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我把完美主义当成了一个“褒义词”,认为它象征着严谨自律,以及高标准。然而,这个“褒义词”并没有带给我太多正向的体验,反倒让我一次次靠近崩溃的边缘。
当一些事情没有做好,或是没能达到我预期的理想效果时,我会陷入懊恼和烦躁中;我痛恨失败,总在极力地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可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会与它不期而遇;我拼命地追求生命的完美,不想接受任何的瑕疵,但生活中的那些障碍总是频频冒出,压根没有听从过我的意愿,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愈发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我踏上了自我探索与学习之路。我逐渐地了解到,完美主义与积极的正能量之间,根本不是等号的关系,像我那样的情况其实是“消极的完美主义”。
对于“消极的完美主义”,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在心理学上,具有消极完美主义模式的人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他们做事犹豫不决,过度谨慎,害怕出错,过分在意细节和讲求计划性。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将目标和标准定得远远高出自己的实际能力。”
消极的完美主义,最突出的特点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脆弱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布琳·布朗认为,消极的完美主义并不是对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有个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无瑕,那么我就能避免所有的羞愧感、指责和来自他人的指指点点。”
消极的完美主义给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对此,我的感触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很难着手去做一件事,喜欢拖延,一想到中途可能遭遇失败,就会选择放弃。
第二,容错率特别低,任何事情稍有瑕疵,就全盘否定,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中。
第三,反感他人的批判与挑剔,一听到反对意见,情绪就会产生波动。
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的状态中时,会产生多么严重的精神内耗。伏尔泰曾经说过:“完美是优秀的敌人。追求卓越没有错,但是苛求完美就会带来麻烦,消耗精力,浪费时间。”事实的确如此,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完美,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与其苛求完美,徒耗精力,不如学会走出消极的完美主义的误区。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触,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才能从消极的完美主义中走出来?
首先要说,对自己有高要求、设立高标准并不是错,毕竟人要不断地迈出舒适区,才能拓展更强的能力。但,如果无法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该怎么处理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消极的完美主义者,仅仅凭借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身价值,思维比较僵化。不仅设立的标准高,且一旦达不到标准,就会强烈地自责。弗洛姆在其著作《自我的追寻》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感到他自身的价值,主要不是由他所具有的人之特性所构成,而是由一个条件不断变化的竞争市场所决定,那么,他的自尊心必然是靠不住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必然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滋生更多的负面情绪。(www.xing528.com)
与之相对应的,也是我们要效仿的,是积极的完美主义者的做法:同样面对上述情况,他们会给予自己更大的空间进行调整。实现目标之后,他们也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这种完美主义也被称为“最优主义”。
以作家村上春树为例,他说自己无论状态好不好,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写4000字。如果实在没有灵感,就写写眼前的风景。即便写得不够好,但还有修改的机会和空间,一鼓作气写完第一稿,就是为了能给后面的修改提供基础,最糟糕的是没有内容可修改。
这就是“最优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呈现,不是没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而是不被“害怕不完美”的想法束缚;同时,也没有陷入到极端思维中,认为稍不完美就是失败。那么,对于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来说,怎样才能够朝着“最优主义者”靠近呢?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与领袖心理学讲授者泰·本博士提出了一个3个“P”理论。
●Permission——允许
接受失败和负面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要制定符合现实的目标,采用“足够好”的思维模式。不必要求自己非得达到令人望尘莫及的高度,符合60分的标准,就要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认可,不必非得达到100分的标准,才认为是好的。
●Positive——积极面
看事物的时候,我们要多寻找它的积极面。即便是失败,也要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看看是否能够从中学到点儿什么。
●Perspective——视角
心理成熟的人,具备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愿意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你不妨问问自己:“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这件事还这么重要吗?”当我们试着从人生的大格局来看待问题,就像拍照时拉远了镜头,视角会变大,能够看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不要再为不完美的瑕疵为难自己了,我们对事情的主观解释就决定了它们在我们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很多时候,对失败的恐慌和极度反感,很容易让我们的人生陷入困境;从容地接受不完美,试着利用失败,反倒更能靠近想要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