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聚在一起,总是相互打听:什么生意能赚钱?
如果简单些说,就是:什么东西好卖?
在短缺经济时代,在极度兴奋的卖方市场上,谁如果提出这一类问题,一定会受到耻笑。那时候,官话说:购销两旺,什么生意都赚钱,什么东西(只要你手中有)都好卖。
如今,连那些生意老手,也不得不绞脑汁做哪门子生意的问题了。
那时候做生意,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今做生意,是能赚钱还是赔老本的问题。
奇怪的是,越是难赚钱,做生意的人越多,好朋友,三日不见,成了公司的经理。
昨天还在写书的作家,今天就成了书商。
为了替父母传递商品信息,中学生也挂上了BP机。
大学校园里,新一代经纪人炒股手、初试锋芒。
企事业机关干部,有本事的做大买卖,没本事的倒腾着“练摊”。
爷爷奶奶辈的离退休人员,也没兴趣抱孙子了,拄着拐杖,到生意场上去“叱咤风云”一番。
除了精神病院,在这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到处是关于赚钱的话题——
知道而进!中国人这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的确令人钦佩。
借用一个股市老手的话:不论熊市、牛市,总会有人赚钱。生意也是同样道理:不管多么难做的生意,也总有人赚钱的。
遵照这个原则,让我们看看做什么生意好汽车——
现今是最热的行业,全国汽车制造装配厂家有多少?一说1200家,一说是2500家。实际数字比这都大。一个重庆市,就有汽车制造、分装厂111家,牌子多得可以开汽车博览会。各地还在大上汽车发动机和轿车,改装厂还是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连一些村办企业,也办起了“汽车厂”。
汽车为什么这么热?好赚钱。汽车价格高。连中汽公司的人也说,国产汽车价格高得离谱。搞汽车没有不赚钱的。我们去看观一个村办企业,四处弄几个底盘、买几台发动机,用锤子敲个壳壳,一年装配汽车顶多八九十台,就这规模,这档次,都能赚大钱。不过都说好景已经不长了。虽然老讲人 “关”,老是入不了“关”,甚至老外说中国兴许已不想放“关”了,但中国终究要人“关”,那么关税还得下调,到那时一台日本“雅备”就10多万元人民币,看谁抵跨谁?现在国产汽车实际产量仅为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生产能力过剩,还敢等人“关”的那一天吗?
趁早别做这门生意。
饮料——
上饮料似乎也简单,弄个罐子就可开工。于是乡乡村村都搞饮料, “热”了不多久就马上狂跌。全国耗资1.3亿人民币引进的易拉罐生产线,一半以上闲置浪费,引进的20余条果汁生产线开工率不足20%。各。地花大量外汇引进的120条玻瓶灌装生产线也闲置一半。
市场市场出现大甩卖,饮料厂呼拉拉倒下一大片,仅杭州在一年有100多家饮料厂关闭,国内几大名牌饮料厂也朝不保夕。
只有进直中国市场的“洋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活得有滋有润,罐装厂一个接一个。碳酸饮料拱手让给“洋人”赚钱去吧。
果汁饮料?抬眼看看几家赚了钱。
彩电——
在经营之前,先让我们骄傲一下:我国电视机产量已雄踞世界第一,彩电也名列前茅。
彩电最“俏”的时候,国家实行专营,并征收特别消费税:“俏”得人人眼红,出尽了风头。那时候,不是个人你不能做,倒卖彩电如同投机倒把。
1990年,全国库存彩电200万台。到了1991年底,库存达到了336万台,而当年总产量为1000万台。1992年,库存积压了400余万台……
国家取消了专营。
越往后,厂家越是急火攻心。市场怎么了?有人借用了一个挺有趣的字眼——疲软。能不疲软吗?那时的年生产能力为2000多万台,而实际产量不到一半,设备利用率在45%以下。
所以,做彩电生意靠国家专营、投机等非正常手段已经不灵了,如今敢于经营彩电的人绝对是高智商的。
你看,最近公布的数据:城镇居民彩电保有量已达90%,除非发生奇迹,使中国农民的购买力有一个突破,否则2643万台(1997年年产量)只有造成大面积积压。或者以低价倾销;挤跨动手,也拖跨自己。
如果追究责任的话,主要是决策失误、头脑发“热”。全国80家企业,上了近200条生产线,又是一窝蜂。
美国主要生产彩电的工厂只有两家, 日本7家,韩国有4家,而我们,光国家定点厂就有57家,大面积的积压,亏损就是这样造成的。
中国为发展彩电工业,早期曾投资了62.7亿元,到1990年累汁利税134亿元。从经济效益看,这符合“低投入,高产出”习惯。但漫无节制地亏损下去, “高产出”的那一份就被化为乌有。
可如果摆脱眼前的困境。
电冰箱——
冰箱市场绝对过剩,人人皆知,几乎没有新人做了。
“大干快上”那两年,国家也几番下令禁止乱上冰箱生产线,但一些地区行业视若耳边风,照样立项开工。1987年,国家计划下达的冰箱产量为285万台,实际达到401万台,超过计划产量的40%;1988年,计划产量400万台,实际达到739万台,超计划80%,计划对企业没有多大约束力,市场要得多,你计划少了,企业当然要超。可是,到了1989年情况发生了剧变,计划800万台,实际只完成662万台,市场吞不下那么多,他不敢按计划生产了……
大上冰箱生产线,最多时达170多家,生产能力达1600万台,内销每年只有500万台。一个杭州地区,一度冰箱生产厂就达60家,连村办企业也生产冰箱,壳体带电,差点闹出人命。
冰箱生产厂已从原来的170多家挤到只有30多家,五分之四被活活挤垮四分之三。
即生产不得,也经营不得。
VCD——
自从世界上第一台视盘机——“万燕”VCD机于1993年在我国诞生之日起,VCD市场就从来没有平静过。从1994年到1996年,VCD机产量从2万台增到600万台,1997年超过1000万台。
伴随着VCD产量的惊人剧增,你也许想跃跃一试,别急,看VCD机价格直线大跌:
1993年,“万燕”VCD的市场价为5300元;1996年上半年,逐渐跌至2500元;1996年10月,“爱多”VCD首次跌破2000大关。短短一个月时间,十几家VCD生产厂家也相继加入降价行列中,售价又在2000元的基础上降低400—800元。接着,部分VCD厂家,又推出售价999元的单碟机。
到1998年,单碟机更是跌至了600、700百元。
而且, 日本厂商早就认定:VCD是一种介乎录像机和DVD之间的过渡产品,其技术寿命不过四、五年,市场潜力有限,大力开发VCD是极不明智。国内正是捡了一个“鸡胁”。
摩托车——
和彩电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工业就没有那么辉煌了。
全国摩托车保有量为1000多万辆,平均10000人一辆,如果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尚差1000万辆。如果每年生产120万辆,需要10年才能达到世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
无论任何事物,辉煌都意味着顶点,顶点便是绝路。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摩托车工业大有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对摩托车需求量的指数成直线上升,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达到高峰。
赚钱的机会到了: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300美元。
然而,现实却警告我们,摩托车的生意不好做。从1989年开始滞销,疲软的摩托车市场几乎连一次小小的反弹都没有过。
为什么?
有诸多的原因:
一、购置后的税费种类多,数量大,有的城市仅购置费一项就高达几千元。
二、挂牌子难,有的城市已经冻结了摩托车新牌照。
三、质量水平低,平均无故障间隔历程为2500公里,而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达到5000公里。
四、企业产品成本高,效益低。全国已有80多家摩托车厂,济南轻骑、新大州、南方、年产量超过20万辆的只有嘉陵机器厂。产量低,达不到规模效益,必然增加成本,价格踞高难下。
算了吧,摩托车生意我们不做了。
热水器——
真够可怜的,几十年了,我们连洗澡问题都没有解决。
直到近些年,热水器生产发展起来,人们总算能够睡觉之前淋个浴了。
据抽样调查表明,热水器在90年初是销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商品之一。从发展趋势看,潜力很大。
目前全国热水器生产厂有80多家,生产能力超过350万台。至少还有几十家企业正在上马生产热水器,但最好是到此为止,不再增加厂家。
影响热水器市场的第一因素是燃气供应。1990年,全国用气人口达到6224.5万人,城市平均用气普及率达到42.3%。有人推算:每增加一台热水器,等于增加了25%的用气量,这就意味着每增加4户使用热水器人家,必须同时增加一户的用气量。虽然燃气供求矛盾比较大,对热水器市场有所影响,但燃气业发展比较快,所以不会有太大影响。
没想到节外生枝,冒出来一个安装问题。为了保障安全,一些地区规定了热水器“使用证”制度。用户使用热水器必须经燃气公司批准,从燃气公司购买热水器,由燃气公司统一安装。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用户的额外支出,延迟了使用时间,最终影响了市场销售。燃气公司插了这一杠子,实际上等于专营了,他们控制着燃气供应权,用户不能不买他们的热水器,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同他们竞争。除非燃气市场疲软。
由此可见,消灭以权谋私现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财富。
空调——
1991年国内空调器生产能力为150万台,而实际年产只有50万台,生产能力闲置2/3。1992年初空调生产厂从上年的70多家增长至上百家。而各地还跃跃欲试上空调生产线。
一个广东省平地冒出27家空调生产厂,仅顺德大良镇的投资规模就达五亿多元。
市场的牌子令人眼花辽乱:江南、万宝、春兰、胜风、雪花、古桥、小康、华凌、长虹……(有的今天已寿终正寝了)。
产品一旦走俏,生产便蜂拥而上。
多年来,人们就是这样毁坏了一个个产业。
空调市场,处于饱和状态。限制空调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不完全在于购买力,还在于电力事业的发展。
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北京市民夏天全部用上空调,需要增加电力负荷250千瓦,起码要投资5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上海、武汉、杭州等许多城市已经就空调用电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难怪有人提出:“空调器能转多久?”
微波炉——
那只被称为大白鲨的“格兰化”,其争霸市场的唯一出路一一不惜血本大甩卖。已是一片血淋。
谁还有心以卵击石?
那么究竟还有没有能够赚钱的生意让想钱的人去尝试一下乐趣?
保健食品吗?
应该说,中国的保健食品起步于80年代,我们不会忘记,曾几何时, “忽如一夜春风来”,成百上千保健食品厂冒了出来,据统计,1996年保健食品厂家已达3000多个,产品4000多种,给人以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感觉。众多厂家一哄而上,盲目上马,大作广告,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到的是浮躁与喧嚣。
不过,喧闹不等于繁荣,高潮之后必定是落幕。透过浮躁的表面,人们忧心忡忡的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的广告让消费者不知所从:真伪难辩的保健食品使人们失去信任;几起轰动效应的“龟鳖”类保健食品的曝光更是消费者群起而攻之,高呼“打假”。“上帝”岂可糊弄!一段时间来,“上帝”们对保健品不仅不信任,甚至“你”你没商量。保健食品前景难卜,危机在即。一大批企业也烟消云烟。
保健食品只有让给“洋人”和实力厂家去开专卖店了。闲杂人等躲开为上。
还有什么经营的呢?
化妆品吗?
全国经工商注册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已有23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另外,还有差不多相当于国产数量30%左右的进口化妆品。竞争激烈,不仅生意不好做,还容易上当:近年来全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投诉信中,有40%是投拆伪劣化妆品的。
照相机吗?
因为市场销售跌入低谷,自从1988年突破290万架大关之后,照相机产量每年都以22%以上的幅度下降。说不清产量和质量谁影响了谁,25个企业生产的26种型号135照相机抽样合格率仅为53.8%。
毛纺织品吗?
仅沈阳市纺织品批发公司库存积压就占用资金5000万元。卷烟吗?
卷烟国家专卖,国产卷烟库存积压,许多烟厂已经限产了。
如果到国内贸易部开一本商品清单,从中你很难找到一种到手就能赚的商品。
前文已经提到,国内贸易部对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排除分析:1997年供过于求的只占1.6%,仅10种;供过于求的比例为31.8%,其余的只是供求基本平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生意好做呢?
生意好做不好做,也就是说,赚钱容易不容易,这体现了大众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和市场兴衰,还体现了人心、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是社会的温度计、晴雨表。
所以我们迫不急待地要促进商业的繁荣。
我们从根子上、也就是从生产抓起。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抓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当我们周游市场之后,突然发现造成市场疲软的并不完全是产业、产品结构问题。
人们很少听到某一商品、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出现供不应求现象的振奋人心的喜讯。
只有“哇哈哈”、“乐百氏”等少数基本上属于孩子的食品类商品,着实让孩子们兴奋了一阵子。
几乎没有新的消费需求了,调整也就失去了方向。
多余的彩电、冰箱生产线,转产什么?
闲置的纺织设备能生产什么?
那些自行车厂、手表厂、照相机厂、录音机厂,等等,有什么产品可供它们转?
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刺激疲软坚挺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强需求,也就是消费的欲望。除了信仰禁欲主义的人以外,任何人的消费欲望都是强烈的、无止境的。
消费欲之所以处于抑制状态,是因为购买力已饱和?可许多家庭看的还是老式的18寸彩电,冰箱、洗衣机早过了换代年龄。是老百姓手里没钱?那银行里5万亿个人存款一分不少。
市场疲软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也有理论说是消费欲压抑造成了市场的疲软,这仅仅是因果链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说互为因果。
“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税率。”《国富论》的至理名言至今是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困境的灵丹妙药。
看看那些人,如此疲软的市场中,他们竟然还在做摩托、音响等等最难做的生意,而且还能赚大钱。似乎市场给他们开了后门,让消费者都去卖他们的东西。
难怪四万国营商业企业早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51亿。
这些人,他们不是做国货生意,而是做水货生意,水货逃税,有利可图。国家应该从水货经营中得到启示:
需求并没有减弱,市场并没有饱和。
方法很简单:减免税收,让利于民。相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道理,走民富国强之路。这是搞活中国消费品工业的第一条出路。
第二条出路是我们正在实行的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这很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可以慢慢来。(www.xing528.com)
第一条出路简单,只要一道指令,就能行得通:减免工厂的税收,减免商业的税收。减免消费税,让产品价格降低到水货的程度,让消费者不再把彩电、冰箱之类的东西当作“大件”,在购买的时候用不着全家商量。
反正已经积压了,放在哪儿,时间越久,亏损越大。用摆摊人的实证经济学的语言说:不亏本就是赚。即便亏本,也是少赔一些。“割肉”也是赚.这是当股市低迷,持续下跌时。老炒家的策略。
大削价吧!大贱卖吧——别无它路。
广州市有一个测算方案:首先确定工薪阶层所购住房是微利价,让职工参加20年工作可以买一套住房。其中个人掏30%,单位补贴30%,财政补贴40%。补贴不是一次性发给职工,而是用20年按月发放,职工自掏30%后先去申请个人住房贷款买房。测算结果是,市长每月补贴1080元,一般职员补贴430元。后来,这个方案又进一步修改,把20年调整为25年,每月少给一点,市长与职员的差距缩小,市长每月补贴700元。据说,方案还在调整,财政上目前投资建房的资金定为一个基数,改成补贴,个人买房支出比例相应增加一点。
在北京,一些大型国企领导人说:如果政策允许将企业的建房资金补贴给职工,企业不再为建房而绞尽脑汁,不再为分房而焦头烂额,这是厂长经理的一大幸事。在深圳,一些年轻的公司职员说: 自己有套房,择业一身轻,你住公家的房,你就是公家的人。
福利分房制度,计划经济社会的最后一个支柱。虽然孤孤零零,但很顽强。它能挺过1998年吗?它能傲然耸立于2000年吗?
表1: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一至二十年月均还款金额表
(借款额为1万元) 单位:元
表2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利率等额均还额参考表
(借款1万元)
(借款4万元)
(借款8万元)
(元)
(借款10万元)
2
3
4
5
437.3
298.3
228.9
137.2
1749.2
1193.2
915.6
748.8
3498.4
2386.4
1831.2
1497.6
4373
2983
2298
1879
7
8
9
10
142.4
127.6
116.2
107.1
569.6
510.4
464.8
428.4
1139.2
1020.8
929.6
856.8
1424
1276
1162
1071
12
13
14
15
96.3
91.2
86.9
83.09
385.2
364.8
347.6
332.4
770.4
729.6
695.2
664.72
963
912
869
830.9
17
18
19
20
80.3
77.9
75.5
73.7
321.2
311.6
302.8
294.8
642.4
623.2
605.6
589.6
803
779
759
737
22
23
24
25
70.5
69.1
67.8
66.6
282
276.4
27.2
266.4
564
552.8
542.4
532.8
705
691
678
6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