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井村茶农家庭深入访茶

龙井村茶农家庭深入访茶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等把九溪十八涧走完,就要路经大名鼎鼎的龙井村。知道我有访茶的欲念,记者朋友才特意安排这条旅游路线。记者告诉我,这一定是龙井村的村民,因为全部土地都种了茶,粮食和菜蔬反倒需要从外边买。记者告诉我,她确是龙井村的村民,家里孩子多,分的茶田也多,目前还存有少量茶叶。我很高兴,倒不是图便宜,而是借此可以深入到茶农家庭,心中突然萌生出“龙井访茶”的文章题目。记者告我,沏龙井茶的水以八十摄氏度为最好。

徐城北

今天真巧,也是缘分,我们就算认了亲啦。

不知您到过杭州的九溪十八涧没有?那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弯曲小路,溪水有时在路的左边,有时在右边。游客不时需要过“桥”——一块又一块的墩实石头,相隔多在一步之遥,水就在石头之间流淌,人需要在石头上跳跃。路的两边都是高山,高山之上满是密密麻麻的茶树。我和《杭州日报》的一位记者从六合塔转到九溪十八涧的最南端,慢慢地向北走。等把九溪十八涧走完,就要路经大名鼎鼎的龙井村。知道我有访茶的欲念,记者朋友才特意安排这条旅游路线。

满眼青翠欲滴,却又极度静谧,望中见不到一个游人。左弯右绕,忽然发现后边跟上来一位农妇,较矮,较胖,手中拎着一包菜蔬。记者告诉我,这一定是龙井村的村民,因为全部土地都种了茶,粮食和菜蔬反倒需要从外边买。我一低头,发现地面有一道用断续的大米撒成的线,想来是茶农运米时不慎散落的。

我发现被盯梢——我和记者走得快,那位农妇也跟得快;我们停下来,她也慢悠悠看风景。不一会儿,她索性追上来和记者搭讪,问答都是速度很快的杭州土话。我隐约听出她向记者打听我是从哪儿来的,想不想买茶叶。随后,她大步向前走去了,时而遥遥在望,时而一瞬又失去了踪影。记者告诉我,她确是龙井村的村民,家里孩子多,分的茶田也多,目前还存有少量茶叶。如果我愿意到她家里去买,她可以当面各种等级各沏一杯,喝顺了哪种买哪种。价钱比市场上的同等茶叶便宜,因无须交税。

我很高兴,倒不是图便宜,而是借此可以深入到茶农家庭,心中突然萌生出“龙井访茶”的文章题目。我向前方望去,人影皆无,正要着急,记者笑了:“她在前面的路口等着呢。”

果然,我们终于与她会合,由她引路,又翻越了几个山头,看到许许多多的二层农家小楼。“怕楼房高了遮挡游客视线,上面只准我们盖两层。”她不无得意地说。

她把我们引进自己的家,屋门大敞。我问:“为什么不锁门呢?”“为什么要锁门呢!”她顿了顿,又说,“锁了门,不等于告诉小偷屋里没人吗?”她叫我们两个在楼下的厅里等着,独自上楼去拿茶叶。我向旁边的屋子偷看,三十几平米,只摆着一堆柴草和两辆自行车。(www.xing528.com)

农妇下楼来,拎着四个白布口袋,依次摆在中厅的八仙桌上。又拿出四个茶杯,从每个口袋中捻出一撮,用落开的开水分别沏了。记者告我,沏龙井茶的水以八十摄氏度为最好。茶杯上轻轻漾起茶烟,农妇讲出四个品种的每斤价格——180元、100元、50元、35元。“您最少每种喝两次——一遍‘苦’,二遍‘补’……”为证明她此言不虚,又从抽屉中翻出一本谈饮茶的书,并翻至某页,上面果有“苦”“补”字样。

我从最贵的喝起——每种只喝很少一点,仔细比较着。第一种确实好,开头的味虽淡,但回味极佳,然而让人望而生畏的,就是它的价钱不太“好”……我最后选中了第三等级,因为它一入口就有足够的浓度,在写作累的时候抿一口,是很能提神的。记者看出了我的选择,丢过来一个眼神,并且在桌面的遮挡下,偷偷伸出了指头,意思是要替我还价到三十元,征求我的意思。农妇发现了我俩的眼神,也发现了那三个指头,颇不悦,缓缓背过身去。我忙呼记者:“小徐,是多少就多少吧。记者忙摆手:“徐先生……”意思是让我别管。

农妇陡地转身,满面春风:“你俩都姓徐?我们孩子的爸爸也姓徐!徐家在龙井可是大姓,姓徐的人当官的不多,可姓徐的人口兴旺……既然都姓徐,我也落一落价钱,”说到这里又忽然顿住,“你俩可真的姓徐?”我掏出了名片,记者掏出了工作证。

她放怀大笑,指着那第三等级:“给你减到35元怎么样?”闪光灯一亮,记者为我和农妇合影留念。“记者同志!你是本地人,你拿这茶到村子里别人家,让他们尝尝,问究竟值多少钱,要有一个说不值,你就给我上报,说我龙井村27号里边的人不实诚,欺骗北京来的同姓人……

我忙向农妇解释刚才记者在桌面下伸出的三个指头,意思是要三斤。她笑了,举秤立刻称好,每斤装在一个塑料袋中;又拿出一个古色古香的蜡烛台,铜绿色底座,红色蜡烛,另外找出一截细细钢锯,把塑料袋的上沿卷紧,然后用金黄色的烛焰一烫,塑料袋就被封死。我被眼前的斑斓景象感动,闪光灯再亮,记者又摄影一张……

告辞,农妇苦苦要送。我们一路经过了她家的旧居,一所倾斜了的灰瓦平房。因这样的旧房全村仅此一份儿,我也与之合了影。又走过一所西班牙式样的建筑,农妇讲,这家海外有亲戚,如今大发了,男人在外边跑生意,与茶彻底绝缘。因也是独一份儿,我与之合了影。最后在村口分手时,农妇这样讲:“今天真巧,也是缘分,我们就算认了亲啦。以后再用茶叶,只管来信,说清用多少钱一斤的和需要多少,我就把茶叶寄去。你们喝了觉得值,再把钱寄回来不迟……”

我和记者走出很远,一回头,见农妇还站在那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