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不少见,特别在古代。可寒天不凝固,热天不吐油,遇水浸湿后,仍有法保持印色鲜艳,自然要属八宝印泥。八宝印泥一时间受到书画爱好者,特别是书画名家的推崇,成了文房“第五宝”。然而八宝印泥本来却不是专门作为印泥而研制的,它的出名纯属偶然,却又大有来头。
话说在清朝初期,漳州东门街有一家魏氏药材行,专门经营参茸燕翅、南北药材。老板的儿子魏长安自小跟随父亲学做药材生意,他对药材的特性非常熟悉,什么洋参高丽、什么川七红花,他都了解。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魏长安有了药材知识后,还自学医道,无师自通,研制了一种由朱砂、珍珠、梅片等珍贵药材合成的药膏,叫作“八宝药膏”,专门用于治疗刀伤、烧伤、皮肤溃烂等外伤病痛。因为药膏加入了朱砂这种红色的矿物质药材,所以药膏就显出红色,客人来买都叫它“红药膏”。
魏长安喜爱金石字画,平时也喜欢挥毫作书画。有一次他的印泥用完了,灵机一动,便用自家的“红药膏”试下。当他盖上红印后,眼睛都亮了!这个印色比原来正宗的印泥颜色更艳,更均匀。他又将盖上印章的书画放到水中再捞起来,墨迹都漫漶,独印章鲜明如故,用火烤干,印章也未褪色。
办事认真的魏长安就对配方进行调整与改进,还专门包装为小盒,将“八宝药膏”的“药膏”二字去掉,号称“八宝印泥”,作为礼品赠送给书画界名流。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画家、书法家将八宝印泥与其他印泥比较,都称赞魏长安的小盒印泥是正宗好物,八宝印泥一时成了书画界最时尚的好东西。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道台是一个爱好书画的文士,在用过魏长安送来的八宝印泥后,大加称赞,派人请他到衙门座谈,鼓励他专门设店制售八宝印泥。魏长安开始挂出“魏丽华斋八宝印泥”的招牌,装盒出售。道台有一次进京面见乾隆皇帝时,向魏长安拿了几十盒八宝印泥当伴手礼,进贡给皇帝。
乾隆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嗜好书画鉴赏收藏。他用了八宝印泥后,连声说好,并马上降旨要求漳州知府将八宝印泥作为每年的贡品,供朝廷使用。有了皇家特供这个“招牌”,八宝印泥自然就好销起来,魏长安便改行专门生产制造八宝印泥了。
民国时期,漳州除魏家子孙制售八宝印泥外,还有南升斋、不夺斋等几家,黄稷堂名画家也开“慧庐”经营八宝印泥,却因为不能用“魏丽华斋”商标而打不开销路。不夺斋抗战前已停业,南升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已停业。(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掌握八宝印泥配方和制作方法的魏家后裔,把它送给国有文教用品厂,纳入国有企业生产计划,定名为“漳州八宝印泥”。印泥用江西景德镇特制的圆形瓷盒,外加樟木方盒作包装,销量大增。印泥分为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上品等六种等级。包装分一两、二两、四两等各种规格。
八宝印泥现在已经成为“漳州三宝”之一了。
(芗城)
素材提供者:蔡刚华
八宝印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