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传统武术拳种有近十个门派,在漳州最广泛流传的传统武术,是一种名为“太祖拳”的古老拳法。太祖拳历来有宋太祖拳与明太祖拳之分,主要是南派与北派之别,其中宋太祖拳亦称赵太祖拳,始创于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故名太祖拳。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且流传地域广泛,流派和分支也非常多,漳州太祖拳属南派风格的赵太祖拳,自明末清初传入,有三种主流的太祖拳流派,分别是“习艺堂”“武艺堂”以及“双发登龙堂”。它们不仅武术套路各不相同,练功与技击也各有特点。“习艺堂”为漳州太祖拳最大的门派。
“习艺堂”太祖拳始于赵匡胤,盛于康光辉。康光辉(因身材高大外号“大个辉”,人称“辉师”),龙海紫泥镇安山人,早年随本村拳师康自然学习武术,17岁时拜漳浦拳师张财(人称“大个财”)学习太祖拳(另一说是本村拳师康守斋),辉师的另一师傅为其岳父方白,传授他硬气功、骨伤科、医药等技能。故而,康光辉白天经营医馆,晚上习练武术,亦在其医馆教学。
青出于蓝的康光辉内外兼修,武技超群,逐渐以其太祖拳技及硬气功声名远扬。康光辉早年曾在漳州古塘国术馆和岱东国术馆(今岳口武馆前身)教授武术技艺,1914年开始开馆授徒,堂号为“习艺堂”,主要传授太祖拳、棍等南派传统器械。“习艺堂”随后发展至七十余馆,馆地遍布龙海区的崎沟、金定、东美、杨厝、城内、福井、塘边、溪尾、洪坂、海澄、榜山、颜厝等地,龙文区的蔡坂、长福、霞店美、坂上、圳头、打山、小港、溪头、霞美张、朝阳、郭坑等地,以及芗城区的古塘、岳口、下岱山、东园、官园、吾仓等地。
习艺堂太祖拳
“习艺堂”的拳法套路繁多,传承至今的套路有五步、四步、中节、八卦头、八卦尾、小四门、四门头、四门尾、三十六、飞凤、七步莲枝、燕子抄水、蜈蚣剪、大罗汉、小罗汉、剌甲罗汉、十字等。
“习艺堂”的传统兵器更是丰富多彩,单头槌(棍)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相传由杏元大师于19世纪70年代所传,龙海紫泥镇安山村的康守斋为其衣钵传人之一,授徒康光辉。极其明理的康光辉,与漳州白鹤拳名师张扬华共同合作,在自己师承的单头槌中融合他人之优势,整合出一套攻防兼备的“习艺堂实战单头槌(棍)”。利用内部传教、创新发展的传统模式,单头槌(棍)形成了“康光辉-康寿领(康光辉第四子)-陈金水、严育发-张艺平、陈伟平”的传承体系。
在明清时期,单头槌(棍)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是普遍应用的冷兵器,后随闽南人迁入台湾,该技艺也传入台湾,至今台湾也有与闽南一模一样的丈二长槌和七尺单头槌项目。因为它取材简单、制作容易、实战价值高,特别是沿海抗击倭寇时最为实用,所以有出名的俞大猷棍法抗击倭寇及倭刀的历史记录。在抗倭斗争中,单头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俞大猷将棍称为“长剑”,其总结的《剑经》一书即专论棍法,总诀歌言明: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此书融铸当时众多武术家之技击特色,汲取了杨家枪之长,又以棍法补枪法之短,使棍法尽可能达到尽善尽美。在和平年代和法制社会,冷兵器已经退出战争舞台,但它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全民健身作用是非常大的。在闽台的武术馆里,棍还是首选的兵器。练习丈二长槌时想要真的如同运使普通长枪一般如意,当真是需要练习者有超乎常人的腕力、臂力及腰力,也需要吸纳有度的内力。(www.xing528.com)
俗话说:“出拳全凭腰身劲力,用棍需用眼精神。棍是一条龙,拳打一阵风。”棍术也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在漳州各大拳种中都有优秀的实战单头棍法,如丈二长槌、七下槌、巷仔底槌等,单头槌全部使用单头棍法。因南棍是以硬木(多以赤皮木)制成,棍粗质重,不像北派使用白蜡杆、藤条那么轻巧灵活,所以使用南棍必须克服其笨重的弱点,发挥其硬度的优势,而“习艺堂实战单头槌(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习艺堂实战单头槌(棍)”已是非遗新成员,太祖拳习练者更是遍满漳州。在极具闽南传统特色的龙文区圳头村进贤小区祠堂内,“哈嘿,哈嘿”的练武声响彻云霄。一群身着红色马褂、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在分组操练拳术,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如虹。这群5—16岁的孩子在师父陈伟平、陈宇宾,师爷陈金水的用心调教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练起武术套路更是一板一眼、有章有法。圳头村自古以来就有习武传统,居委会乘势而上,与龙文区武术协会联合开办武术公益班,为青少年开设太祖拳等传统武术课程。自开班以来,青少年习武蔚然成风,接受以武健身、以德育人的正能量教育,让闽南传统武术火种生生不息。
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
在漳州,传统武馆又称作“狮馆”,因其通常有舞狮民俗,而康光辉的狮技也堪称一流,其狮技主要传于弟子蔡海树等。“习艺堂”的闽南狮表演有大刀杀狮、猴子戏狮、狮简弄狮、打四门、洗狮、骑狮等段落。
(龙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