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碎片化信息对儿童大脑的影响

碎片化信息对儿童大脑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特征。所谓信息碎片化,是指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人们通过网络传媒获得是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这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那么碎片化信息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在碎片化信息的获取过程中,表面上看是大脑在与外部进行“连接”,是在不断利用知识充实着自己。相比之下,“碎片化”信息是一种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碎片化信息对儿童大脑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铺天盖地,孩子们也不例外。“一张图看遍哲学史”“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了解唐朝历史”……类似的节目和短视频大行其道,获得的浏览量或点赞数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快得如同快餐一样满足了我们对于外部信息的了解。

众所周知,大脑的发育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上,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可以锻炼大脑的感觉和反应能力,于是不少人将这种新技术、新媒体、新现象视为教育子女的福音。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这种信息看似内容又快又多,但却会一步步毁掉孩子大脑的专注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并由此可能带来大脑功能的退化。结果是,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是收获寥寥。

因为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特征。“碎片化”一词,原意指将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的零块。所谓信息碎片化,是指完整信息被各式各样的分类分解为信息片段,人们通过网络传媒获得是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这是信息爆炸的成因与显著体现,那么碎片化信息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在碎片化信息的获取过程中,表面上看是大脑在与外部进行“连接”,是在不断利用知识充实着自己。但其实,大多时候我们得到的只是事实和结果。

我们知道,孩子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这种可塑性在于多个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从而完成“神经回路”的搭建,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比之下,“碎片化”信息是一种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内容杂,切换快,是一种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而且不乏浅显、片面的信息,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对大脑的塑造少之又少。如此,就会导致思考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对于复杂、系统事物的认知能力大打折扣。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大脑与外界的“连接”并非只要认识就足够了,而是通过对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分析,在大脑当中留下“痕迹”,形成个体经验。在这样的认知下,大脑会逐渐搭建起一个较为立体的思维结构模型,进行系统化的深度思考。

坐在同一个教室,面对同样的教师,接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孩子学习差?学习差的孩子有个共同的思维特质:注意力被过分分散,思维过于趋向于表面化,引发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下降。

大脑真正的物理状态,说白了就是注意力,这是贯穿于整个大脑的物质效应。专注状态一旦建立起来,大脑皮层上的神经元就会向中脑区多巴胺的神经元发送信号。多巴胺负责产生强有力的神经递质,促使神经元的“轴突”一直延伸至海马状突起上的神经连接,进而启动外显记忆的巩固过程。(www.xing528.com)

互联网不断的信息打断和干扰,让大脑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状态。我们上网越多,对大脑适应精力分散状态的训练就越多,可是注意力又不会持续太久,巩固记忆的过程也因此难以启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习惯浅阅读,而难以进行深度阅读,也难以全神贯注的根本原因所在。

比如,下围棋。下围棋最需要的就是聚精会神,一局棋下下来往往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为驾驭一盘棋少失一个子,孩子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行深入分析,否则就赢不了对方。但碎片化的心智习惯让很多孩子要么找攻略迅速搞定,要么随便下两下便放弃,很少有耐心去认真进行研究。

事实上我也曾一度深受其害,有段时间我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刷各类新闻,遇到长文经常看看标题、扫一下开头结尾,很少思考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结果因为信息过于碎片化,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看过即忘的情况经常发生,即使有时专注而得的东西也会很快遗忘。

从这个角度看,对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依赖,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记忆“外包”给了冷冰冰的电子机器,甚至同时也把自己的智力“外包”了出去。

我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孩子宁愿接受半小时的罚站,也不愿在没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独自思考10分钟,这是非常可怕的!

于是问题来了:如何化解“碎片化信息”对大脑的伤害?如何让孩子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并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寻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本质出发,拯救大脑的认知系统。

以下,是我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两个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