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扑面而来的泛在学习:让您获得显著成果

扑面而来的泛在学习:让您获得显著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于电子信息科学与互联网技术,泛在学习可谓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19]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情境性、共享性、个性化、整合性等特征。学习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持续地、无缝地获取各种学习支持,它包括了移动学习的即时性、移动性、交互性等特征,打破了时空限制,持续地、无间断地对任何形式的学习资源进行访问、传递与共享,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泛在学习支持。

扑面而来的泛在学习:让您获得显著成果

1.泛在学习的内涵

泛在学习的理念起源于1988年泛在计算之父马克·威瑟(Mark Weiser)提出的“泛在计算”的理念,此项技术起初始于商界,后来逐渐地应用到教育技术领域,再将泛在理念慢慢整合到教育领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有了泛在学习的提法。他曾预言未来的网络模式:“网络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11]当今社会曾经的预言将成为现实,互联网已经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泛在学习这个概念经历了泛在计算、泛在网络、泛网社会、普适学习、泛在学习等五个阶段的转换过程,它是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参与后的一种学习状态的体现和必然的发展阶段;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则是实现泛在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具体表现。[12]与泛在学习相关的概念有无缝学习、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目前的泛在学习方式属于南国农先生所划分的第五代远程教育智能灵活学习模式[13]范畴。我国学者郑世珏等认为,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使用手边可获得的任何移动设备来进行个性化学习活动与信息交流的方式。[14]余胜泉认为泛在学习就是在无所不在的学习情境空间中,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者透过情境感知设备与情境相关群体或智能知识主体,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15]

综合分析之后,笔者认为泛在学习是在数字学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囊括移动学习的优势于一体,而又超越移动学习的一种指尖时代所孕育的智能学习方式。基于对泛在学习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我们认为泛在学习的内涵是指任何人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之下,根据学习情境的需要,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所需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以人为中心的能最大化满足学习者个性需求,以泛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作支撑来实现的物理空间的非面对面和虚拟空间的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模式。泛在学习方式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相对于移动学习更具有泛在性、情境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它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推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学习理念的转变,还会促使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它已经慢慢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我们简单的一种求知的方式。借助于电子信息科学与互联网技术,泛在学习可谓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

2.泛在学习的特征

学者潘基鑫等认为,泛在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学习环境的情境性、以现实的问题为核心。[16]李卢一、郑燕林认为泛在学习的主要特点为情境性、真实性、自然性、社会性与整合性。[17]徐晶晶认为泛在学习优化了数字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优势,有以下特点:易获取性、即时性、移动性、虚拟现实、交互性、协作与共享。[18]国外学者认为泛在学习的特点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19]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泛在学习具有泛在性、易获取性、情境性、共享性、个性化、整合性等特征。

第一,泛在性。泛在性是泛在学习方式的一个基础性和决定性的特征,是指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服务、学习行为的发生都是泛在的。学习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持续地、无缝地获取各种学习支持,它包括了移动学习的即时性、移动性、交互性等特征,打破了时空限制,持续地、无间断地对任何形式的学习资源进行访问、传递与共享,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泛在学习支持。

第二,易获取性。泛在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兼容性,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入他们所需的各类信息。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使学习者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工具和方式,这些信息的提供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需求的,因此易获取性的特征体现在泛在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过程,便捷易获取。

第三,情境性。学习者的学习可融入日常生活中,可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进程是无缝变换的且没有被学习者觉察,学习者甚至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将所遇到的问题和所需的知识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关注问题情境本身。[20]它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目标为焦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在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工具的使用。

第四,共享性。学习者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直接从泛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将学习行为从校园带到整个社会,从真实生活带入无线的智能空间。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找到更多具有相似或共同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www.xing528.com)

第五,个性化。泛在学习能够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调控,它的私人定制功能和个性化资源推送等,能够最大化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21]确保泛在学习的发展,需要明确学习的主体以及与该主体相关的信息,并根据主体需求及相关信息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个性化体现在学习者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由选择性,与传统的批量化、标准化、统一化学习不同,其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目标与兴趣,有个人倾向性。

第六,整合性。泛在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把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整合在一起[22],使学习者在不同情景和环境中的学习具有连续性、互操作性和适应性。学习者将随时随地进行无缝学习,无论在任何学习场所,借助任何学习设备,强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相互融合,进行信息的互相传递,实现整个学习过程的系统化和完整性。[23]

3.泛在学习的意义

第一,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信息通道。教师们通过泛在学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利用闲暇时间灵活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教师的学科类型和年龄结构限制,可以活学活用。乡村教师们在繁忙之余,只用动动手指通过网络平台便可获取广泛而丰富的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学习类App),无处不在的广泛学习,让乡村教师的学习发展变得如此便捷与高效。

第二,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导向。乡村教师们在进行资源学习与交流的时候,虽然是基于虚拟的网络,但学习的过程和认知的获得以及情感的体验是学习者的直观感受,使学习活动融入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使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实现无缝结合,让乡村教师们期盼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成为可能。教师们在交流与协作的同时能调动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愉快,让彼此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并在反复交流与实践中建构适合自身的知识体系,增长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获得自我的持续发展。

第三,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契机。泛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乡村教师们平日难以获取的专家指导和帮助成为可能。教师们借助这个学习平台通过与大量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的交流与互动获取丰富的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适合乡村教师群体的学习成果分享传递出去。同时,泛在学习有它的独特性,依托于网络移动平台,满足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获取适合的学习资源,满足乡村教师们的个性学习需求,满足乡村教师学习时间碎片化和学习个性化的需求。教师们在进行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各种疑难问题都可以在交互中得到解决,各种思想可以进行交流与碰撞,又不断地产生出新的思想,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样的方式也容易形成有利于乡村教师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宝贵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也能在乡村教师群体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流,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总之,泛在学习方式的出现将无线网络和现实时空无缝融合,给乡村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多样化学习空间,即任何需要学习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24]这能较好地解决乡村教师的任务重而时间少、学习内容无法满足需求,获取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让乡村教师们获取更多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在乡村教育工作岗位上体现自身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