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发高学历教师的内驱力:提振职业情怀

激发高学历教师的内驱力:提振职业情怀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障乡村教育的后续推动力,提振年轻教师职业情怀,留住年轻教师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选择“传帮带”的教师时不应该仅仅以教学业绩作为考量的第一标准,而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如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对工作的热爱感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多方面,这样对新手教师的影响才是全面的。

激发高学历教师的内驱力:提振职业情怀

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职业情怀,年轻教师普遍存在学历较高但心态不稳定的情况。为保障乡村教育的后续推动力,提振年轻教师职业情怀,留住年轻教师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招聘标准从重学历转变到兼顾情怀。当下,许多乡村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学历,而且对于以前学历不高的教师,也为他们在职进修提供了如学费代偿政策等优惠条件。虽然随着学历的提高,乡村教师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等也会有相应的提升,对日常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学历为本科的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五个维度都处于最低的水平,这就值得我们深切思考背后的原因了。一位通过特岗考试进入乡村学校教书的男教师跟笔者这样说道:“实话跟你说吧,特岗教师的稳定性很差,很多都是临时找的工作,只要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考走的。”一方面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高学历,另一方面是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乡村教育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师?是单纯高学历的教师还是真正热爱乡村教育的教师?答案无疑是后者,乡村教育需要的有职业情怀的教师,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全身心投入并且对乡村教育充满希望的教师。

第二,以“传帮带”帮助年轻教师成长。成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学能力、知识积累的成长,也包括心理上的成长。通过此次调研活动,笔者发现有很多乡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热血。除了老教师以外还有个别不顾乡村学校艰苦条件执着留下来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工作中充满干劲,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在新教师进入乡村学校之初,学校就为这批年轻教师派一个有能力有情怀的教师带动其发展,一来能加快新教师融入新集体的速度,二来也可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其心理及行为。在选择“传帮带”的教师时不应该仅仅以教学业绩作为考量的第一标准,而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如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对工作的热爱感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多方面,这样对新手教师的影响才是全面的。通过前辈循循善诱的引导,新手教师在入职之初便比较容易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摆脱消极、负面的价值观的影响,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任教。

第三,引导乡村教师提高教育精神追求。教育工作是一份需要灵魂投入的工作。如若留在乡村教书的教师都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消极怠慢地对待工作,那么何谈乡村教育的振兴呢?因而,我们呼唤的乡村教师是心存职业情怀的教师,是把心真正留在乡村的教师。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很多充满职业情怀的教师,也看到了一些努力想要挣脱乡村束缚的教师。借鉴“利禄之徒”与“哲学之士”的分界,[40]若教育为求真,那么就是哲学之士;若教育为求利,那么就是利禄之徒。当下教育界并不少见利禄之徒,但难得的是哲学之士。所以,我们提倡的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作为一种褒义的存在,在考虑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是以精神满足为第一追求的。乡村教师作为乡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保留着自身高洁的知识分子特性尤其珍贵,就算只是一个工作,也要将其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饱含着党和国家的希望,在未来社会乡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作为“乡土中的国家”的乡村学校又将何去何从?这需要每一位乡村教师认真思考。因此,乡村教师的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每个在乡村的教师都应对教育有执着的追求,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有职业情怀的乡村教师!

【注释】

[1]本专题由谢焕庭(女,教育学硕士,贵州铜仁学院教师)、王丽娟(女,西南大学博士生)、唐智松(男,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志完成研究、撰写工作。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

[3]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6):57-62.

[4]徐廷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人文情怀[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56-58.

[5]魏宏聚.教育家核心价值:超越世俗的教育情怀[J].中国教育学刊,2013(1):8-10.

[6]Nicholas S.K.Pang.School Values and Teachers'Feelings:a LISREL Mode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6,34(2):64-83.

[7]Rachel J.Andersen,Ian M.Evans,Shane T.Harvey.Insider Views of the Emotional Climate of the Classroom:What New Zealand Children Tell Us About Their Teachers'Feeling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12,26(2):199-220.

[8]Patricia H.Phelps,Tammy R.Benson.Teachers With a Passion for the Profession[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12,34(1):65-76.

[9]Ninetta Santoro,Marilyn Pietsch,Tracey Borg.The Passion of Teaching:Learning From an Older Generation of Teacher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2012,38(5):585-595.

[10]王凤英.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研究——基于对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26-27.

[11]郑新蓉.共和国五代乡村教师代际特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0-127.

[12]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

[13]徐培成.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60.

[14]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3.

[15]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96.

[16]姚晓迅,亓昕.边缘化的打工者——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

[17]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838.

[18]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22.(www.xing528.com)

[19]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缩印版(中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4316.

[20]林方.心灵的困惑与自救——心理学的价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38.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8.

[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23]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2.

[24]张莉莉,林玲.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境遇:倦怠与坚守——对97位村小、教学点骨干教师的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6-20.

[25]唐松林,邹芳.语境视域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素质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54-58.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5_1563599.html[2019-12-16].

[27]鲍成中.后4%时代:我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使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2(9):9-12.

[28]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2(1):21-28.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地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171010_315993.html[2019-10-11].

[30]高慧斌.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演变及改革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7(1):17-21,61.

[31]梁忠义,车文博.实用教育辞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44.

[32]安雪慧,丁维莉.代课教师:合理存在还是应该清退——兼论代课教师规范管理制度[J].教育研究,2011(7):72-77.

[33]陆益龙.后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2.

[34]张济洲.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121-124.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2019-02-28].

[36]郑新蓉.共和国五代乡村教师代际特征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0-127.

[37]周洪宇.关于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EB/OL].http://www.mj.org.cn/mjzt/2012nzt/2012lh/2012lhjyxc/2012lhzlmjy/201203/t20120303_135490.htm[2019-08-01].

[38]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12/t20171226_322457.html[2019-12-26].

[39]范先佐.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6-154.

[40]叶隽.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哲学之士”[J].读书,2009(7):9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