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陵天后宫圣旨桥:清代跨院石拱桥完好保留

铜陵天后宫圣旨桥:清代跨院石拱桥完好保留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山县铜陵镇铜陵天后宫天井内,仍完好保留着一座清朝跨院石拱桥,名曰“圣旨桥”,俗称“稳龟桥”。消息传到铜山,当时坐镇铜山部院衙督办征台事务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奉旨在铜陵天后宫院中建造“圣旨桥”,以供礼部钦差莅宫宣读圣旨。但“圣旨桥”建成后,礼部郎中雅虎等钦差大臣因大风阻隔,无法如期前往铜陵天后宫宣旨致祭,改道兴化府“赍香帛诣湄洲妈祖祖庙”致祭。

铜陵天后宫圣旨桥:清代跨院石拱桥完好保留

在东山县铜陵镇铜陵天后宫天井内,仍完好保留着一座清朝跨院拱桥,名曰“圣旨桥”,俗称“稳龟桥”。拱桥用一整块本山石料雕琢而成,形如朝笏状,桥体厚达五寸,跨度约九尺,面宽三尺,拱高二尺。这种在天井中轴线上架桥的建筑制式,为闽南乃至台湾地区众多的妈祖庙中独一无二的。关于这座石拱桥,流传着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

相传清朝初年,朝廷为收复台湾,花费了二十几年时间,先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力促盘踞在台湾的南明郑氏集团归附。其中,经历11次谈判未果,2次从兴化府平海澳出师遭遇北风阻逆不利,均未能如愿。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俱备,决定以武力收复台湾,实现一统江山的夙愿。经康熙皇帝允准:钦命福建总督姚启圣协同水师提督施琅将军进取澎台,给予施琅水师专征指挥权,调整姚启圣坐镇铜山部院衙督办征台事务;征台时间调整为夏季南风成信;改由铜山出师,先打澎湖再取台湾;悬赏“先锋银锭”,重奖勇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领令水师二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屯集铜山港。十三日,施琅在铜山水寨山下的“龙吟宫”前摆坛祭江,竖立旗杆灯斗一座,誓师铜陵,并拜请海神妈祖随船出征,祈求圣母助顺攻打澎湖。

六月十四辰时,姚启圣饯送靖海将军施琅从铜山扬帆起程。施琅统诸船大小五百余号出师东征,水师果得神助,顺风顺水,旗开得胜,直入八罩澎湖,一举收复台湾,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凯旋后,于次年八月“以澎湖得捷,默叨神助,奏请加封”获康熙皇帝恩准,敕封妈祖晋天妃为“护国庇民灵妙昭应仁慈天后”,命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前往铜山铜陵龙吟宫宣读加封圣旨并致祭。(www.xing528.com)

消息传到铜山,当时坐镇铜山部院衙督办征台事务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奉旨在铜陵天后宫院中建造“圣旨桥”,以供礼部钦差莅宫宣读圣旨。但“圣旨桥”建成后,礼部郎中雅虎等钦差大臣因大风阻隔,无法如期前往铜陵天后宫宣旨致祭,改道兴化府“赍香帛诣湄洲妈祖祖庙”致祭。

据清《铜山志·祠祀志》记载:“妈祖以征台效灵助战,晋封天后,沿海各天妃庙改称天后宫共祭祀。”铜陵龙吟宫此后改为天后宫,并按皇家制式在正门两旁立石鼓安放皇挡,规定凡官员进谒天后圣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律从仪门入宫并从左右护廊跪叩进殿,不得从院中踩踏“圣旨桥”进殿,以彰显天后之威灵。虽然当年雅虎没能到此宣读圣旨,但一百多年来“圣旨桥”始终是信众心目中的一座神圣之桥,铜山民众始终延续着那份敬畏与虔诚。

(东山)

素材提供者:谢振华、许培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