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与保护研究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颇具戏剧性。钟侃向自治区文化厅作了汇报,到此时宁夏文物考古界方才知道贺兰山有岩画的存在。对贺兰山岩画的调查和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同时为岩画研究指明了方向。1983年10月14日,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马鸣信处长代表文化厅同贺兰县委副书记温进忠协商保护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相关事宜,并由笔者带领首次参观了贺兰山岩画,并落实了保护岩画的工作。这是宁夏首次报道贺兰山岩画。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与保护研究

有关岩画的记载比较早的当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郦道元(472—527年),字善长,原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水经注》不仅记述了河流的发源和流向,而且将河流所经之地的山川文物遗址、风光、传说都一一进行了绘声绘色的记述和描绘,特别是有关岩画的记载较为详尽。

《水经注》中提到的岩画点多达20个。《水经注》中涉及宁夏与内蒙古岩画的记载见卷三:“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五百里,山上之石,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近代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1627年挪威教师阿尔弗逊在瑞典的波哈斯浪发现了岩画,但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世纪,欧洲许多震惊世界的洞窟岩画相继被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宏伟壮观的艺术画廊,由此产生了岩画轰动效应。这些艺术宝库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对远古文化的探索,为岩画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岩画被列入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了艺术之神中的“太阳神”。我国近代岩画的研究始于1915年8月黄仲琴对福建华安太溪仙字潭岩刻的调查,他在1935年《岭南大学学报》发表的《汰溪古文》中写道:“越日,黎明,偕导者,乘村人常乘狭且长之梭船……至潭滨,潭乃汰溪之一部分,以是处水较深,别名之为潭也。潭水作浓绿色,上临峭壁,多蔓藤萝,间生短竹,山禽翔集,潭北有天然石级,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错立如屏,文刻其上,即乡人称为仙字者也。”[1]为中国近代岩画研究之始,起到了开路作用。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哈密附近的博克达山和内蒙古阴山西段的狼山脚下也发现了岩画,但数量有限,仅有几幅。

中国岩画的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从此岩画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广西宁明县明江两岸花山等地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新中国岩画学研究的新篇章。明江两岸的花山崖壁长达200余米,高40多米,人像多达1000个。布满了巨大的山石崖面上,人物像都为裸体,双手上举,双腿叉开,当是原始舞蹈或祭礼时的姿势。四周画了一些动物铜鼓、铜锣之类的东西,还有太阳的形象等。画中高大的人物腰佩环首刀,头上有动物形象,可能表现的是图腾崇拜。之后在广西左江发现的岩画数量也相当可观,有狩猎的歌舞和凯旋的庆典场景,主要表现了镇水的功绩,显示了人的力量以及战胜水害的愿望。

20世纪60年代中期,汪宁生先生对云南沧源岩画的研究对中国岩画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沧源岩画主要分布在阿佤山区,每个岩画点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物或动物图形,题材以围猎、战争、村寨为主,动物图像中有水牛、猴子等。其中神话中的太阳人以及羽人,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沧源岩画中的舞蹈图和村寨图创作方法独特,主要采用垂直投影的画法,实在是一大创新。

20世纪70年代中期,盖山林对内蒙古阴山岩画的研究作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阴山岩画》奠定了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岩画的研究发展,此后带动了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以及东北和华北等地岩画的研究。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发现颇具戏剧性。1969年春,笔者同贺兰县潘昶公社社长王生兰到金山公社贺兰口生产队检查工作,工作之余,笔者被这里嶙峋的山石、苍翠的松柏和清澈的泉水所吸引,遂到山谷中游历,无意中发现在山石和峭壁上镌刻着许多人物、动物、人面像、面具以及明代石刻题记等,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无法研究和整理这批岩画资料,但是这些岩画总是萦绕在笔者脑海。光阴荏苒,世事无常,生活虽多有变故,但探究这些岩画的初心不改。当科学的春天来临,1979年秋,笔者同李祥岗到贺兰口第二次考察岩画,并拍摄了部分岩画资料,开始了岩画研究之路。1983年5月,笔者利用“改水”的机会,在张富贵同志的支持和协助下开始整理贺兰口岩画,此后又得到贺兰县委宣传部、贺兰县文化馆的支持,方才得以顺利完成整理岩画的工作。这期间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有过失败的教训和痛苦,然而更多的还是收获的欢乐。1983年秋,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盖山林教授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寄来了岩画资料,还传授了行之有效的盖氏取资料方法。盖山林教授的指导为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调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调查和整理,1983年9月笔者将《宁夏贺兰山贺兰口岩画调查报告》寄往《文物》杂志社,这是宁夏第一篇贺兰山岩画调查报告。10月初,《文物》杂志社编辑部将稿件送宁夏博物馆,后经副馆长吴峰云转交宁夏博物馆馆长钟侃请他修改审订。钟侃向自治区文化厅作了汇报,到此时宁夏文物考古界方才知道贺兰山有岩画的存在。1983年11月14日,自治区主席、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黑伯理听取了笔者关于贺兰口岩画的汇报,并在笔者的《我区贺兰县贺兰口发现古代岩刻及西夏文物》一文中批示:“这应是一项重要发现,请文化厅与李、杨二同志研究进一步鉴定的办法。”对贺兰山岩画的调查和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同时为岩画研究指明了方向。

1983年10月14日,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马鸣处长代表文化厅同贺兰县委副书记温进忠协商保护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相关事宜,并由笔者带领首次参观了贺兰山岩画,并落实了保护岩画的工作。

1984年1月9日,宁夏《科学普及报》发表《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发现古代岩画和西夏文字》一文:“贺兰县爱卫会工作人员李祥石同志曾于1969年春在贺兰山东麓的贺兰口的悬崖峭壁、山巅沟畔等多处发现古代岩画,去年6月以来他同杨文彪同志多次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一一作了记录、拍照、编号。这些岩画近200幅,集中在约0.24平方公里的地带。岩画如此之多和密集,在国内也不多见。岩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多种多样的人物画像,许多人头画像有角状和羽毛装饰,风姿秀逸,美丽动人,有的表现了人们狩猎归来的欢乐情景,有的表现祈祷和神灵鬼怪的,有对太阳和手的崇拜,有生动形象的动植物,还有行猎的动人场面,并发现有西夏文字。李祥石同志的发现,引起了国家文物出版社的重视,国内岩画专家盖山林同志亲自写信鼓励和指导。”这是宁夏首次报道贺兰山岩画。(www.xing528.com)

1984年1月23日,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和自治区博物馆在《文化工作情况反映》第二期刊登《贺兰山发现两处古岩画》一文,原文如下。

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西北屏障。自古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相继在这里生产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增添了光辉。最近在贺兰山贺兰口和大岱沟发现的两处古代岩画,便是生活在贺兰山古游牧民族丰富艺术创造力的真实记录。

贺兰县贺兰口的古代岩画,是去年夏天由贺兰县防疫站(爱卫会)李祥石等同志发现的。他们经过艰辛的调查,写出了岩画的初步报告。去年10月和12月,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和自治区博物馆又先后两次派人前往调查。这处岩画集中沟口附近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据初步调查统计有100余幅。作画的方法有凿刻、线刻和磨刻三种。题材以类人首像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鹿、马、驴、狗、羊、虎、豹等动物图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太阳、人手、祈祷、狩猎的图画和西夏文、汉文的题刻,生动地记录了古代贺兰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弥足珍贵。这些古代岩画,艺术手法朴实粗犷,富有时代感和真实感,是古代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珍品。

另一处贺兰山古代岩画,是在青铜峡县广武乡大岱沟内发现的,这处岩画是去年9月由某军区84572部队刘高明、鲁仲林等同志发现。去年11月,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刘高明同志带领下,不仅对以前发现的岩画进行了复查,而且在大约2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还新发现岩画百余处。岩画画石大的约1平方米,小的数十平方厘米,内容除表现古代游牧民族居民放牧、狩猎等现实生活外,还有人像、家畜、飞禽、走兽等等。特别是其中表现古代居民狩猎和外出活动的岩画,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更为可贵。

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不仅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宁夏贺兰山等处有许多发现,而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贝加尔湖地区、叶尼塞河流域,甚至远到欧洲的芬兰等国也有发现。对岩画的考古和研究不仅是我国近年来文物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学术界所重视的一项研究项目。宁夏对岩画的发现和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大有可为。我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决心继续调查、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文肯定了笔者的发现并经调查写出了有关宁夏岩画的初步报告,简明扼要并如实地向社会各界汇报了贺兰山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情况。1987年,《文物》第二期上发表了笔者的《宁夏贺兰山岩画》一文,此后笔者又与朱存世合作出版了《贺兰山与北山岩画》一书。这些研究成果翻开了贺兰山岩画研究新的一页。从1984年4月开始,宁夏进行了第一次岩画文物普查,数百名文物普查队员经过一年的努力相继发现了贺兰山近20个岩画点,从此掀开了宁夏岩画研究新篇章。

1991年10月5日至10日,“1991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塞上名城宁夏银川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岩画会议,是一场文化盛会。会议期间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岩画专家学者汇聚银川,互相学习,共同切磋,该会议标志着我国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次研讨会国外提交相关论文25篇、国内128篇,进一步加大了对贺兰山岩画的研究,并为世界文化、岩画研究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贺兰山岩画在经历了发现、研究、走向世界的艰难路程之后,获得了更大的荣誉。2000年9月在宁夏银川召开了第二次“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暨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是又一次中国及宁夏岩画的盛会,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

贺兰山岩画的调查和研究走过了50年漫长的岁月,回顾过去的研究成果,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