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变化即未来。不能应对变化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不能应对变化的个人,也自然会被时代甩到后头。
时代在变化,机会也在变化。过去的机会今天恰恰可能就是负担。未来的机会则在变动中若隐若现。
进入九十年代,为了应对变化。美国人提出了两个名词:一个叫“公司重整”,一个叫“个人时速”。普遍的一个共识是:个人的应付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Lester、C、Tharary的一部力作,是关于日本、欧洲、美国经济之战的著作,题叫(Head t。Head)(直译是“脑对脑”,海外学者译为“世纪之战》)虽在表明这样一个意思——当今世界之战争核心乃是大脑之战。
虽然费朗西斯,培根400年前已经发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响亮宣言,但历史和经济的进程却无法一蹴而就——以往的400年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体力即是力量” (以采掘和提取自然资源为主的经济阶段),“机器即是力量”(以商品生产如汽车和家用电器为主的经济阶段)。知识能够代替体力和机器而成为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本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20世纪划分了3个三分之一世纪。在第一个三分之一世纪,美国公司的样板是J·P·摩根1901年创办的美国钢铁公司;第二个三分之一世纪,美国公司的样板是通用汽车公司;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世纪,样板变成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由于经济结构历史性的变迁,物质生产的内核已经变成“信息和知识”。
大脑和知识风暴也正愈来愈猛烈和深刻地改变中国的经济面积。“开发高文化高知识的商品”已成了很多企业家的口头禅。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新消费浪潮不断兴起,产品的文化价值形成的价格(创意、形象、品味、知识与思想含量等)在不断增长,而使用价值形成的价格比重则相应在降低。企业不仅要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效用认同,更要关注他们对产品的文化认同。(www.xing528.com)
那么,企业的知识开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企业除了在产品质量上动脑筋,还需要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比例加以研究,关注企业知识的开发。
广州宝洁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是为产品寻找最具个性化的定场定位。比如“碧浪”洗衣粉面世前,公司委托广州某科研情报所详细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最后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令衣服见到光”,出奇制胜;麦氏咖啡进军中国市场亦曾委托广州一间“脑库”了解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心理,发现中国人喜欢快冲即饮,而不是慢慢煮,悠闲的去调。所以他们很快研制推出了“速溶三合一”咖啡,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种新饮料投放大陆市场前,专门请人为产品命名。按直译产品意思是“小妖精”,但无疑这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心理。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喜欢的两个字,这就是“雪碧”。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推出的软膏类药品,在塑料盖上凹下一段,里面凸出着一尖尖的刺状物。因为公司事先了解到中国人打开国产药膏时,总要拿小刀、剪子割上半天,药膏沾得到处都是。”为了提供爱心与方便”,公司对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再三,现在只要用盖子轻轻一扎,就可以打开药膏“封面了”。
企业的文化与知识开发,不仅仅靠广告、形象投资、消费亲善、促销、完美的设计、包装与服务,它更重要是一种贯彻始终的对具有特殊文化个性的消费者的尊重、体察和满足。只有把知识和文化定位在消费者身上,才能搅起超级利润的风暴。
中国的企业当然还不能像索尼公司那样投资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通过文化攻势,攻心之战,来实现经济的长远考虑。“文商之道”应该在中国大行其道,因为世纪之战,世界之战,必将是知识与文化之战。经济的攻势——亦必将伴随文化与知识的攻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