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果得益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合力,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事倍功半。在当下的乡村社会,教育似乎成了学校和教师的“专属特权”,家长们可以任意指责教师,也可以对孩子不闻不问。长此以往,教师们的积极性必然消退,职业情怀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将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为此,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亟须改善。
第一,营造乡村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以前的乡村教师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外,作为村落中的知识分子,还会参与村里的红白喜事等,深受乡村社会的尊重与爱戴。由于乡村教师与村民渐行渐远,再加上网络的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乡村教师便不再那么有神圣性。人们认为乡村教师也只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且比较清贫,便对乡村教师越发轻视。在调研过程中甚至有老师反映停在学校附近的车曾被村民砸损。乡村教师们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很好的回应,肯定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因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至关重要。首先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加大宣传的力度。像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标语等会对大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以街道或村为组织单位,定期开展常规课程,宣传教育的作用,让乡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打心底里感激教师的付出。(www.xing528.com)
第二,在加强家校合作中增进彼此了解。一方面,让乡村社会了解教师工作。如学校采取措施,鼓励家长多参加学校的日常活动,如元旦演出、国旗下的演讲等,让家长们看到自家孩子在学校的教育下所产生的改变。另一方面,让乡村教师了解乡村社会,体谅家长的要求、愿望。由此相互理解、支持,从而提高乡村社会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力度。一位村小的年轻教师由于平时跟周边的群众没有联系,没有归属感,导致她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而另一位村小教师却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她在谈及学生及其家长时眉飞色舞地说:“我们对学生做全员家访,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小孩子们都不吃早饭,因为爷爷奶奶都不做,又没有什么商店可以买。孩子们的卫生习惯也不是很好,但非常有礼貌。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同,有妈妈在身边陪伴的孩子各方面都要表现得好一些,爷爷奶奶带的就表现得没有那么好。”正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她才更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工作中她才会更有干劲、更有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