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注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上海中学国际部为教师团队构建了多层次的培训系统,包含针对青年新教师的带教培训,针对各级教师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以及发挥国际部的特殊优势的中外教交流培训和出国培训计划。教师职业发展日教师职业发展日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固有的特色活动,每学期固定举办两次全天的教师培训活动。

教师的长期职业化发展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教师职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以适应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过程。

(1)不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知识和能力,掌握最新的专业领域知识与教育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每一名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技能水平。

(2)勤于反思,从而提升教学实力。 教育者必须学会从反思中获得成长,每一名教师都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以及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遇到各式各样的挫折,有挫折才有成长,教育者学会反思,便能从挫折中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新知。教师通过思考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成与败,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调整,便可不断加快自己的职业发展与成长。

(3)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的大部分日常工作都是个体智能劳动,但团队内部的分享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将使教师个体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师之间需要经常相互交换意见,分享一线教学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讨论教学方法,甚至需要合作构建课程框架,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上海中学国际部为教师团队构建了多层次的培训系统,包含针对青年新教师的带教培训,针对各级教师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以及发挥国际部的特殊优势的中外教交流培训和出国培训计划。

1.青年教师的带教培训

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迫切地需要获得更多的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新教师从学校毕业,所带来的的知识往往是最新的,但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实践的经验型课题。新教师经常会出现一些沟通的问题有:缺乏实际教学技巧,不知道怎样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不懂得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缺乏控班技巧。针对新教师的带教培训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化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中学国际部实施青年新教师为期两年的师徒带教培训,新教师由一名老教师作为带教师傅,并且在督导组老师及教研组长的监督下,完成其带教培训。培训以期达到如下目的:(1)在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能力培训,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含金量;(2)掌握一些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3)认真准备过关课,展现较好的教学水平;(4)与学生及家长进行顺畅沟通;(5)思考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并尝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具体的培训活动包含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徒听课,教学准备工作中的教案梳理,以及讲座研修等新老教师交流活动(参见表5-1-1)。

针对新教师的听课活动分为日常听课与过关课两部分。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随堂听课,新教师日常的备课都应该与师傅进行充分的沟通。督导组由几名最有经验的老教师组成,督导组老师以及新教师所在教研组的教研组长一起进班听课,并对新教师的日常课作出评价与反思,新教师与师傅共同完成磨课过程。每学期进行一次过关课,督导组老师与教研组长对过关课进行打分,分数计入新教师培训评分。

教案作为教学准备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新教师第一年必须将所有课程的教案资料都落实于文本。新教师需在寒暑假期间进行下学期的初步备课,要求是通读新学期教材,并进行每一章节的备课,对每一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总结,并于开学前交给师傅进行评价,并与师傅共同对新学期的课程进行准备。平时的备课中,新教师需按照督导组要求完成每一个小节的详细教案,从课前准备、课程设计到课后反思,都进行详细的记录。每个月进行详案的提交,并从中挑选一份具有代表性的自荐教案,进行自评,并请师傅进行详细点评。督导组也会对提交的教案点评。

平时还有针对新教师的讲座与研修等活动。讲座每月举办一次,对象是学校12个年级的所有新教师,内容涵盖各种主题,例如,邀请外教介绍国外的控班方法,介绍全新的教学技术方法,对教案的写作进行探讨,介绍出卷技巧,等等。研修活动指的是每个学段内部的新老教师讨论活动,学段内教师自己选择主题,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也是新教师向除师傅以外老教师进行讨教的绝佳机会。另外,还有教育类书籍阅读与写读后感,作业设计比赛,考试设计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表5-1-1 青年新教师带教培训项目介绍

(续表)

2.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活动

初中段为段内教师(尤其是科创教师)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技能获得提升,教育理念一次次革新,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参见表5-1-2)。

(1)教师职业发展日

教师职业发展日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固有的特色活动,每学期固定举办两次全天的教师培训活动。曾经举办过的内容包括,邀请各学段或各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对特定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心得分享,讨论教师们在自己的特色课程中运用到的技能与知识,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经验教训。尤其是科创类别的老师,或者小学段的老师,经常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曾经在职业发展日进行探讨。或者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借用企业培训的模式,完成小组任务,来促进教师同事间的合作关系。

(2)校外专家讲座

学校也举办过不少校外专家讲座,来为教师们提供新鲜的知识储备和理念。为了帮助科创教师开发对于课程的新想法,学校曾邀请一些校外科创课程来校内进行试讲,科创老师以此获得诸多启发。另外,学校也定期邀请校外的教育心理专家进校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革新。也经常举办关于时事政治的讲座,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方针。

(3)教育基地参观活动

学校也组织教师参观一些知名的教育活动基地,如组织科创教师参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沪上知名的科研院所,来了解科研机构中的科创工作,为院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组织学段内教师共同参观一些紧跟时事热点的科普教育实验基地,如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马望远镜,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等,以此帮助拓展教师的科学素养。

(4)团建活动与拓展训练

学校也引进了企业团建的模式,举办大型的全学校教师的定向越野活动以及团建游戏,学段教师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加深了感情,对工作中的合作多有裨益。(www.xing528.com)

表5-1-2 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培训活动介绍

3.发挥国际部优势,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基于国际部的特殊性,学校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跟国内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为国际部的科创教师也提供了许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契机。在校内的日常工作中,中外教的合作为中籍教师提供了许多新鲜思想和理念,来自西方的教学经验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非常看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中外教也经常在一起开一些座谈会,探讨学科教学中可以运用或借鉴的手段。为了让国际部教师对国际化教育有更深的体会,学校也曾安排教师们在暑假期间赴国外培训,系统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创教师更是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

【校内中外教交流分享案例】

2019年12月25日下午,国际部初中段科学科创课程组及生物组的教师们特邀在美国具有多年生物教育教学经验的外教Brynn老师来给大家交流互动。Brynn老师就美国科学教育标准NGSS(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进行了介绍,并引导大家作深入探讨。

研讨会开始,Brynn老师详细介绍了什么是NGSS,以及如何理解与阅读NGSS文件上的信息内容。根据介绍,NGSS是在《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框架体系,将科学与工程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进行了整合。譬如NGSS中初中和高中都含有生命科学的课程标准,且都包含了四个板块,即(1)从分子到生物:生物和功能。(2)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3)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4)生物进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每个版块都包含了三个维度的整合,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大概介绍了NGSS重要内容后,Brynn老师现身说法,以国外五年级科学课程为例,介绍了自己如何根据NGSS要求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同时,Brynn也分享了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设计思路,令大家都收获满满。在研讨的最后一个环节,全体老师们现场进行了一次课程设计体验活动,大家根据任意一条NGSS课程要求来设计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分享。本次研讨后,所有与会教师都感到受益匪浅,表示愿意将NGSS中的理念与标准运用到自己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去。

图5-1-2 中外教交流现场

(案例撰稿人:姚昇华)

【科创教师参加国际学习项目案例】

拓展国际视野 高扬创新精神——赴英国学习考察感悟

2019年7月10日至30日,带着好奇与欣喜,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英国“海外教育学习考察”项目。很庆幸自己在亲身感受英国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的同时,走进英国的中学、大学及高科技公司参观交流并聆听多位专家的讲座。大容量的信息冲击与多元的思维碰撞使我零距离地了解和接触了英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初步认识了英国的中学教育情况。就培训期间对英国教育教学情况的一些了解与认识,我简单总结以下几点,供参考与探讨。

一、政府对教育的有力保障

在英国,政府对教育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有力保障,积极创造条件,使公民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公平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层面的保障。英国教育制度规定,5至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义务教育。英国的基础教育分为两个主要阶段,5岁启蒙,5至11岁为初等教育阶段,11至16岁为中等教育阶段。英国的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11至18岁),没有明确的初高中之分,但后两年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而是独特的分科教育的“第六学级”,常以A level课程教学为特色。二是宏观调控管理层面。英国设有“国家课程委员会”,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这也是英国力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同时,英国也设立了“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教学与评价并重,把全国的成绩评定制度作为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其中最有名的全国统一考试即为“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英国政府同时还强化了督导的作用。英国在机构设置上,除了教育局之外,还有一个Ofsted(教育标准局,为“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的缩写),是独立于教育局的政府部分。该部门定期对每所学校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内容非常广泛,权利也很大,甚至连家庭的教育问题也在其督导、问责之列。三是经费层面的保障。在英国,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国家和政府都一视同仁,按照在校生数量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同时,学校可申请自主管理经费,从而有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每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理念

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了《每个孩子都重要:为孩子而改变》(Every Child Matters:Change for Children)的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也是我在英国培训期间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简单而言“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理念就是:协调所有的服务部门,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所需的帮助和支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帮助每一个孩子提高成就目标,激发每一个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目标与任务。在英国的学校里,坚持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贯彻的比较到位,可以说是在每一个方面都落实到位。首先,英国学校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在英国的学校教育中,特殊学生得到了切实的关爱,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从校长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在英国的学校里,大家都热情地关爱与帮助那些身带残疾的孩子。在英国的学校里,学校会为个别学生的需求努力配备授课老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论是天才儿童还是残疾智障儿童,英国的教育者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培养。其次,英国学校努力做到了融合。不论学生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及身心状况等,每个学生都被赋予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最后便是因材施教。英国中小学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教学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小班化教学;二是分层教学;三是丰富的课程选择。

图5-1-3 国际交流学习留影

三、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在英国教育体系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大特色。1993年,英国政府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计划,为16岁以上的青年人提供一种工作本位的学习路线,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劳动者。其主要的培训方式是工学交替,学徒第一年脱产到学校学习,其后的培训在工作场所进行。学徒训练计划完成后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可结合工作继续学习高等教育课程,从而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的学术学位。英国的学徒制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多数欧洲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的顽疾。

四、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室设置

英国学校对教育设施的利用是非常理性而到位的,并不一味追求外表的华丽装饰,往往十分简朴但非常实用。学校内的很多房间都是一室多用,既是教室又是办公室,同时还是学生作品的陈列室。很多教室都被布置成主题教室,例如生物教室、地理教室。授课老师在主题教室里办公与教学,学生则走班上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科特色来布置教室,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设施来服务教学,而非肤浅的追求装修的华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可以在科学课上一边听讲书本知识,一边进行实验操作,而周遭的所有布置都凸显了学科主题,让学生在走进教室的一瞬间,便进入到该学科的氛围中。

看过别人的教育,反思自己,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加上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而导致中西方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差异。然而,存在差异不等于落后。现如今,我们惊喜地看到我国的中小学正在采用迅速普及多媒体电教及网络教育;我们的教师已经从单纯的教书匠向科研型转化,成为全方位、多能力的教师;我们的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深厚,也受到了世界的认可,例如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漂洋过海”走进英国小学等。当然,在肯定我们自己教育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的不足,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技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案例撰稿人:姚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