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海上积极防御战略及其演变

美国海上积极防御战略及其演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斯福积极运用了马汉的战略思想,形成了海上积极防御战略。远东的危机对美国提出了重整军备的要求,也推动罗斯福开始在实践上实行海上积极防御战略。美国的战略防御范围一次比一次缩小,对日本的战略措施却一次比一次积极。这对罗斯福的积极防御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海上积极防御战略及其演变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马汉的“制海权”在美国重新复活

自从“海权论”问世以来,马汉学说经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检验,在美国已被奉为金科玉律和最高军事原则,成为居支配地位的军事战略理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多年当中,马汉海军战略学说就是美国军事战略的灵魂。马汉认为,世界均势系于欧亚大陆,而通往那里的海洋通道则是控制欧亚地区的关键。由于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美国必定要成为一个拥有整个海上霸权的海军强国。在太平洋地区,美国的责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重,因而它必须依靠海上力量在那里建立和维持某种合作,同时控制加勒比海地区,防止陷入欧洲的纠纷。濒临两洋的美国应当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将海军舰队集中于一个洋面上,用优势兵力来对付主要敌人。马汉的海军战略学说反映了19世纪以来美国以太平洋为重点的扩张意图和传统的防御欧洲心理。

而在胡佛时代,却实行了本土消极防御战略,显然同马汉“制海权”是不一致的。这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战略发展上的一次偏移。

马 汉

作为一名前海军人员,富兰克林·罗斯福非常懂得制海权对维护美国利益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孤立主义时代的总统,他十分清楚,不能为了贯彻马汉海军战略学说而落得“战争祸首”的罪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罗斯福逐步形成了积极防御战略的思想,其基本要点是:美国应当力求避免战争,但不能因此而一味被动挨打,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办法是进行积极的自卫防御,将来犯之敌歼灭在美国利益区域及门罗主义所划定的范围之外,乃至后发制人地发动一场歼灭性的对敌进攻。

罗斯福说:“不再有所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允许敌方自由地加强它的进攻线路的防御将会失败”,“有效的防御一需要装备,在入侵者能于美国重要利益区域内建立起坚强基地之前,去袭击其进攻的路线”。这显然是指海军,因为美国重要利益区域及国境线大部分面对海洋,入侵者主要来自海上,因此,美国的防御孤界“不在沿岸,而在离沿岸3000千米的海洋”,只有保持海上优势力量,才能“有效地毁坏敌方交通供给线”,而克敌制胜。罗斯福积极运用了马汉的战略思想,形成了海上积极防御战略。纵观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采取的军事政策,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自卫防御的名义下,为控制制海权而积极扩充海军军备,积极备战,直至走向战争。

1933年,日本的海军预算增加了25%。次年,它又宣布将废除《华盛顿条约》。远东的危机对美国提出了重整军备的要求,也推动罗斯福开始在实践上实行海上积极防御战略。

首先,罗斯福调整了美国的战略计划。1934年,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重审了“黄色”计划。新计划在全局战略上保存了胡佛本土防御的构想,但在局部战略上又恢复了从前的“黄色”计划,采取了为夺取海上通道控制权而开展地区性进攻的边缘战争战略。

计划规定,若美、日之间爆发战争,美国海军首先要把日军从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驱逐出去,建立起通向西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同时,新计划还拟订了一项逐步向西太平洋增派部队的计划,这就弥补了旧计划的缺陷,保证了计划的可行性。

这项措施表明,美国已开始把日本看做主要假想敌了。新计划体现了罗斯福海上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既然时局不允许美国越出《五国海军条约》的规定,在西太平洋建立军事基地,恢复并加强对日本的边缘战争战略无疑就是一种上策了。

其次,罗斯福继续实行“重海轻陆”的军备政策,竭力扩充美国海军。在他担任总统的第一年,罗斯福就从国家复兴局公共建设工程专款中拨出23800万美元,下令在3年之内建造32艘舰艇。这批新建舰艇加上国会已经同意建造的5艘,共计137000吨,其开支是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海军建设费用总数的3倍。第二年,罗斯福又促使国会通过了文森法案的五年造舰计划,共造新舰艇102艘,耗资10亿美元。为了保证海军的经费,罗斯福还想对已经相当可怜的陆军进一步裁减,只是在陆军将领的激烈反对下,才没有得以实现。

1935年12月,日本正式宣布退出《五国海军条约》。从1922年至1936年,日本海军主力舰吨位增长了45%,而同一时期美、英海军的主力舰却分别减少了5%和12%。在海军编制方而,日军已达到满员,而美军却只达额定编制的80%。(www.xing528.com)

1936年,美国陆军联合委员会又修改了1934年的“黄色”计划,决定一方面把菲律宾的防守范围从马尼拉湾区缩小到马尼拉湾的入口,另一方面规定驻亚洲的美舰队要袭击日本的舰队和商船,把美国海军的行动范围扩展到太平洋西部。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黄色”计划再次得到修订。美国将防御面缩小到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巴拿马,但同时规定要尽可能迅速地在西太平洋建立交通线并向西延伸,建立起一支75万人的陆军以投人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袭击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和海上武装力童,依靠军事和经济压力打击日本。

由于美国在西太平洋缺乏军事基地的有力依托,愈来愈依赖于以海军为主的边缘战争战略。美国的战略防御范围一次比一次缩小,对日本的战略措施却一次比一次积极。前者是为了适应孤立主义的氛围,后者才体现了罗斯福的战略动机。

用马汉的观点来看,假若美国不能控制通往菲律宾的海上通道,菲律宾是坚守不住的。与其将力气花在菲律宾的地区防守上,还不如把它用在制海权上。所以,自从美国在五国海军会议上对日本作出让步后,美国军方就想方设法对日本采取边缘战争战略,在夏威夷至菲律宾之间建立一条既能扼杀日本的封锁线,又能支持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军事行动的交通线。这一战略计划在罗斯福时代已得到充实和加强。罗斯福收缩防御圈就是为了切断日本同东南亚战略资源的联系,建立通往西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和消灭日本海上有生力量。

1937年11月,日本与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约定,出现了美国将被迫进行一场两洋战争的预兆。这对罗斯福的积极防御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1938年5月,国会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扩充海军法案,批准在10年内开支10亿美元,将海军扩充20%,其实力强大到可以对付日意联合舰队。

9月,美国海军组建大西洋舰队。

11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指示战争计划委员会起草了一份计划。计划中提到,假如发生两洋战争,“美国关键的利益是要求在大西洋采取反对德国和意大利的进攻措施气而在东太平洋维持强有力的防御。这里,美国虽然初步确立了“大西洋第一”的原则,但当时欧洲刚刚签订《慕尼黑协定》,美国遭到德、意两国进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美国的战略思想家们把意点集中在太平洋,设计了对日作战的4条反攻路线:①阿留申群岛;②珍珠港中途岛—吕采岛北部;③夏威夷—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④萨摩亚岛—新几内亚岛。

德、日、意三国在欧亚大陆的联合,打破了国际军事平衡,受到孤立主义攀肘的罗斯福不可能单独对付国际法西斯联盟,同其展开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于是他开始放弃在军事上的孤立,寻求同英国建立军事合作,这一点逐步成为罗斯福积极防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37年8月,美海军作战部部长W·D·李海就提出:“如果能和大不列颠达成共同努力和耗费的公平条约,那将是迫使日本遵守海军条约和撤出亚洲大陆的极好机会。”3个月后,英国主动探询美国是否愿意联合向日本“展示势不可挡的海军力量”,这正中美国下怀。以后,美、英两国不断进行接触、磋商,但目标都是围绕着如何联合对付日本。美、英两国开始由从前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

可见,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始终奉行马汉“制海权”的军事原则,把控制两洋通道和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作为最高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