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个让父母们头疼的阶段,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他们开始喜欢和父母对着干,没有小时候那样乖巧听话;他们容易兴奋、激动,也容易生气和失落,情绪复杂而多变……很多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频频引发亲子冲突。
曾经的小天使为什么变成了“小恶魔”?
以前可以哄娃的招数为什么突然失灵?
……
青少年情绪、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以及众多的不解背后,其实是大脑发育的一个外显的必然过程。青春期是大脑的一段独一无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深刻的优势和劣势,使得青春期如此与众不同。
那么,青春期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年龄在12岁至18岁之间。这一时期虽然孩子的脑容量、脑回及重量均与成人一样,但大脑中的抑制区域却远远不如成人成熟,这个抑制区域就是内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是情绪认知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这使得我们的行为不完全被原始情绪所控制。
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个体发育中最晚成熟的结构,现在已经确知,前额叶皮层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达到成年人水平。由于大脑系统的激活和成熟之间有这样一个时间差,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辆门灵活而刹车迟钝的车,他们很容易因外界的刺激而表现得兴奋,却又难以自主地停下来。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要问了,既然青春期的言行和大脑有关,是一种大脑发育的不平衡状态,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就没有改变的方法?不,这一时期大脑的皮质层异常活跃,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之高超乎想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堪称塑造大脑的第二大契机。
这一发现令人喜忧参半,毕竟可塑性可能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坏。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同保护幼儿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一样,我们也要尽量为青春期的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少一些指责及批评,多一分理解及关怀,让他们多些正面、积极的体验,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有一对母女总是激烈争吵,妈妈曾向我诉苦,说青春期的女儿敏感又易激动,其情绪就像随处埋着的地雷,一不小心就原地爆炸。让她10点之前睡觉,她能列举出11条不需要10点之前上床睡觉的理由,而且在争论的同时还时不时地戳穿妈妈语言上的漏洞,把妈妈气得快背过气了。
“我真希望女儿早些学会情绪管理,不再顶嘴。”妈妈说。(www.xing528.com)
我很理解这位妈妈的难处,但也不得不告诉她,这一愿望太理想化了,孩子的大脑需要几年的进化才能和成年一样,一个40多岁的人要求十几岁的孩子先住口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而且,一个成人都做不到将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更何况是孩子,你的暴跳如雷只会激起她的波涛汹涌。
为了有效帮助这位妈妈,我提供了一个方法——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很容易理解,通常我们会认为一个事件A的发生,导致了情绪和行为后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引起什么情绪体验。但同一个事件A,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结果C?相同的A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导致的C却不同,是什么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A和C中间还有B这一环节,B是对事件A的看法和解释,它直接导致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情绪和反应方式。
图4-2 情绪ABC理论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同样考研,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不以为然,而另一个人却郁郁寡欢。为什么同样的A带来的C大相径庭?就在于两人对考研的看法不同,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一个人可能觉得这是背水一战,考研是唯一的出路。
运用情绪ABC理论,当我们试着理解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行为,能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的思考,也就是把B替换掉,改变往往就悄然发生了。
比如,我对这位苦恼的妈妈说:“你的女儿在与成年人的辩论中表现得这么精彩,证明她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方面发展得非常棒。适当地放松心态,把今天的斗嘴,当作孕育灵活思维的摇篮,也未尝不可。”
这并非我信口雌黄,正如我们刚刚所讲,青春期是大脑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孩子是可以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转化的。
青春期是身心变化最为迅速明显的一个时期,认真地倾听孩子,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设身处地理解孩子所处的情境,给予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共情……在这种正面信息的刺激下,前额叶皮层会发育得更快、更好,促使孩子更快地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考,无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相反,一旦可塑性的“窗户”关闭,问题可能就永远停留在这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