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故事及其关联的生命

地球上每个地方的故事及其关联的生命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真实的故事关乎每一个生命。而人处理问题,这本身就是故事。观众不会满足于普通故事,观众喜欢猜不到结局,喜欢看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剪辑原则告诉我们,每两分钟影片就要有一个高潮。神秘到今天他们中有些人的名字已经在中国人的心里被永远牢记,他们当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仍然扑朔迷离。

探索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在点评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时表示,中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的角度、人物感情和细节的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只是思想性强,但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因此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他还称,他们购得的中国纪录片,往往要重新剪辑、组接,增强了故事性后才在他们的探索频道播出。而最初正是这种“中国材料、海外编导”的方式帮助了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

如何找到一种开放、兼容、即插即用的故事制作方法,能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共同的诉求点或者是中国特色,让世界人民都能接受,让国产纪录片能走出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纪录片的再认识

从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发展的两大影片类型来看,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在拍摄现实,只不过一个是拍摄虚构的现实,一个是拍摄真实的现实。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它们都强调真实性,也就是电影的两大本性之一的记录本性。当我们发现历史就是人史,文学就是人学,现实是由人(或别的形式的生命)构成的,而有人就有故事,人就是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故事片讲记录性和纪录片讲故事性原本就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告诉我们,讲故事的纪录片好看,有市场。纯纪实的纪录片能获奖,收视率惨淡。而讲故事又纪实的纪录片既叫座又叫好。因为,观众喜欢看故事,观众喜欢看真实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关乎每一个生命。

实际上,当我们忘掉人为的纪录片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我们会发现纪录片制作的内容就是人(或别的形式的生命或被赋予了生命)。纪录片能走出去做到视角的兼容与文化的共通从而打动世界观众的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就是人性中光辉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好看的有故事的纪录片做的就是人性,解读人性。这样才贴近观众。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体,处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是各种身份的综合体。人性会在处理各种关系和各种问题中体现。而人处理问题,这本身就是故事。一个观众爱看的故事必是人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并从中体现出爱情、亲情、友情、善良、忠诚、梦想、自由、对真善美的追求等。从美学的角度讲,观众获得了一种审美的体验。

在纪录片中就能体现出这些情感,让观众有美的感受,首先必须认识到,纪录片只是社会科学体系分支中的一个小分支。想做好纪录片必须对社会科学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更深地了解人性。更困难的是做好纪录片还必须对人自身(生理、心理)和对外部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要有了解才会对所拍摄的人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站在各种不同的角度写解说词。也许一部分范畴足以换来影片的成功。但这也是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美学理论家对于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观点嗤之以鼻的原因。因为影视的历史过于短暂,是没有像音乐、美术、文学那样经过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不朽之作。那些不朽都是超脱了时代,都是最具美感、最具艺术表现力、最能反映艺术本质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人对四大范畴最深刻的认识。这些作品让千百万后来人重新审视自我,引发出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情感。只不过,有的是用笔、用乐器,而纪录片是用镜头语言。

以《走遍中国》特别节目《高原天路》第三集《守望高原》为例,这集纪录片讲述了一家两代人的牺牲只为中国几代人的梦想——青藏铁路通车的故事,让观众感动,该纪录片也被内部评为A+。这里笔者引用《守望高原》的一段解说词来具体说明:老人走得很孤单,她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没有在她的身旁,丈夫王占吉20 多年前永远地埋在了青藏高原的风火山,然而5 年前青藏铁路开工建设,吴文英又把儿子送上了有青藏高原死亡之地之称的风火山的建设工地。这座青藏高原上的冷山和这一家人几十年来究竟有着怎样难解的情节,我们本想从吴文英老人那里得到答案,但老人的去世成为我们这次兰州采访的最大遗憾,我们无力挽回,只能默默地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段解说词,将两代人的亲情、爱情、梦想、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高尚情感凝聚在一起,人性的光辉闪耀其中。(www.xing528.com)

(二)故事的设计

中国从来就不会缺乏纪录片创作的素材,因为我们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我们的故事细腻生动,感人至深。说白了,不是拍什么的问题,是怎么拍的问题。从务虚到务实,国产纪录片的故事究竟如何设计? 实际上,纪录片的故事就是把新闻媒介所追求的真实性与影视剧所追求的戏剧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必须符合故事设计的基本规范。观众不会满足于普通故事,观众喜欢猜不到结局,喜欢看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编导如果设计出观众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让它发生,而又给它发生以足够的理由,观众就会被吸引。

一是需要悬念。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悬念需要编导层层设置。纪录片中观众是疑惑的,故事就是带着观众一步一步去找、去证实、去释疑的过程。好莱坞告诉我们,一部影片的开场如果没有抓住观众的话,再想抓住就难了。如果是在电影院里,观众还会坐着看下去。如果是电视纪录片的话,观众就会换台了。如果像《走遍中国》之《永远的祭祀》开场解说设计的那样:一个灵魂被祭祀了七百多年,一个部落七百年来守护着一个灵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祭祀? 开场就有悬念,观众怎会不带着疑问看下去? 剪辑原则告诉我们,每两分钟影片就要有一个高潮。一个场景进去,镜头干净利索、组接快、叙事简洁明了。悬念和剪辑技术结合在一起制造的高潮会让观众的体验双重加强。比如《走遍中国》之《神秘的川东游击队》:这是一支神秘的部队,神秘到他们的出现,竟然让国民党驻扎重庆的十几万正规部队头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神秘到今天他们中有些人的名字已经在中国人的心里被永远牢记,他们当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仍然扑朔迷离。正是由于这里的悬念和成组镜头的剪辑让观众更能聚焦于故事。

二是需要细节、反差、铺垫和多角度的描述。解说词的语言需要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说明性的语言,如果没有解说词,只是用镜头的话,那也是描述性的镜头。即镜头可以叙事,而且是多角度地叙事。《高原天路》中在前面的解说词里讲到的是吴文英老人高尚的选择。从一个去世的母亲的角度开始描述。紧跟着就是儿子王耀新的角度:千里之外的儿子王耀新今天工作起来总是魂不守舍,他满脑子都是家中卧病在床的母亲,他从小和母亲感情最好,因为在王耀新的记忆中,承担家务、拉扯他们兄弟长大的只有母亲,而父亲王占吉在他的脑海中就是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让王耀新淡漠的父亲王占吉,在中铁西北院却是提起来人人都敬仰的英雄。这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九死一生的老兵,1966 年开始担任中铁西北院冻土室的领导工作,也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来到西北院设在风火山的冻土试验基地,这一待就是20 多个年头,直至他生命的终点。细节的描述就是形象化充实。如解说词里“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人人都敬仰的英雄”、“九死一生的老兵”就是从不同的人的角度进行的细节描述。这些语言是转换视角和转场的绝好勾连。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反差,如“模糊的照片”、“人人敬仰的英雄”,又如吴文英的丈夫埋在了风火山,5 年前她又把她的儿子送到了这死亡之地。这两段解说词还都只是铺垫,因为影片讲述的是王占吉的攻坚故事。

三是故事的发展需要压力来推动。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有生活就有压力,有人性就会有怀疑,有怀疑就会有选择。人物真相只有一个人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人性。需要用压力来让人物做出选择,让观众跟着一起思考,一起选择,观众会被这种真实的人性打动。比如《高原天路》的例子中王耀新在做选择的时候的压力,吴文英在送走了丈夫又把儿子送往死亡之地的压力。这些压力揭示了人性的光辉。观众会理解人物的选择。另外,纪录片会涉及背景资料、专家。纪录片的采访就是让人讲出他见证的细节和历史,提供资料让观众参与选择判断。生活教给我们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则: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貌相,这就是故事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而了解深层人性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在纪录片中,反复地设置障碍就是提供了压力。

四是要有提炼出的主题,并用线索串联。线索通常是主要人物的视角,或者多人物多线索。《走遍中国》的模式是:拟采用固定讲述人串联节目的方式。讲述人在节目中是观众进行文化考察的引领者,是文化现象的观察者,是文化趣味的欣赏者,是文化追寻的提问者,是人文地理的思辨者。在这样的串联中,讲述人的选择和讲述内容的写作比较关键。讲述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生活阅历,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要有魅力,年龄以30 岁至50 岁(女性则为中青年)为宜。这类人选一般是大学或文化界专家。讲述内容是由高水平的专业写手完成的。在纪录片中,讲述人能避免嘉宾水平参差不齐,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讲述人不仅能串联故事,也能完成节目开场和段落之间的背景介绍、要点提示、细节补充、主题升华、借题发挥、气氛渲染等。《走遍中国》每集节目都通过采访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或传统风俗,或名胜古迹,或民间艺术,或奇趣自然,或人文变迁等。当然这种主题可能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主题,而是同一文化类型,或同一个方面的事情。每集节目可能是由同一类型的几个内容构成,各个内容相对完整,长度可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伸缩,不同内容之间由讲述人串联。这种构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点击的方式,追求的不是主题开掘的深度,而是主题表现的鲜活感。创作的要点在于抓住各个内容的兴趣点,拍出细节,拍出特征,拍出情趣。这种构成方式,符合《走遍中国》这类人文地理节目整体状况。在目前来说也是比较主流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