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有遗憾吗?
这是我在某网站发起的一个话题,短短一周的时间,话题底下就出现了1万多条回答,浏览量超过3500万。看着留言,我发现每个人的童年多少都会有一些遗憾。具体的可能是玩具、衣服等物质遗憾,抽象的可能是情感、自由等心灵遗憾,而这些遗憾似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算了”。
“我是妹妹,有个姐姐,从小我就穿姐姐的旧衣服,就连过年都是。长大后自己有了钱,就疯狂地买新衣服,而且经常穿一两次就扔掉。”
“父母总是要求我听从他们,就算有时候意见不合,有争吵,他们也总有办法让我妥协。以致现在的我唯唯诺诺,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
还有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小时候长期被爸爸忽视,所以长大后不断追逐别人的爱,一次次飞蛾扑火,最后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
你发现了吗?童年时留下的遗憾,长大后往往会拼命补偿自己。
这出自大脑的补偿性心理机制,所谓补偿性心理机制,是大脑维持内部平衡的一个基础机制。我们知道,大脑喜欢轻松、愉悦的感觉,而抗拒紧张、痛苦的感觉,当我们感到紧张、痛苦时,大脑为了让自己舒服,就会分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通过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另外一个行为寻求快乐。
这是大脑的神经平衡机制,也是大脑的自我防御系统。那么针对这种心理性补偿机制,我们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
每个人都想拥有喜欢的东西,这不过是人之常情。所以,当孩子鼓起勇气说出“想要”那两个字时,不要轻易说“不”,请正视他们的需求,适当满足他们的渴望,并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用爱和理解,满足孩子心中名为“需求”的空洞,这是让孩子拥有恒久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前提。
比如,该不该让孩子吃零食?这是一个令许多家长苦恼的问题。许多孩子对零食丝毫没有抵抗力,但家长们总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比如怕孩子会吃坏肚子,会不好好吃饭,会营养不良,或者对零食上了瘾,想戒也戒不掉……这样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但一味地阻止孩子吃零食并不明智。(www.xing528.com)
其实,我们可以换种更好的方式,比如孩子想要什么零食,只要是健康和安全的,就适当地满足他;准备水果、坚果、豆制品等当零食,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放心小零食;把买来的盒装冰激凌分装到制冰盒,一次只给孩子一小格,既满足了孩子吃零食的欲望,又不会伤害孩子的幼嫩肠胃。
满足感是大脑中枢所反映出的一种精神感受,这种强烈的积极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跃,使整个神经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思维的活跃度。
适当地满足孩子,还有利于大脑创造自我意识的感知。经常否定孩子的需求,甚至质疑和批评孩子,往往大脑感知力会下降,导致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将过错归咎到自身。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根据心理性补偿机制,他们就会迫切希望证明自己,容易出现叛逆、暴力等不良行为。
有一则救助暴力儿童的视频,视频中的一个10岁男孩极其暴力,有一点不悦就举起胖乎乎的拳头砸人。育儿师让男孩在椅子上安静地坐10分钟,那孩子却不停地咒骂,在地上打滚,脱鞋又脱袜,试图威胁育儿师。育儿师没有生气,轻轻地将男孩扶到椅子上,微笑着告诉他暴力是不对的。孩子依然不甘地挣扎,一旁的父亲始终一张铁青的包公脸,皱着眉头,脸上露出一种厌恶的神情。
我猜想到了孩子变成这样的原因,无非是他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而已。
在《正面教育》一书中,著名心理学家珍·尼尔森博士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孩子一开始不确定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和评价,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当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就会不断发出疑问,我值得被爱吗?有些孩子之所以犯错,就是为了吸引父母关注,希望得到更多的爱,这就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问题表现。
育儿过程中父母的职责,就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积极回应孩子的各种诉求,多鼓励、多肯定、多信任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觉是安全、满足的,内心是丰盈、充满勇气的,为个人的成长奠定稳固基础。
在婴幼儿和孩童早期发展中,一旦归属感和价值感获得充分满足,孩子会更加自信大方、乐观豁达、抗挫折能力更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从容。
请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用心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