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莱石柱纪念碑文:第3部分

塔莱石柱纪念碑文:第3部分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文的目的是记录阿育王去乔达摩佛陀出生地拜谒,并表示了对蓝毗尼村的偏爱。该石柱上方曾有一个马的雕像。据悉,碑文并没有声称该法敕是按王室命令镌刻的。可能是当地官员为了纪念阿育王来此拜谒并给予当地恩惠而起草并镌刻的。石柱因雷击而破裂。马柱头的下落至今不明。陛下加冕二十年后亲临礼拜,并竖立石柱。法敕的起草人似乎同蓝毗尼碑文的起草人是同一人。石柱现已破裂并躺倒在地。

塔莱石柱纪念碑文:第3部分

蓝毗尼石柱碑文

阿育王礼拜佛陀出生地

拓 本

音 译

(1)Devanapiyena piyadasina lajina visativasabhisitena

(2)atana agacha mahiyite hida budhe jate s akyamuniti

(3)sila vigadabhicha kalapita silathabhecha usapapite

(4)hida bhagavam jateti lumminigame ubalikekate

(5)athabhagiyecha

阿育王的蓝毗尼碑文[18]

尊贵仁慈的陛下加冕二十年后,亲临此处拜谒—因“这里是圣人释迦牟尼佛陀的诞生地”—特立一根石柱与马形柱头。

因“这里是圣人的诞生地”,罗美尼村免缴宗教税,只需缴纳八分之一的土地税。

评 注(www.xing528.com)

1896年发现的令人好奇、保存完好的该记录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一些重要的词未在其他地方出现过。碑文的目的是记录阿育王去乔达摩佛陀出生地拜谒,并表示了对蓝毗尼村的偏爱。在修订译文中,为了保留碑文结构,我不得已牺牲了碑文的优雅。按照夏庞蒂埃博士的做法,我将“mahiyite”看成一个特殊的语法结构,译为“尊敬所做之事”;并认为让人困惑的“vigadabhicha”一词应该是“马形”或类似的意思。该石柱上方曾有一个马的雕像。在印度北部,人们视马为西方的守护者;在锡兰,人们又视马为南方的守护者。同样,那只狮子看守着两个国家的北方;大象看守着印度北部的南方和锡兰的东方;公牛是印度北部的东方守护者,锡兰的西方守护者。这四个动物都出现在了阿育王的石柱上[19]

《政事论》中出现的“Bali”意思比较特殊,指一种宗教税,但这个词还有其他意义。“Bhaga”一词用现代的官方语言来讲就是“土地税”。“mal”在波斯语中指国王对产品的份额。因此,在《政事论》第二卷第十二章中,“shadbhaga”的意思是“用作土地税的六分之一农产品”。因此,“ashtabhaga”的意思是“用作土地税的八分之一农产品”。很明显,罗美尼村只需缴付八分之一农产品作土地税。如果阿育王习惯收四分之一的农产品税的话,这就相当于减了一半的税。政府税收份额因地因时而异。常规税率是六分之一,但四分之一比较寻常。阿克巴收三分之一的税,克什米尔国收二分之一的税。也许阿育王通常收四分之一的税,在罗美尼却赦免了一半的税。《政事论》可以确定我们对“athabhagiye”一词的解读。

据悉,碑文并没有声称该法敕是按王室命令镌刻的。可能是当地官员为了纪念阿育王来此拜谒并给予当地恩惠而起草并镌刻的。

罗美尼就是现在的蓝毗尼,也称罗美德,是一个以蓝毗尼罗美尼女神命名的小村落。这个成为今日圣地的小地方[20]似乎确实是传说中的佛陀诞生地。阿育王法敕就离这里几码之遥。我曾去过该地两次。该地在尼泊尔境内四英里处,离提拉尔河,即玄奘所说的“油河”很近,位置大约在东经85°11',北纬25°58'处,在“油河”的西面。巴达利亚是该地附近的一个村庄。此地址已确凿无疑。石柱因雷击而破裂。马柱头的下落至今不明。摩揭陀方言中的罗美尼就是蓝毗尼。

“这里是圣人释迦牟尼佛陀的诞生地”与“这里是圣人的诞生地”都是引语。据传,后面这句话出自阿育王礼佛之行或“虔诚之旅”的向导优波掘多之口。本书第七章以及《第八摩崖法敕》皆记述有该内容。

“Bhagavam”的最佳译文应该是“圣人”[21]。碑文镌刻日期大约为公元前249年。

尼格利瓦石柱碑文

阿育王礼拜拘那伽牟尼佛塔[22]

尊贵的国王陛下在加冕十四年后第二次扩建拘那伽牟尼佛塔。陛下加冕二十年后亲临礼拜,并竖立石柱。

评 注

很明显,这个不完整的碑文与蓝毗尼碑文是同一年发布的。该碑文也一定标志着阿育王虔诚之行的另一阶段。法敕的起草人似乎同蓝毗尼碑文的起草人是同一人。法敕刻于蓝毗尼西北方向十三英里处、一个人造湖岸边的石柱上。石柱现已破裂并躺倒在地。我曾经去过此地。该石柱曾立于拘那伽牟尼佛塔旁,后来从原址挪动了几英里,具体情况不详。弗哈勒博士伪造了石柱的地址,并发表了很多关于该法敕所在地的谎话。石柱和过去佛佛塔,即拘那伽牟尼佛塔的所在地见我在巴布·普尔纳·钱德拉·穆克吉《尼泊尔塔莱古文明遗迹报告》序言中的论述[23]

该法敕简明扼要,尽管有缺损,却对佛教历史有重要意义。该法敕证实了早期印度人们对过去佛的狂热崇拜,及阿育王对过去佛和乔达摩佛坚持不懈的崇拜。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对过去佛的崇拜,佛教才在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前的几百年前,从现称为尼泊尔塔莱的喜马拉雅地区开始发展。这一主题值得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