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海外华侨,为抗日救国,不畏艰险,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延安成为一座革命熔炉。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边区的教育事业,先后在延安创办了20多所干部学校,到1940年,先后创办 1341 所小学和7 所中等学校 。其中,小学生达 4 万多人。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旧址 中央党校1933年3月13日在江西瑞金成立。初名“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当年冬在瓦窑堡恢复中央党校。1936年7月,党校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志丹县),分散在任家坪一带,10月迁到定边县一所职业学校里。1937年初,中央党校又迁往延安城东桥儿沟。1939年初,党校由桥儿沟迁至延安城北小沟坪,至1947年3月撤离延安。
中央党校在瓦窑堡米粮山旧址
中央党校前身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后恢复办学,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董必武任校长。
中央党校在保安刘坪旧址
1936年7月,中央党校由瓦窑堡迁至保安(今志丹县)刘坪,校长董必武。1937年迁至延安桥儿沟。旧址现存石窑5孔,已残损。
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的“实事求是”题词石刻
董必武、李维汉、陈云、谢觉哉、邓发、彭真等先后任校长,1942年毛泽东亲任校长。中央党校是对党的高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学校,延安整风时曾分设六个部:小沟坪为一部,是总校校部所在地;二部以女子大学为基础,驻王家坪山上(今延安市委党校);三部以中央研究院为基础,驻兰家坪;四部以军事学院为基础,驻文化沟;五、六部以西北党校为基础,五部驻七里铺,六部驻马家湾。1943年党校大礼堂落成时,毛泽东题写了“实事求是”之题词。该题词石刻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
大众艺术研究社、中央管弦乐团当时也设在这里。
中央党校大礼堂小沟坪旧址
中央党校总部延安城北小沟坪旧址(今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中央党校学员编制情况(1943年3月)
整风运动在党校 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打破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这次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基本方法是:在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经过整风,广大党员和干部进一步明确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央党校的整风运动,是全党延安整风运动的缩影。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成立于瓦窑堡,后迁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1月,迁入延安城内原学府衙门(延安城内二道街西侧),3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任,林彪任校长。1938年11月,校舍被日寇飞机炸毁。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绩最好的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1期学员都是从红军中招收的经过长期革命锻炼的干部,共280多人。学员中很多是红军的领导干部,如罗荣桓、杨成武、张爱萍、苏振华等。第2期开始招收外来知识青年,学员增至1000余人。第3期学员达到2000余人。第4期学员为5000余人。抗大在延安设立4个学员大队,还先后在瓦窑堡、庆阳、洛川、蟠龙分设大队,由于女生增多,还专门设立一个女生大队。同时还设有政治工作训练队、区队长训练队、参谋训练队、敌军工作训练队、工人大队等,培养各种专门人才。1939年7月,除留一部分在延安组成第三分校外,其余分批离开延安,挺进敌后办校。总校也以“八路军第五纵队”名义开赴华北。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校部旧址
抗大共培养了10多万军政干部,总校共办了8期。中共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抗大的教育工作。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常去抗大讲话、做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就是毛泽东在抗大的讲课内容。兼任抗大教师和为抗大讲课的有徐特立、董必武、陈云、李维汉、杨尚昆、李富春、萧劲光等。在抗大做过报告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项英、彭德怀、彭真、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
全国胜利后迁到北京,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现为“国防大学”。
抗大第5期毕业证章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各个干部学校学员的必修课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综合性艺术学校。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的目的是:“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研究正确的艺术理论;整理中国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新的艺术。”鲁迅艺术学院是在党的领导人和艺术界权威人士倡导下创办起来的。1937年11月,就拟先在陕北公学内增设一个“艺术训练班”。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中说:艺术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决定创立鲁迅艺术学院,要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前进。
鲁迅艺术文学院在桥儿沟旧址全景
经过短时间的筹备,1938年4月10日在城内延安府的浸信会教堂举行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1940年4月10日,在鲁艺两周年纪念日,毛泽东题写了“鲁迅艺术学院”校名,同时也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八字校训。
鲁艺直接受中央干部教育部领导,院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鲁艺成立之初,院长暂缺,赵毅敏、沙可夫为副院长。1939年11月28日,中央任命吴玉章为院长,周扬为副院长并主持日常工作。1940年5月11日由鲁迅艺术学院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4月4日并入延安大学,又称“鲁迅文艺学院”。
1940年4月10日,在鲁艺两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为鲁艺题写了“鲁迅艺术学院”校名
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抗战爆发之初,结束于抗战胜利之后。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从1938年4月到1945年11月的七年半多时间里,鲁艺先后共办了6期,培养了抗战艺术干部近千人。与此同时,鲁艺还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共培养出2000余名艺术干部。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一周年纪念章
毛泽东为鲁艺题写的“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八字校训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员在延安北关校址合影
作曲家冼星海
冼星海旧居
鲁迅艺术文学院图书室
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室
马列学院旧址 1938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纪念日,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学员大部分是在陕公、抗大学习过并需要进一步深造的青年知识分子,另外也招收一部分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党的高级干部。院长张闻天,副院长王学文。主要任务是对马列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由于毛泽东的大力倡导,这一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了。除一部分专职的教员讲授课程外,许多课由中央领导同志讲授。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最早在马列学院讲的,毛泽东给学员们讲过《新民主主义论》等。
1941年5月,毛泽东给延安高级干部做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后,中央对马列学院进行了改组,成立中央研究院,院长仍由张闻天担任,副院长范文澜。1941年12月,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成了延安的最高学府,成为大批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1942年全党开展的“整顿三风”运动中,中央研究院作为中直机关的一个典型和重点,为全党整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43年5月,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三部,归党校统一领导。
马列学院在延安城北兰家坪旧址
该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兰家坪村中。
西北党校旧址 1934年秋,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县的二郎山创办了“陕北特委训练班”。1935年1月,把原特委训练班改为“陕北特委党校”,校址迁至子长县安定镇,第一任校长王士英。1935年8月改为“中共陕北省委党校”。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它一度并入中央党校。1937年9月和1941年9月,陕北省委党校又先后改称为“陕甘宁边区党校”和“西北党校”。1942年2月到1945年10月再次并入中央党校,作为其第五部和第六部。校址在延安小砭沟,后迁到七里铺。到 1949年7月迁移到西安小雁塔,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西北党校在延安七里铺旧址
中国医科大学旧址 中国医科大学是培养医药卫生干部的专门学校。1936年2月在瓦窑堡恢复开学,称红军卫生学校。红军改编后,改名八路军卫生学校,1942年3月由富县张村驿迁至延安柳树店,同年9月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在延安城东柳树店旧址
八路军炮兵学校大门旧址
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 八路军炮兵学校创建于1944年12月,以军事学院炮兵队为基础成立。1945年8月1日第一期新生开学,在桃宝峪举行开学典礼。
中国女子大学旧址 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20日在延安正式创办并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出席了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 “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准备到前线去,到农村工厂去 ,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来参加抗战。假若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他还强调:“全国妇女站起来之日,就是抗战胜利之时。 只有全国妇女都起来了,革命才能得到成功。”
中国女子大学是一所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其办学宗旨为:以培养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人才为目的。其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斗争理论的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旨在担负民族 、社会、妇女解放三个伟大任务。其校训是: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 ,互助的作风。
女大校址设在延安城北王家坪北侧半山上(现为延安市委党校所在地)。校长先为陈绍禹(王明),后为李富春;副校长为柯庆施、林莎、柯仲平;教务长为张琴秋,政治部主任孟庆树,总务处处长为吴朝鲜。女大先后招收两期学员,培训了2000多名妇女干部。
中国女子大学在王家坪北侧旧址全景
女大的课程主要有: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问题 、中国共产党问题、三民主义、妇女运动等。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校址仍设在王家坪北侧),女大结束了办学使命。女大虽然创办时间短暂,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她们分赴全国各地,担负各种工作,特别在发动妇女投身抗战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在王家坪北侧旧址(今延安市委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二部旧址 中共中央党校第二部以中国女子大学为基础,驻延安王家坪山上(今延安市委党校),是培养地方中级干部和军队团级干部的学校。主任张鼎丞,副主任安子文。后来二部又分出一个四部,学员多是文化水平低的工农老干部,主任张启龙,副主任程世才。二部原址后为延安大学校址。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
陕北公学旧址 陕北公学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许多优秀青年投奔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们中间有出身贫苦的青年学生、教职员、工人、农民、公务人员、南洋华侨等,也有地主、资本家和国民党军政人员的子女。为了培养这些青年,于1937年9月建立了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李逸民、李维汉也曾任过校长)。全校教职员工和学员最多时达3000余人。学校设有社会学系、师范学系、农民运动系、日本研究系、国防工程系。除各系的专业课程外,还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中国问题、游击战争及军事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公共课。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原则下,吸收各阶层努力救亡的青年,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学员经过6个月至两年的训练,分配到前方工作。毛泽东为学校提出了“忠 诚、团 结、紧张、活泼”的校训。
1941年8月28日该校与中国女子大学及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
该校旧址在延安有三处,分别在清凉山南麓、小沟坪和杨家湾行政村。
陕北公学小沟坪旧址
陕北公学在清凉山旧址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旧址 1940年2月14日在延安文化沟开办,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熟悉青年运动方针的青年干部的学校。校长陈云,副校长冯文彬。学校分设教务处、生活指导处。根据学员的文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分设6个班。1941年8月28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旧址
边区行政学院在延安南桥西山坡旧址
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旧址 位于延安南桥西山坡,旧址现存土窑洞数百孔。
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创办的一所培养提高区县级干部行政工作能力的学校,成立于1940年7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兼任院长,李六如任副院长。学院设院务处、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第一期学员200余人。1942年中共西北局成立后,行政学院由西北局下设的教育委员会领导。1943年7月,学员增至1500余人,编为12个班,分行政、财经、法律三个系,并设专修科及研究班。1944年5月,中共西北局决定将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延大校部迁至行政学院。行政学院办学4年中,共培养训练干部2200多名。
延安民族学院旧址 1941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在原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址成立延安民族学院,它是在陕北公学少数民族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院长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兼任,副院长高克林,教育长乌兰夫。学员来自蒙古、回、藏、苗、满、彝、汉7个民族。
学院设教育、研究、总务三个处,研究处下设蒙古、回、藏三室。学员按文化程度编为四个班,学制为每期两年。开设的课程有马列主义、民族问题、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民族史、中国地理、自然及数学等。
1942年2月,学院对学制做了调整,设初、中、高三级,每级均为两年。初级课程主要学习本民族语及一般常识;中级课程为汉语、本民族的历史地理及中国问题;高级课程为民族问题、世界史地、世界政治经济。此外还设有研究部,为少数民族培养专门人才。
民族学院从1941年创办,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到1948年春结束,招收培养民族干部3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开办的中央民族学院是延安时期民族学院的继续。(www.xing528.com)
该旧址位于宝塔区桥沟镇文化沟一村村西的半山坡上。
延安民族学院在延安城北关文化沟旧址
自然科学院旧址 1939年5月,为了保证边区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国防、经济建设,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在1939年底财经部召开的自然科学讨论会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以现有的科技人员为师资,自然科学研究院为基地,成立自然科学院。1940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工、农科性质的教育机构——自然科学院。院长由李富春兼任,副院长陈康白,学院属中央财经部领导。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举行开学典礼。1941年1月,学院改属中央文委领导,徐特立接任院长。1941年9月,又开办了医训班,一年半后转入医科大学。1943年,学院从马家湾迁到东川桥儿沟,同年4月与鲁迅艺术文学院正式合并,成为延安大学的一个学院。自然科学院共培养了500余名科技人才。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中央决定将自然科学院向东北转移。11月15日从延安出发,到张家口后,由于形势变化,决定暂留当地,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迁到北京,1952年1月1日,改称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
自然科学院在延安马家湾旧址
新文字干部学校旧址 1940年2月19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委员会成立。11月7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为了快速扫盲,1940年秋,中央组织部从马列学院、陕公、女大、边区党校、青干校和一些机关单位抽调70多名新文字教员和干部,组成新文字教员训练班,景林任班主任,校址在延安南关新市场。1941年1月,边区政府决定以新文字教员训练班为基础,成立“新文字干部学校”。新干校校址设在清凉山北麓。吴玉章任校长,景林任副校长,师生百余人。1943年春,新干校并入延安大学。
新文字干部学校清凉山北丁泉砭旧址
部队艺术学校旧址 位于延安桥儿沟东山坡,1941年4月,部队艺术学校由留守兵团烽火剧团和鲁艺部队干部训练班合并建立。校长莫文骅。该校分为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四个系,同时有专门培养剧团演员的普通班。1943年12月和青年艺术剧院合并组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部队艺术学校到此结束。
部队艺术学校学员在露天上课
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1878-1966)
延安大学旧址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中国女子大学原址。9月22日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吴玉章、延大社会科学院院长艾思奇及徐特立同志做了精彩的讲话。1943年4月,又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校址迁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中整风。1944年5月又将行政学院并入,校址迁到凤凰山南麓(今南关小学以南)。1944年5月24日新的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出席并讲了话。1947年3月随军转战,实行战时办学。1948年5月在洛川建立延大分校。1949年7月延大迁往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8年9月,在延安杨家岭重建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大门旧址
日本工农学校延安宝塔山南麓旧址
日本工农学校旧址 1941年5月,日本工农学校在延安宝塔山南麓创办,是八路军为了改造日本战俘而建的一所学校,时任校长为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学校下设行政、校务、教务三个工作部门,开设政治常识、政治经济学、时事问题、社会发展史等课程,先后有数百名学员在该校改造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散,现存窑洞10多孔,修复开放的主要有学校校部、队部、俱乐部、点名场、教员旧居等。
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旧址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罗家坪行政村。
为了给朝鲜培养军政干部,完成民族的解放,1942年11月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在华北太行山区成立。1944年1月底从太行山区出发,于4月7日到川口乡川口村。9月,在罗家坪选定新址修建校舍。依山挖出几十孔土窑洞,修平房17间,并于12月10日落成。其中学员大部分是参加过抗日斗争的朝鲜义勇军官兵,还有在八路军、新四军中工作过的朝鲜族同志,先后参加学习的有200余人。
1945年2月5日,该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朱德、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冈野进等出席并讲了话。朱德勉励朝鲜同志学习怎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朝鲜人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学习军事,学习政治,还要学习经济及生产。延安各界派代表参加并致贺词。金白渊任校长,朴一禹任副校长。
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桥沟镇川口村旧址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撤离延安开赴东北,后迁回朝鲜。旧址现存石窑洞4孔及山上的部分土窑洞。
延安中学旧址 延安中学位于延安市北关云梯山脚下,是1938年8月在党中央、毛泽东关怀下由陕甘宁边区政府直接创办的一所学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中学。校名起初为陕甘宁边区中学,先后改名边区师范、延安师范、延安中学;1946年7月25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逝世,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1946年9月,改名为“行知中学”;1949年2月,又改名为延安中学。毛泽东曾为延中学生任远志题词“光明在前”,周恩来题词“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在革命战争年代,学校坚持“教育与战争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原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改革、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在干部培训、中学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工农扫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方针的制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修建在瓦场沟(现延中沟)沟口的延安中学校门
行知中学旧址(1946.9—1949.1)
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旧址 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三十里铺红寺沟沟口村。
1939年4月,边区政府决定筹建农业学校。7月23日,农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由边区建设厅副厅长朱开铨兼任。专职副校长宜瑞珍,兼任党支部书记和农事试验场场长。教务处主任方悴农。学校下设教务处、总务处和附属农事试验场。该校以培养边区县、区两级的农业经济管理干部为目标,造就具有普通的农业科学知识、领导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行政干部。
边区农校先后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52人,第二期63人。学员分为农艺、园艺、畜牧三部。学习课程有农业行政、农田作业、科学常识及政治常识等。边区农校办学期间,学员开荒地1200多亩,每年收获30万斤左右粮食,养羊、牛、马、骡、驴等大牲畜200多头(只)。
1942年1月16日,边区政府任命王荫圃为农校校长。6月11日,边区政府决定将边区农业学校和工业学校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职业学校。
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旧址
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旧址 位于宝塔区枣园镇西川口村老沟岔。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的前身是1935年7月成立的陕北红军无线电通信训练班。训练班负责人兼教员只有吴泽光一人。1935年至1944年,训练班共举办了17期学员班。第17期学员毕业后,通信学校即结束。1947年3月军委通信局前往华北解放区,又成立了通信学校,1958年夏迁至西安,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已改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在西川口旧址(部分旧址)
西北保卫局、红军干部学校旧址 1935年,西北保卫局和西北红军创建的干部学校设在延安市甘泉县石门乡王坪村。共有南北向窑洞10孔,东西一字排开。均系片石拱券,毛块石砌面,石板出檐,门窗大部分保持原貌,部分改换成现代材质。
西北保卫局、红军干部学校旧址
荣誉军人学校下寺湾旧址 1938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荣誉军人教导院改为荣誉军人学校。陕甘宁边区设立总校,各根据地设立分校;将总校从安吴堡迁往关中地区陕北公学旧址。王群任荣誉军人总校校长兼政委。1939年迁驻下寺湾。该学校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北的后沟。现保存部分窑洞。
荣誉军人学校下寺湾旧址
沟门民办小学旧址 1944年3月,南区合作总社创办了教育合作社,其中开办的第一所小学——沟门民办小学,成为边区四个模范民办小学之一。1946年元宵节,毛泽东同儿子毛岸英到南区合作总社给干部群众拜年,由刘建章陪同视察了南区合作总社的营业楼和分社后,在旁边一孔窑洞里同合作总社干部交谈,并做了重要讲话。同年夏,毛泽东还视察了南区合作总社的职业学校。
该旧址位于宝塔区柳林镇沟门村村委会内。
沟门民办小学旧址
杨家湾民办小学旧址 位于延安市区北郊杨家湾村半山坡。
杨家湾民办小学旧址
杨家湾小学为民办公助学校。建于1944年3月,校舍为村长捐的土窑洞。高文亮任董事长兼校长,李仲清为副校长。同年4月23日,杨家湾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教师仅一人,为中共中央民众运动工作委员会派遣的中共党员、女教师陶端予(浙江绍兴人)。学生有22名。至1945年,该校学生增至31名,并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模范民办小学,陶端予被评为边区特等模范工作者。《解放日报》多次介绍该校的事迹和经验。
1947年初,杨家湾小学停办。
列宁小学甘泉旧址
列宁小学甘泉旧址 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北的后沟,面积为240平方米。该旧址坐西面东,自南向北有石窑洞4孔。193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进驻洛河川后,在下寺湾闫家沟村创办列宁小学,王华任校长,贺寿山、胡兆阳、曹秀为教员。学校规模不大,只有31名学生。办学及师生的一切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课本由边区政府教育部门自己编印,课程设置与当时的正规小学类似。列宁小学的创办,对提高洛河川人民的文化水平,宣传革命思想和抗日救国,促进根据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5年11月2日,党中央到达下寺湾后,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住在列宁小学校长王华的办公室,11月4日离去。)
赵老沟小学吴起旧址
赵老沟小学吴起旧址 赵老沟小学旧址位于吴起县吴仓堡乡庙咀行政村赵老沟自然村西,是1938年陕北著名教育家刘保堂创办,后来成为陕甘宁边区模范民办小学之一,刘保堂被评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劳动英雄。现存坐北朝南单孔土窑2孔。
延安市第一完全小学旧址 1938年2月,边区政府在延安创办干部子弟小学(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兼校长),学生有100余人。开办不久,5月即与延安市完全小学合并为鲁迅小学,李飘萍任校长,学生410人。
延安市第一完全小学旧址(南关)
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开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师范学校等。1937年徐特立提议在鲁迅师范学校附设了小学班,学生由中央组织部和边区党委组织部介绍,享受供给制待遇。后来转到延安孤魂沟干部子弟小学,1938年合并到延安鲁迅小学,改为陕甘宁边区战时保育院小学(小学部)。日寇轰炸延安,保小迁移到安塞县吊儿沟,后转移到安塞县真武洞白家坪村。
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白家坪村旧址(位于安塞县真武洞)
保育院小学部(简称保小)的教务主任是吴燕生。鲁迅小学的校长是李飘萍,1939年时的校长是吴燕生,继任校长是郭青。
徐特立创办的保小子弟班,解决了军人和干部子弟的生活和教养问题,使在前方作战的革命军人和干部能安心作战和工作。毛泽东曾接见过保小的师生。周恩来、宋庆龄为保小募集了一批衣物、文具。朱德和任弼时曾到保小看望孩子们,王震代表三五九旅给保小捐助了400块银圆。
保小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教导他们长大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艰苦奋斗,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前线和根据地的干部战士对保小十分爱护,他们有的人说:“如果我牺牲了,党会把子女培养成人才,我们在前方可以放心去作战,解放全中国的人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保小分为两部分迁入北京和西安市,分别改名为北京育才学校和西安市育才中学。他们继承党和红军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培养了约4万名人才,其中有的为革命光荣牺牲,有的成为我国各级党、政、军、群众团体、科研单位等的领导和骨干人才。
八路军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小学邓家沟旧址
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白家沟旧址(位于延安宝塔区河庄坪乡)
毛泽东为保育院儿童题的词
朱德总司令和孩子们在一起
陕甘宁边区保育院瓦窑堡旧址,位于子长县瓦窑堡镇瓦窑堡村内
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一保育院旧址(1941年)
洛杉矶托儿所孩子们在大门口
洛杉矶托儿所旧址 洛杉矶托儿所原名中央托儿所,1940年3月创建于延安。1942年5月,中央托儿所更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孩子们身上穿的小大衣、头上戴的船形帽都是洛杉矶市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捐送的。当年这些救援物资大多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和救济总署(中国红十字会前身)帮助运输的。
洛杉矶托儿所的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洛杉矶托儿所校徽
陕甘宁边区第二儿童保育院旧址 1936年西征红军在此设立了后方医院,为西征红军二十五军医院院部旧址。1947年3月16日,边区第二儿童保育院从延安撤出后,奉命随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于1947年3月23日迁至安塞县王窑乡雷咀河村,于5月撤出。该院为学生、保姆、老师和后勤人员居住。现存石接口窑8孔。
陕甘宁边区第二儿童保育院旧址
延安干部学校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