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人合一观与征服自然观的差异

天人合一观与征服自然观的差异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觉悟。“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和谐”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和谐。中国纪录片这种“天人合一”或者说“乐从和”的创作观念对作品的海外传播有时会起到限制的作用。

天人合一观与征服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觉悟。“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和谐”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和谐。在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注重人应当服从自然或是天人相互协调。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要服从于自然的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不能强行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和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共存共生,不主张去驾驭别的民族和人。与之相反,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是自然的精华,可以统治自然,并且在战胜自然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价值。人类追求科学技术、探求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法则是其自身进步的必要过程。这实际都是西方文化注重征服自然或“天人相分”的表现。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文艺作品创作中就体现为“乐从和”。“乐从和”可以理解为情感艺术要维护群体原有秩序的和谐稳定。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中,艺术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感不能过分,过分的情感表达损害了艺术品的和谐性,也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乃至社会的稳定。同时,中国的文艺作品从一开始就排斥一种开拓的精神,缺乏西方艺术作品提倡的进取精神。在中国纪录片中,这种“天人合一”的价值观随处可见。《再说长江》之《道化武当》中,道士和自然乃至自然中的生灵——蜜蜂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人和生物快乐地对话,使人感受到“万物皆备于我”的豁达开朗。反映北京老剃头匠生活的《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中,敬大爷劝自己的老顾客对子女宽容、忍让,虽得不到子女的照顾但要学会自己找乐,不仅仅使生活中的矛盾变得不再尖锐,也让影片传达出一种温和、平淡的处世哲学。《圆明园》中描述出身草莽的清朝皇帝在圆明园中打扮成传统文人,和身边的自然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展示出中国文人和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情趣

中国纪录片这种“天人合一”或者说“乐从和”的创作观念对作品的海外传播有时会起到限制的作用。西方的观众受征服自然或天人相分传统的影响,喜欢具有开拓精神的题材,如描述人类野外生存的《荒野求生》。而中国纪录片“乐从和”、“和谐”的观念让作品内容舒缓温和,缺乏进取精神,在传播到国外的时候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我国的纪录片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调整原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天人合一”、“乐从和”等观念的束缚,多挖掘体现中国人进取精神和冒险活动的题材是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捷径。(www.xing528.com)

总之,创作理念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对作品的海外传播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还有一些作品本身蕴含价值观,由于过度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海外观众也不一定理解和认同。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市场上出现真正的繁荣,就不得不将这些观念进行调整甚至摒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