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脑发育陷阱:揭秘传统育儿经的问题

大脑发育陷阱:揭秘传统育儿经的问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不少人却信奉传统的错误“育儿经”,既没有遵循大脑的运行规律,也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结果不知不觉陷入“陷阱”,耽误了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不太靠谱的传统“育儿经”。这些早已成为广为流传的“育儿金律”,但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其中,“情感脑”是产生快乐、痛苦、生气、饥饿、满足等原始情感的脑区,这部分脑区的反应通常是无意识和自发的。

大脑发育陷阱:揭秘传统育儿经的问题

“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这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卡尔·诺顿的一句名言,对此我深以为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外界信息的刺激认知世界,但这不是大脑的根本目标,最主要的是大脑要通过不断分析外界的信息,指导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将行为作用到外界,更高效地工作和生活,避免思维和行为误区。

这一道理适用于所有大脑,当然也适用于任何人,包括孩子。

然而,不少人却信奉传统的错误育儿经”,既没有遵循大脑的运行规律,也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结果不知不觉陷入“陷阱”,耽误了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不太靠谱的传统“育儿经”。

第一,月子里静悄悄。

家有新生儿,不少人担心宝宝会因响声受到“惊吓”,尽量创造安静的室内环境,小声说、悄悄走,甚至房间内禁止出声。这样的做法正确吗?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宝宝一出生就会通过听觉、触觉等去感知周围的一切。而听觉的刺激是宝宝感官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早期大脑中神经元的生长与功能性连接的形成,即突触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听觉刺激少,声音不能及时刺激大脑的听觉控制中心,这将延迟听说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很喜欢听“声响”,月子里要多和宝宝说说话,播放一些轻柔优美的音乐。即便日常生活活动产生的各种声音,如说话声、走路声、开门声、炒菜声等,只要音量不是太大,也是无妨的,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听觉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他们逐渐进行声音识别和区分。

第二,大小便早训练。

把屎把尿是老一辈坚持的育儿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不过依然有些人认为把屎把尿既省力又清洁还节省了纸尿裤。但事实上,把屎把尿越早,孩子越不会自己学习控制,长大之后就容易习惯性地憋尿,乃至尿床,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长的。

因为把屎把尿不是孩子大脑有意识的选择,只是做出的条件反射而已。大小便的正常排泄,需要膀胱中的括约肌和直肠内的神经细胞感受到尿意和便意,然后再由大脑发送指令,由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自主执行指令。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需要外部因素的协助。

在2岁左右,孩子的生理机制发育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逐渐稳定,这个时候恰当的如厕训练才是比较合理的,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第三,延迟满足理论。(www.xing528.com)

关于“延迟满足”理论,你一定不陌生。这一理论源自心理学上一个经典实验——棉花糖实验。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节制,指的是在面临种种诱惑时,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力。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控能力。“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这些早已成为广为流传的“育儿金律”,但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却是一场灾难。

解释这一观点,我们要从大脑的神经科学去理解。大脑分为三个基本区域,掌管生理功能的“生理脑”、控制情绪的“情感脑”和用来思考的“思维脑”。

其中,“情感脑”是产生快乐、痛苦、生气、饥饿、满足等原始情感的脑区,这部分脑区的反应通常是无意识和自发的。饿了就哭、哭了要抱……这是“情感脑”发出的情绪要求,而延迟满足就是“思维脑”对情感脑的否定,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性能压制本能吗?能,但这种压制往往会导致大脑对外界刺激形成过激反应,引发焦虑、愤怒、恐慌等不适感。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被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所压制,大脑作为一个生命体亦是如此,它渴望一个自由的、无障碍的生长环境。这并不是对延迟满足的全盘否定,而是说最重要的是顺应大脑的天性。该爱的时候充分去爱,该支持的时候尽力支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关注和理解,才是刺激大脑发育的最佳方式。

第四,解救困境陷阱。

相信,许多父母已经明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孩子的必备能力,但是当孩子陷入困境时,不少父母不忍孩子备受痛苦和折磨,总是迫不及待地出手相助,甚至比孩子自己还主动卖力。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无疑是父母出自爱的本能,但这样做的结果呢?孩子会产生一个心理预期,总有人替我解决问题,这会让孩子变得依赖他人,最终丧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这样的心理预期,不能完全怪孩子,因为大脑本质上都具有惰性。

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了解得越来越清晰,现在已经知道大脑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同时一旦固定的、最为捷径的传导通路形成,大脑出于惯性就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脑会“偷懒”的生理原因。

当大脑习惯了依赖,不再“开疆拓土”,即发展新的传导通路,在“用进废退”的作用下,结果可想而知。

大脑的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更多的父母正确理解这些理论,而不是用误读和曲解阻碍孩子的成长而不自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