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地处平原,气候湿润,光照及水源充足,自古盛产甘蔗。
蔗糖是湘桥的特产,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早年,蔗糖都是以工艺简单的土法制作进行生产,人们把甘蔗加工制作成蔗糖的作坊叫作糖寮。古时候湘桥的糖寮设在上苑的地界,靠近九龙江边,是周边规模较大的一处古法制糖基地。如今遗址虽在,却已被村民建成了住宅。
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种植、加工甘蔗的记载。而《天工开物》中更详细记录了古代的甘蔗榨汁技术,“凡造糖车,制用横板二片,长五尺,厚五寸,阔二尺,两头凿眼安柱,上榫出少许,下榫出板二三尺,埋筑土内,使安稳不摇。上板中凿二眼,并列巨轴两根(木用至坚重者),轴木大七尺围方妙。两轴一长三尺,一长四尺五寸,其长者出榫安犁担。担用屈木,长一丈五尺,以便驾牛团转走。轴上凿齿分配雌雄,其合缝处须直而圆,圆而缝合。夹蔗于中,一轧而过,与棉花赶车同义。”其中记载了造糖用的轧浆车(即“糖车”)的形制和规格,以及“糖车”的工作原理。而这种甘蔗压榨法也被后人称为“牛拉石辘”。
漳州境内种甘蔗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垂拱年间,明洪武年间开始制糖,至明万历年间开始采用“牛拉石辘”压蔗汁的制糖方法,直至清朝中期才使用专门的榨蔗车碾压蔗汁制糖。20世纪70年代工厂使用机器制糖时,民间的作坊依旧还沿用清朝的制糖方法。
那么,早年人们是如何把甘蔗变成蔗糖的呢?
首先需要基本设备,包括露天蔗库、晒蔗渣场、榨蔗棚、制糖棚、榨蔗碾车、犍牛、大鼎、炉灶、柴草等。
其次是砍蔗运蔗。按序安排农户砍蔗,运至糖寮的露天蔗库。(www.xing528.com)
古法制糖
接下来是榨蔗。工人四人,一人驱牛,一人背蔗,一人插蔗,一人收拾蔗渣。犍牛三头,用于转圈拉碾车榨蔗汁,蔗汁沿弯槽流入蓄汁池。
最后是煮糖。作坊地下埋两个大鼎,其下可烧柴草加热。鼎旁置一特制的大方形木板,供碾糖用。先用戽斗从蓄汁池舀蔗汁入第一鼎,加入定量贝壳灰加热煮沸,清理蔗渣等杂物。将汁浆舀入第二鼎(此时第一鼎底残留的沙土已清洗干净,又可循环操作),加热搅拌,直至蔗汁逐渐黏稠成糖浆状。预先给方形木板抹上花生油(使蔗糖不结块也不粘板),再将糖浆稠汁倒在方形木板上,用铲子挑散,待凉干时再换木滚筒迅速碾研成砂状,则为红糖。
红糖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赤砂白糖、冰糖等。
(龙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