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作为对抗“全球化”的生存策略,是本土纪录片建构民族身份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作品仅仅局限于强化民族性与本土性,由于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又极易流于边缘化的境况。通行的办法是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寻找对接点,寻找中西方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实现民族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中为编码者的“意义结构”所服务。
根据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可将影视文本分成三个部分,它包括:(1)视听部分,建立在直观元素之上,包括语言、行为、景观、构图等视听符号;(2)故事部分,建立在第一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3)深层结构,即文化背后的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观众通过这三个部分解读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文化不可避免地体现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里,只有通过这些标志我们才能识别影视的文化归属。
文化学者斯图尔特·霍尔认为:“符号本身并没有意思,而是存在一些表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意义。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
由上述理论我们得知,编码者是以“意义结构”为主导来进行编码的。具体到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的影视题材与表达,要为不同文化的人所理解与接纳,就必须克服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编者就必须对异国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使用外来民族符号来重新进行“意义结构”,使得文化能够实现对接,从而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传播。这个过程就是二度编码的过程,“意义结构”作为主导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民族文化符号在影视文本中的建构方式是为编码者的“意义结构”所服务的。其本质是指单一的民族文化被异民族文化改造的过程,它代表着文化之间的对话及结果。全球化会导致文化杂交,同样,文化符号的二度编码也会导致两个或更多的文化元素的综合融合。有效的二度编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寻找本土化与国际化切合点的过程。
在本土节目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寻找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点至关重要。如重庆电视台策划制作的纪录片《钓鱼城》,准确地寻找到了“特洛伊战争”的中西方文化的汇合点,成功地将本土题材国际化。它以重庆钓鱼城这一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为依据,讲述了我国历史上钓鱼城修筑城防、成功抵御蒙古入侵的故事。本土化的历史题材并不为西方受众所熟知,编导在制作过程中寻求到钓鱼城战役与特洛伊战争的相似之处,在片中处处进行比对,并将此片的国际版命名为“东方的特洛伊”,消除了西方观众的文化陌生感,引发了他们莫大的兴趣;片中恢宏炫目的战争场景,加上蒙古13万铁骑对峙明代800 名将士,历时30 余年久攻不克的重重悬念,牢牢吸引了国际买家的眼球。该片最终获得“最具市场潜力”奖,国际合作与预售也在积极推进之中。(www.xing528.com)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发行制作的纪录片《太空蟹》(Space Crab),讲述我国台湾的一种特有生物。由于这种生物的稀有性,很难引起广泛兴趣,编导人员经过精心策划,将这种稀有生物的血液用做太空测试原料这一事实作为影片的切入点与贯穿线索,将本土题材扩散到国际,引发了世人关注。
再如韩国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面条》(Noodles),以面条文化为主旨,不但关注东方元素,同时以面条为线索,遍访意大利、新加坡的相关饮食民俗,内容、场景注重地方与国际结合,同样致力于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连接与平衡。
将纪录片《故宫》改编为国际版《解密紫禁城》的国际制片人苏德本曾谈到,为了将中国的“故宫”这一题材进行国际化处理,他们将片名更改为《解密紫禁城》,构成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解密”系列的一部分(“解密”系列包括“解密麦加”、“解密古埃及”、“解密伊斯兰世界”等),其目的就在于寻找国际卖点,形成国际系列,增强市场吸引力。
如何对本土化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国际包装,吸引世人的关注,需要精心寻找地方性与国际化的结合,营造中西方观众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克服不同文化的异质性,实现有效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