究得很不够。例如1928年出版的由海军上校、哲学博士奥托·格罗斯写的《就世界大战谈海上战争学说》一书,虽正确分析了德国海军一战失败的原因,指出了破坏英国补给线的重要作用,可是根本没有谈到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作用,仍然坚持海上主力决战论。他认为,海上战争多半只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决战,而不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许多战斗。这种情况看来在将来也是适用的。

格罗斯还主张用携带鱼雷的驱逐舰和潜艇进行海上“次要战役”(又叫做“小战争”)。而在“次要战役”中,他认为,布雷比潜艇所起的作用更大。他说:“原本我们指望依靠水中武器能同英国的主力舰队达到均势,但它完全令人失望。”

与格罗斯的著作同时问世的韦格纳的小册子《世界大战的海上战略》,对德国海军建设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主张占领法国、丹麦和挪威南部海岸,以改善德国的战略地位。在海上武器发展上,他同样偏爱水面舰只,而把潜艇看做海上作战的次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海军发明了可以探测水下潜艇位置的声纳。英国海军部在1937年给英国护航委员会的报告中称:“潜艇再也不会像1917年那样给我们造成困难了。”这种“潜艇过时论”在30年代甚为流行,对德国海军发展影响也很大。德海军究竟向何处发展?1935年10月就任潜艇舰队司令的邓尼茨多次提出异议。邓尼茨是德国潜艇部队的创建人,是潜艇至上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一针见血地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肯定了潜水艇在反海上贸易战中的作用。潜水艇很适合执行这种任务,它能闯入敌人的海上交通地区,而无需取得这个地区的制海权。二等海军国,由于海军兵力有限,没有别的手段去突出更强大的海军国的交通线,所以,应当使用潜水艇。”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建议海军总司令部应把潜艇建造的重点放在改进了的4艘517吨Ⅶb型潜艇上。因为这种潜艇水面速度快、灵活,艇首和艇尾均装有鱼雷发射管,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理想的实施潜艇战的武器。

1938年底和1939年初,邓尼茨通过以潜艇舰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证明了用潜艇袭击敌商船队及护航舰只是有效的。然而,在大西洋上进行一场商船袭击战,最低限度必须装备300艘作战潜艇,而德国当时可用于大西洋作战的约22艘潜艇,只能把敌人“刺几下”。

邓尼茨根据演习结果,向海军总司令部写了一个报告,再次强调加速建造潜艇的必要性,但未被采纳。

这位鼓吹无限制地发展潜艇的海军将领仍不死心,于1939年8月28日,他又向海军总司令部写了一份《关于建设潜艇队的设想》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鉴于目前英、德之间的紧张局势和两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我确认,海军特别是潜艇舰队从现状看是无法完成它们在战争中应承担的任务的。”要“设立一个拥有广泛的全面的权力并直接对总司令负责的中央机构,处理与建议中所提出的建立潜艇舰队任务有关的一切事宜”。

然而,邓尼茨的建议直到战争爆发后,才开始受到重视。据统计,战前德国海军共制订了5个造舰计划,即1932年11月由魏玛共和国国防部长冯·施莱歇尔批准、1933年被纳粹新政权接受的所谓“海军复兴计划”,1934年3月的造舰计划,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1938年10月31日的造舰计划和1939年1月的“Z”造舰计划。(www.xing528.com)

根据《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可以建成战列舰18400吨、重巡洋舰51000吨、轻巡洋舰76000吨、航空母舰7000吨、舰队驱逐舰52000吨,这些水面舰只共计101000吨,而潜艇只有24000吨。“Z”造舰计划规定:建造10艘大型战列舰,15艘装甲舰,4艘航空母舰,44艘巡洋舰,158艘驱逐舰,300艘布雷、鱼雷、护卫等小型舰只,249艘各类潜艇。到1935年6月,德国已造好了3艘装甲舰、6艘6000吨的轻巡洋舰、12艘800吨的驱逐舰。第一批250吨级的小潜艇直到这时才开始建造。海军总司令邓尼茨还特别重视巨型潜艇,如配有的重炮的2000吨级的潜水巡洋舰,这种潜艇将主要用于进行水面上的炮战。每建1艘2000吨级的巨型潜艇,可以建4艘XVIIB型或IIA型,而前者并不比后者更适用。

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要成为海军强国的国家都必须把建立以大型水面舰只为主体的远洋舰队作为发展海军的目标,因为只有一支远洋舰队才能为掌握制海权、扩展海洋权益提供保障。但是,战前德国海军所面临的情况与此不同。为了夺取“生存空间”,把陆空军建设置于海军之先,在这种状况下,德国海军很难得到大批拨款,去建立一支足以与英国海军抗衡的远洋海军。因此,对德国海军来说,以潜艇舰队为重点,适当兼顾海军诸兵种的比例关系,便不失为一项明智的选择。

海军装备不仅技术复杂,造价昂贵,而且建造和装备花费时间长。战前德国海军的所有造舰计划,都是长期计划。第一个计划以6年为期,1934年3月的计划以15年为期,1938年的计划为期6年,1939年的计划原定到1948年完成,希特勒下令提前到1945年完成。

然而这些庞大的造舰计划没有一个得到完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标过大而财力有限。如石油橡胶、铁矿、棉药和稀有金属铬、镍、钨、钒、锰等均依赖进口。进口原料需要大量外汇,而1933年德国仅有9亿马克的黄金储备。为克服侵略计划与实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希特勒视“宽度军备”为捷径,其兴趣“集中于军备成品,但并不集中于扩大对军备具有的重要性的生产设备和全部机械设备的现代化”。

在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希特勒认为,耗资于海军是不合算的。重点应发展陆军装备。因此,海军武器装备的生产受到极大限制。

战前希特勒所实行的战争经济管理体制是纵向领导和横向监督相结合。负责横向监督的是纳粹党二号人物、国防内阁副主席、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和军衔最高的帝国元帅戈林。他掌握战争经济的大权,拼命为空军捞好处,把一些本来应拨给海军的款项和原料全拨给了空军。由此可见,德国陆海空军建设中,海军很自然地被排在了第三位。

当然,德国海军在推行长期造舰计划过程中,除有上述障碍外,还遇到缺少熟练工人和钢材不足等困难。造舰工业内的危机已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迫使各类舰只的造舰计划往后推迟。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的苏台德区,又垂涎捷克的残余部分和波兰,侵略扩张的步伐越来越快,英、法对德国的抵制也越来越强硬。在1937年11月5日最高级军事会议上,希特勒透露,他决定进攻波兰。

在形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德国海军总司令部采取了加快海军建设的措施,但仍然坚持长期的造舰计划,而没有及时将重点转到潜艇建设上来。

英国海军历史学家罗斯基尔写道:“雷德尔关于那个长期计划的决定连同希特勒对战争爆发时间的错误估计,其后果对我们非常有利。它使得德国丧失了它在《英德海军协定》中所获得的许多有利条件,结果在1939年,德国海军事实上已削弱了它所容许拥有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