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山美村古民居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然让乡村有了底气,文化传承更如春风般温润拂面。春风竟吹翻出了一幅清朝“帝师”蔡世远的书法真迹,因存世年代久远、题写者身份特殊而弥足珍贵。
该书法真迹为四尺挂轴,行书字体,书写内容为宋朝理学名家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落款:“晦庵夫子此诗,可以复性迁善,可以敦伦笃故,可以惩忿窒欲。玩诵数百遍,自然有得。世远”名字下边朱色钤印两枚,印文字迹模糊难以辨识。(www.xing528.com)
朱熹(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其为朱子。“晦庵”为朱熹的号。《水口行舟》一诗系朱熹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自闽建阳乘船沿闽江南下古田经过水口时所作,描述的是舟行水口之际,遇雨夜风急浪高,至晨起而雨歇,青山依旧的情景。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借诗句表明了达观的处世心态和处变不惊的人生哲理——虽身处逆境,但只要能够坚定信念、以平常心面对,就会雨过天晴,人生依然绚丽。书写者蔡世远在落款中对诗句所蕴含的意思作了进一步诠释,认为朱熹的这首诗意蕴深远,既可让人去恶向善、回归善良的本性,又可敦睦人伦,让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与本分,更可使人懂得克制易怒冲动的情绪,抑制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欲望。(“惩忿窒欲”出自《周易·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史载,蔡世远(1682—1733年),字闻之,号梁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选庶吉士。清雍正元年(1723年)奉特诏入京,授翰林编修,入直尚书房,侍诸皇子读书。后累任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等职。清乾隆二年(1737年)追赠礼部尚书,后又追赠太傅。蔡世远所经历年代为清康熙、雍正年间,其所创作的书法挂轴保存至今应有近300年历史。
同期,亦有其他清朝名人题赠匾额、对联、书法卷轴等不可多得的传世之宝,可谓瑰宝迭出。不得不叹谓,乡村有文化!
(平和)
素材提供者:林晓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