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是否一致

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是否一致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察手托下巴的肢体语言,首先要看对方的身体是不是有前倾的姿态。过一会儿,他的手移到嘴上,这在肢体语言中是以手部封嘴,代表不说话。不说话不代表他不思考,相反,这个肢体语言所泄露的恰恰是人开始深思的内心。不巧的是,这一顿饭吃下来,小李总是用手遮住鼻子与下巴。看一个人的肢体语言要结合别人个性(忌讳)与周围环境,要不然会出现类似委屈小李这样的误会。

肢体语言与口头表达是否一致

时代周刊》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文章,这个访谈的记者一定是察言观色的高手,他注意到了戈尔巴乔夫的声调、表情动作等细微的变化。

首先是眼睛,在记者的笔下,戈尔巴乔夫与人交谈时,眼睛会紧盯着听者不放,直到听者发出赞同的信号为止。

再看他的手,右手抓着他的眼镜左手在不停地“说话”——表示训斥时紧起一根指头;表示抗议时握起拳头。有时为了加重语气,强调他所说的话,他的两只手会一起行动,或交指合掌,甚至拍打桌面。

有经验的面试官看人,不会只看穿着,也不会只看气质,他要做的是对应聘者头部、眼神、手、腿脚与坐姿等综合表现进行联系性分析,要从一个立体面上看人,而非仅从一个点割裂地来看人。

再看他的声音和声调,记者描写说——深沉但不失温柔。有时,以接近耳语的低调声讲话,可是一下子又会突然将声音提高八度,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他在生气吗?不,他并不是生气,也无意吓唬别人,只是这样做会让他的声音比别人来得更有力。通过如此全面的解读和描写,让读者读来,仿佛超凡自信的戈尔巴乔夫就在眼前。

在解读肢体语言时,人们经常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将每个表情和动作分离开来解读,孤立、片面地理解他人的肢体语言,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比如,一个挠头的动作所表示的含义有很多,有尴尬、不确定、头痒等意思,在分析挠头的具体含义时,一定要全面观察,连贯理解。

一、不能一叶障目

双手抱胸这个动作,在心理学中叫自我保护。但是在日常沟通中,如果见到双手抱胸就说他自我保护意识强是不对的,因为很有可能这是他的习惯性动作,也有可能是因为天气冷的缘故。即使以上两条理由都不成立,还要观察双手抱胸者其他的身体表现,比如两腿是否打开,如果是打开的,说明他的内心开放度还不错。但还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还要看他的脸部表情。所以,知人知面也知心,不能一叶障目。

我们再接着看:

耸肩膀是一种情绪的表现。但不同的耸肩膀意义不同:耸单肩往往表示对你不认同,甚至有撒谎的表现;耸肩膀时手部还有动作,比如摊开手心,那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真实和真诚,他想告诉你我说的是真心话。手心就是真心。

观察手托下巴的肢体语言,首先要看对方的身体是不是有前倾的姿态。如果有,说明他在用心听你说话,整个思维都在跟着你走。

过一会儿,他的手移到嘴上,这在肢体语言中是以手部封嘴,代表不说话。不说话不代表他不思考,相反,这个肢体语言所泄露的恰恰是人开始深思的内心。

再过一会儿,他的身体开始向后仰,一个手指指向眼角,表情凝重。这样的变化怎么解读?在沟通学中,他这个姿态,指的实际上不是眼睛,而是眼角上方的太阳穴。与此同时,大脑在高速运转。这时的他,不仅仅思考,而且还有质疑性,或者是论证性。他在心里论证你说的对不对。

有经验的面试官看人,不会只看穿着,也不会只看气质,他要做的是对应聘者头部、眼神、手、腿脚与坐姿等综合表现进行联系性分析,要从一个立体面上看人,而非仅从一个点割裂地来看人。

如果一个面试者在回答问题时总是要想很久,就该怀疑他的诚信度吗?我建议不要过早下结论,还要看他的眼神敢不敢正视面试官,是否游移不定。如果是,还不够,还要观察手上的动作,是不是不断地在搓手?是不是经常用手掩着嘴,或者遮着脸?再看他回答问题时的流畅度,是吞吞吐吐呢,还是声音忽高忽低?总之,要综合地来看面前的这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二、找到习惯动作之外的肢体语言

解读肢体语言时,还有一个原则——将习惯动作排除在外。(www.xing528.com)

人的肢体语言有两种分析方法,一种叫自然体态语言,即人的习惯性动作,比如习惯性挠头、习惯性摸鼻子、习惯性推眼镜等;另一种叫非自然体态语言,即正常的习惯性动作之外的体态语言。通过自然体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而通过非自然体态则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微表情,就是非自然体态语言,研究的是在沟通过程中人的情绪的转移。如果我们会解读这些肢体语言,那么可以读到比他用声音表达多5倍的信息。

通常认为摸下巴、搓手、用手指梳头发是紧张表现,当有人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时,我们就不能断章取义地说他紧张。像葛优跟人说话时的习惯动作是用一只手托着下巴,下意识地用食指与拇指抚摸自己的下巴,这不能说他紧张。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习惯性动作就是双臂交叉抱于胸前,不管什么场合都是这一举动,这是他20年来的习惯,与客户谈判时,他也是这一举动,因此不能说他双臂交叉抱于胸前是出于自卫、自我保护的意识。因为他与客户谈判一向很顺利,业绩在公司前几名,在客户那里也深受喜欢,经常会有老客户给他介绍新客户。

三、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包括时空全方位的肢体语言观察和分析。

首先从时间维度来说,要结合不同时间段进行系统分析。仍以面试为例,一个人在面试桌前的几十分钟,通常会表现得很出色,但如果将考核、分析的时间拉长一点来看此人,说不定会令人大跌眼镜。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应聘者,面试中说自己的优势是人际沟通能力强,从表现来看,各方面的条件和潜质确实不错。但面试结束后,我和其他面试官与他握手道别时,他连一句谢谢的话也没有,而是面无表情、旁若无人地走了出去……这个侧面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人无法相信他是一个沟通能力强的应聘者。

空间维度是指肢体语言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解读。刚刚大学毕业的小李,正在为找工作的事发愁,表姐好心地介绍她去见公司的领导,因为她的公司正在招聘。面试选在一家餐厅。初次见面的礼貌问候之后,点菜的点菜、聊天的聊天。不巧的是,这一顿饭吃下来,小李总是用手遮住鼻子与下巴。她的这一举动被“未来领导”认为是害羞,对她的评价是这么害羞以后怎么开展工作呢?其实,小李是一个很开朗的人,那天的举动是因为邻桌的客人在抽烟,而她对烟味特别敏感。看一个人的肢体语言要结合别人个性(忌讳)与周围环境,要不然会出现类似委屈小李这样的误会。

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的公交车站等车,大家双臂紧紧环抱于胸前。这一动作无疑是因为天气冷,以此抗寒保持体温,而并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想保护自己。如果在医院做这个动作——双臂紧紧环抱于胸前,是焦虑的表现;如果是在飞机场,做这个动作代表不耐烦,或者是第一次坐飞机的人有紧张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两个男人热情拥抱或者手拉手,而这在女人之间却很平常。在体育赛场上,却常见男人之间亲密的肢体语言,他们热烈拥抱,甚至拍打彼此的臀部来庆祝胜利。

此外,空间维度还讲究人际距离。人类学家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观察一下坐电梯,如果是两人同时进入电梯,在习惯性动作的指引下,一人站一边。一人先进入,上了几层后,电梯再进来新人,此时,先进入的人的反应如果有往后躲闪,或者往旁边再离开一点,说明此人的自我保护心理较强;后进入的靠近过来,先进入的人不挪动身子,甚至会主动攀谈,说明此人自信心较强。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分别为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亲密空间(约小于0.45m)——只有感情亲密的人才被允许进入,如亲人、情侣;

个人空间(约0.45~1.2m)——亲切友好,只有相当亲近的人才能进入,如亲人、熟人;

社交空间(约1.2~3.6m)——正式的社交、外交场合中两人相遇的空间距离,稍微熟一点的人,还可以创造出一个近社交空间,即约1.2~2.1m的距离。

公开空间(大于3.6m)——这么大的空间,通常是演讲、论坛活动,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据说在肯尼迪就任总统已经胜券在握时,他的顾问们立即和他保持了比之前更远的距离,对他表示了比之前更高的敬意。因此,仅凭加大和对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就能表现出你的气势。

人与人之间是有安全距离的。入室的小偷被发现,往往是因为太贪婪,连主人身旁的东西都不放过,结果因为离得太近,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熟睡的主人突然醒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