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在治学和文艺创作上有很强的注重现实意义的倾向,凡事强调对现实利益的关切,而对与眼前利益无关的事情往往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和生活无关的“怪力乱神”的关注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是愚蠢的表现。现实主义价值观指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伦常情感当中,理性占据了支配地位,很多方面都以与世间生活、政治生活有无关系作为判断标准。人的情感、观念大多被引入了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而不是缥缈的宗教,神奇的宇宙和自然。凡是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神学、自然、科技领域,中国人大多感觉和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不做过多的考虑。“中国人重视的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型的认知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23]在传统文艺作品中,社会性、伦理性的题材和现实生活相关,所以比较常见。自然、科技领域的题材和人“理智型的认知愉快”密切相关,难以为现实、政治服务,所以这类题材的作品比较少。
与之相反,西方人对自然事物表现出一种好奇和关注。“从西方科技史来看,相当一段时间里,学者们的探求都不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就是对知识本身的不可遏止的兴趣、好奇。不仅是西方的哲学家,就是科学家的研究中也体现出对宇宙本原、事物本性的关切远胜过具体利益关切的倾向。”[24]重现实的价值观容易让人摆脱无谓的思考,但也容易让人目光短浅,重超越的价值观容易激发人的好奇与想象,但也会导致人的不安分。两者各有利弊。
就纪录片的创作来说,受现实主义价值观制约,中国纪录片较少涉及科技、探险领域等题材,而多政治、社会题材;而欧美国家的纪录片却有相当一部分是科技、探险题材。政治、社会题材由于源自特殊国情,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较高。科技、探险题材由于源自人类共同的生活,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较低。“文化折扣”是加拿大学者Colin Hoskins Adam Finn Stuart Mcfadyen 在《全球性电视和电影》(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b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 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其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根植于某一文化以及在该文化地区受欢迎的特定节目,当它移植至其他地区时,因为观众可能无法认同节目中所呈现的风格、价值、信仰、机构以及行为模式,它的吸引力会因而减低。”[25]“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引起外国观众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受。(www.xing528.com)
具体来讲,中国纪录片受到现实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政治、社会题材居多。这些题材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人体科学纪录片、太空纪录片、动植物纪录片、海底世界纪录片等领域,我国纪录片涉足极少,难以突破。但是,影视产品尤其是纪录片能够克服“文化折扣”,海外传播关键是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涉足那些中性的、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领域。探索频道向人们展示自然界的变迁、科学发展、野外冒险、UFO、海底世界,以此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科技知识一般不受文化差异的阻碍,面对世界多元的政治、文化、宗教,探索频道可以降低文化折扣,减少各种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但是,现实主义价值观使中国纪录片缺乏这样的题材,能够海外传播的都是《故宫》、《大国崛起》等“文化折扣”较高的社科人文题材纪录片。国内类似题材的纪录片或栏目如《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制作理念、水平与国外相比又差距明显。所以,我国纪录片失去了利用这些中性题材吸引外国观众目光的机会。
总之,政治、社会题材的纪录片蕴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与海外观众差异较大,产生的“文化折扣”也大,而以科技、自然、探险等领域为题材的纪录片承载着全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文化折扣”就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