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中,除上述《周礼》中的“荒政十二”外,还有颇多关于荒政的记载。如果说《周礼》侧重于制度的设计,那么《逸周书·大匡解》对周文王救荒措施的描述,堪为这一时期对于救荒实践最系统的记载:
维周王宅程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问罢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罚之戾、哀乐之尤、宾客之盛、用度之费,及关市之征、山林之匮、田宅之荒、沟渠之害、怠惰之过,骄顽之虐、水旱之灾。曰:‘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谷,官考厥职,乡问其人,因其耆老,及其总害,慎问其故,无隐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庙。有不用命,有常不赦。’王既发命,入食不举。百官质方,□不食饔。及期日质明,王麻衣以朝,朝中无采衣。官考其职,乡问其利,因谋其菑。旁匡于众,无敢有违。诘退骄顽,方收不服。慎惟怠惰,什伍相保。动劝游居,事节时茂。农夫任户,户尽夫出。农廪分乡,乡命受粮。程课物征,躬竞比藏。藏不粥籴,籴不加均。赋洒其币,乡正保贷。成年不偿,信诚匡助,以辅殖财。财殖足食,克赋为征,数口以食,食均有赋。外食不赡,开关通粮。粮穷不转,孤寡不废。滞不转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驰车送逝,旦夕运粮□。于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济道宿,所至如归。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蚤暮。闾次均行,均行众从。积而勿□,以罚助均,无使之穷。平均无乏,利民不淫。无播蔬,无食种,以数度多少,省用。祈而不宾祭,服漱不制。车不雕饰,人不食肉,畜不食谷。国不乡射,乐不墙合。墙屋有补无作,资农不败务。非公卿不宾,宾不过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独葬,伍有植。送往迎来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赦。[23]
从这段记载来看,在灾荒发生后,周文王采取了以下措施来进行救助:首先召集了所有官员,询问国事,探讨灾荒发生的原因,并以其德行不高、政事不善作为导致灾荒的缘由;其次要求官员走访乡间,考察政治得失,并上报;第三是缩减王室及百官的饮食、衣服等用度;第四要查办不服从政令,有害救灾之人;第五要设立仓廪,有余粮者纳粮以救灾;第六要由乡正做担保,向农民借贷钱粮;第七要开仓放粮;第八要平抑物价,惩处囤积居奇者;第九要求农民节俭用度,减省礼仪。凡有违背救灾政令者,皆予以处罚而不行赦免。
《逸周书·籴匡解》同样记述了在灾荒之年政府应行之措施:(www.xing528.com)
年饥则勤而不宾,举祭以薄。乐无锺鼓。凡美禁,畜不早群。车不雕攻,兵备不制。民利不淫。征当商旅,以救穷乏。闻随乡,下鬻塾。分助有匡,以绥无者。于是救困。大荒有祷无祭。国不称乐,企不满壑,刑罚不修,舍用振穷,君亲巡方,卿参告籴,余子倅运。开口同食,民不藏粮,曰有匡。俾民畜唯牛羊。与民大疾惑,杀一人无赦。男守疆,戎禁不出,五库不膳,丧礼无度,祭以薄资。礼无乐,宫不帏。嫁娶不以时,宾旅设位有赐。[24]
这些措施与上述《大匡解》的记载有相同之处,如节俭用度、减省礼仪等,也有其他一些措施,如减免农民税赋、实地勘察灾情、严刑处理杀人等刑事案件以安定民心等。
结合《周礼》来看,先秦时期已经初步确立了救荒的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后代救荒的基本制度。虽然尚没有证据表明已用法律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但从出土的秦律的相关规定来看,至迟在战国时期,已以法律来规范救荒活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