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神赛会盛装开场,迎艺龙艺扎制壮观夜间游赏

迎神赛会盛装开场,迎艺龙艺扎制壮观夜间游赏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平和侯山宫“龙艺”盛装开场。龙艺活动,旧时多与迎神赛会一起进行。“迎艺”即龙艺踩街,白天与晚间均可进行,古时称“自辰至酉时为止”。龙艺夜间出游,配有灯光照明,古时多用火把、灯笼,现代采用日光灯、霓虹灯,流光溢彩,更具观赏性。此项技艺称为扎制龙艺或称“装艺”。2007年元宵节,侯山宫扎制的龙艺长达118节,十分壮观,是迄今世界上有记录的最长一尾龙艺。

迎神赛会盛装开场,迎艺龙艺扎制壮观夜间游赏

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平和侯山宫“龙艺”盛装开场。龙艺民俗是一种文化艺术综合性很强的大型文化活动,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包含游艺戏剧音乐、扎制、彩塑、花灯、模特表演、体育表演等诸多艺术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观赏性强,规模壮观。

据传,明万历年间,太常典簿李文察(明朝著名音乐理论家,平和侯山人)辞官回乡时,看到祖庙侯山宫庙会表演的“弄龙(舞龙)”和“棚仔艺”,极为赞赏。他倡议把这两个项目结合起来表演,即把数节棚仔艺连接起来,改方形艺板为长条形,前后分别装上龙头、龙尾,再配以乐队伴行,游于村街,名为“采架”,民间俗称“龙艺”。有关“龙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初康熙版的《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继出东郊迎土牛,周行街市。”这种“周行街市”的“采架”就是现在的“龙艺”。清道光版《平和县志·风俗志》记载龙艺出游盛况:“自辰至酉时为止,观者蜂拥,男女阗寒街巷,有不远数十里而至者。”

侯山宫后殿(新庙)

已有500余年历史的侯山宫,乃龙艺发祥地,位于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侯山宫主祀玄坛元帅赵公明,同坛又祀关圣帝君。宫左侧附建碧云室,祀观音菩萨。侯山宫现为“福建省重点道教宫庙”“福建省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闽台久负盛名,在台湾有众多分灵宫庙,信众遍及海内外。

龙艺活动,旧时多与迎神赛会一起进行。神轿在前,龙艺随后,民间称为“先迎尪,后迎艺”(也称“艺随尪”)。“迎尪”是迎神的俗称,出于对神灵的敬畏,迎神开始的队伍先后排列很是讲究,先由一面赵府元帅地保牌开道,后随龙旗队、香亭、鼓乐队、兵器队、舞龙队(现代增加彩车队),场面壮观。接着帅旗飘扬在神轿前面,玄坛元帅的神轿在前,后面是关帝圣君,每顶神轿通常由四名腰系红巾或绿巾的壮汉抬走,需要不时替换。“迎艺”即龙艺踩街,白天与晚间均可进行,古时称“自辰至酉时为止”。龙艺夜间出游,配有灯光照明,古时多用火把、灯笼,现代采用日光灯、霓虹灯,流光溢彩,更具观赏性。踩街时,街两边的店家有些会准备红包,投入油钱箱中,舞龙队就会上前在店门前或进到店里舞一趟,并送上符咒保平安、助财源广进。

传承人李荣华扎制龙艺

龙艺出游

龙艺由“龙头”“龙段(艺棚)”“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各地常见的“弄龙(龙舞)”。龙头前面也有一位武士持彩珠戏龙作舞。“龙段”也称“艺棚”,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又称“节”。每节艺板长约3米,宽约0.3米,由木板制成。每节艺板由两位或四位壮汉轮流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草、虫、鱼和彩灯。此项技艺称为扎制龙艺或称“装艺”。(www.xing528.com)

龙艺出游时,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钮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宽敞的大街上游行,也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穿行。龙艺的节数不一,有24节、28节、36节多种,多选择“双数”的吉祥数字。2007年元宵节,侯山宫扎制的龙艺长达118节,十分壮观,是迄今世界上有记录的最长一尾龙艺。

闻名遐迩的“显尪”表演

艺 旦

抬玄坛元帅轿子的壮汉,边走边步履整齐地不时摇晃神轿,摇晃得极为剧烈,这种表演称为“显尪”,意思是轿中这位武财神,也就是五路财神中的中心财神,喜欢武术。前进摇摆是指进财,后退、左右摇摆意思是正财偏财通通来。能担当“扛艺”人是一件顶有面子的事。

每块艺板(每节)上站立一位演员,称“艺旦”。明清两代,艺旦仅选用“童男”,“靓装立架上”。现在,童男和童女都可以扮演“艺旦”,以戏曲人物打扮。

2008年,平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

(平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