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进教师团队工作模式

先进教师团队工作模式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校的科创团队采取先进的工作模式,共分为三个大类:工程类、科学类与社科类。我校各门科创课程的教师皆处于一专多能的工作模式,以各自的专业背景为基础,在多个领域发挥教育职能。我的科创成长之路我自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生物教研组工作。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携手并进,为学校的科创教育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先进教师团队工作模式

我校的科创团队采取先进的工作模式,共分为三个大类:工程类、科学类与社科类。工程类教师团队基本都有工科教育背景,除担任一部分的基础课程任务外,还负责工程类科创课程的创建,同时工程团队还在校外专家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工程项目课题,创建工程类实验室。科学类教师团队专业背景涵盖生物大类与环境科学大类,教师除去基础课程教学与科创课程任务,还与校外专家合作进行课题管理,校内实验室与校外专家实验室两轨并行。社科类教师团队的模式与科学团队类似,多由人文学科背景教师担任,但社科类课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同样需要与校外专家团队合作进行。我校各门科创课程的教师皆处于一专多能的工作模式,以各自的专业背景为基础,在多个领域发挥教育职能。

【科创教师自述案例1】

我的科创成长之路

我自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生物教研组工作。当时全国各地正盛行科创教育风潮,上海中学的本部更是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翘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创课程体系与学生科创课题的指导与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就科创教育方面的工作,国际部在之前也陆续有所尝试,但一直未建立起一定的体系与模式。确定入职后,我被国际部小学和初中的刘炼校长约谈。在谈话的过程中,刘校长即表示希望我入职后担任初中段科创课题的指导工作。

刚入职的头两年,我陆续指导了四个学生课题。回忆过去的时光,其实还是比较辛苦的。当时的科创条件不是很好,国际部没有校外科研力量的支持,我们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逸夫楼的学生实验室里完成的。而且,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创课程,所有的课题研究都必须在放学后或者节假日内完成。尤记得第二年有一个课题是探究不同矿质元素对小麦黄化苗复绿的影响,这个课题的工作量比较庞大,需要在连续的12小时内,以每2小时为间隔对不同的处理组进行数据收集。为了让学生不至于太晚回家,我会在周末的一大早6点赶到实验室,完成所有实验组的第一次处理,这样学生们就只需要在8点前赶到,晚上也可以尽早结束。12小时的连续实验结束后,课题小组的成员们还需要清理所有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有一次,我们工作到了晚上9点,连实验楼的大门被保安锁上了都浑然不知。最后,我只能打电话给教研组长顾颖老师求救,顾老师联系了学校保安师傅后我们才终于被放出实验楼。

我们国际部的很多学生都充满了对科研的热情,且动手实践能力较强,所以我刚开始指导的几个课题就在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大赛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其中一个成果“越南‘红心’火龙果黑腐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环境因素影响分析”还发表在了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植物生理学报》上。但在好成绩的背后,我亦深刻地意识到很多问题的存在,例如学生普遍科研素养不高,图表制作与论文撰写不规范,也不懂得如何利用专业的学术搜索引擎进行科研论文检索。同时,校内的科研平台较为简陋,难以支持学生的很多课题想法,这就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未来发展。我不断地思索这些现实问题,脑海里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非常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唐威华研究员对我工作的支持,在唐老师的引荐与所里综合办公室鞠泓老师的支持下,上海中学国际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很快确定了共建的合作关系,每年所里都可以为学校相应的学生课题提供实验平台与专家指导力量。在此之后,我们又不断拓展了更多的合作资源,到目前为止,一共包含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工程与计算机、行为和社会科学这几大方向共13家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全面支撑我校学生的课题研究。

外部专家资源解决了,学生的科研素养问题也绝不能熟视无睹。如何才能培养好学生?这似乎只能靠改革课程了。于是很快地,我便向学校提出要建设生物类科创选修课与课后社团的想法,同时,为了支持这类课程的开设,我们还必须建设专门的实验室。值得高兴的是,我的这些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且都很快实现了。与此同时,我在初中生物教研组建议改革现有课程内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在内容上增加实验设计、图表制作、实验报告与论文的撰写等,在学术难度上呈现逐年级递增的特点。通过努力尝试,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就大大减轻了科创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

自工作的第三年起,我担任了国际部小学与初中段科技总指导的职务,负责学校整体科创课程与课题指导工作的建设。新的职务对于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去自己熟悉的生物科学方向,我还要学习与思考其他专业方向工作的开展。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年轻有想法的教师们加入科创团队,大家集思广益,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目前的科创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基于多年课题指导工作的经验积累,我们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学生课题培养与管理模式,科创课题的指导工作越发步入正轨,成绩也稳步提升。

刚步入教师岗位之时,我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问”,就是根据课程大纲与教科书内容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此时此刻,我认为教师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学问”,研究课怎么上才好,课程怎么设置才好,甚至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何建设才好。照本宣科的教师绝对不符合时代对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需求,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在教科研工作上不断摸索与前进。非常有幸在上海中学遇到了很多有专业有态度的优秀教师,大家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忱一直都深深鼓舞着我。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携手并进,为学校的科创教育工作奉献一份力量。

(案例撰稿人:姚昇华)(www.xing528.com)

【科创教师自述案例2】

从司南文学社到中文创意写作

我研究生读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专业(戏剧),2013年进入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段教语文学科。当时我就想,我学的专业特色应该好好地用到工作当中。于是,我组建了一个课后兴趣社团——司南文学社。司南文学社最早是排练话剧的,当时初小段还没有话剧社团。此前,我在小学段实习时写过一个以保护环境为题材的英文音乐剧剧本“Heal the World”参加当年的艺术节,获得不错的反响。由此我发现,国际部的学生喜欢表演,于是司南文学社最初的活动就是排练话剧,剧本由我创作。司南文学社排练的第一个登台演出的话剧是古装话剧《长恨歌》,当年招到了一批很热爱表演的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排练的认真劲儿打动了我。有些学生还主动承担了租赁衣服、制作道具等相关事宜。那一段时间,只要一到社团活动时间,我就大包小包地扛着一大袋的道具和服装从办公室去大礼堂,路上偶尔碰到同事,她们问我去干吗,我说去排剧呢!那真是一段乐此不疲的时光。后来我们也还尝试了排练搞笑版本的英文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排练话剧实在是一项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活动,它不仅是要求写剧本,还得做好导演、服装、道具、剪辑,等等。而主演却只有那么几位,受益学生有限。

于是,我开始想,怎样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当中?实际上,我在大学所学的更多的是写作,而不是戏剧。那时正好又碰上微信公众号很火,所以我弄了个专门放学生原创作品的公众号——司南文学社(sinan_SHSID)。教研组长也帮我宣传,让组里的老师们有好的学生文章都给我。于是,司南文学社面向的不再仅限于文学社的成员,而是更多的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了。这时候,司南文学社还只是课后社团,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且鼓励学生讲故事,写故事了。有些学生原本是冲着表演话剧来的,但是发现“写作”除了日常让人头疼的写作文之外,还有“创意写作”,并且好的作品还能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获得数百的点击量以及家长同学的回复后,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了!这更加坚定了我将创意写作教学独立于语文教学之外的决心。于是,我申请开设了中文创意写作选修课。就这样,司南文学社从一个课后社团演变成中文创意写作选修课。

第一届中文创意写作课实际上是完全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我自己在大学学创意写作是一回事,面对初中生,如何教他们写作又是一回事。但是基于之前文学社已经有一些基本的准备,以及大学学习体验还是有一些可以用到写作教学中,中文创意写作就这样进行了第一年的尝试。与此同时,司南文学社微信公众号的持续更新,收获了一批对中文写作感兴趣的学生粉丝。学年末,我们竟然收集到了可以出一本小杂志的作品量。于是,我们就在学校的印刷室印了一本蓝色封面的《司南文学社》。

第二届中文创意写作选修课赶上了好时代——学校开始如火如荼地开设科创课程,并对科创课程做了更长远更全局的规划。在科创课程的成果展示上,学校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一年,中文创意写作还有了个孪生兄弟——英文创意写作。中文创意写作和英文创意写作双剑合舞,在第一届“创意启智嘉年华”上以《孤独的小说侠》作品集亮相,并且由学生发起义卖,最后募集的好几千元,全部捐到了慈善事业中。那一段与学生一起选稿、策划、编辑、设计、义卖的时光非常难忘。可以说,很累,但是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成就感。

即使出了作品集,我还是不能感到满足。因为在上中文创意写作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可能是冲着“能出书”来的,但是他们的写作水平、写作兴趣并不一定真的像他们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有时候上课需要交写作作业时,就出现了各种“一言难尽”。但是,因为写作这个事情很容易让你了解一位学生,毕竟文学,即是关于个体体验的写作。于是我发现,他们当中有一些个性十分活泼,创意十足,热爱表演。但是我已经说过,如果还是纯粹的话剧表演,那不如去参加话剧社了(此时初中段已经有好几个话剧社了)。有一次,科创课程老师们一起开会,我们谈到了跨学科的尝试。当时我自己正热衷于看综艺节目,于是,我想到了,不如和创意影视设计课程的老师与学生们合作,制作一档校园综艺节目。第二届“创意启智嘉年华”上,中文创意写作和创意影视设计课程的学生推出了《路人甲乙丙》。《路人甲乙丙》从选题、文学脚本的创作、拍摄、剪辑,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是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学生的创意真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档校园微综艺内容涵盖了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大巴扎”“校园流行的招牌动作”“一些莫名其妙的外号”“班级未解之谜”等。这些话题正是从学生的视角记录他们在上海中学国际部的生活,太鲜活了!

到第三届、第四届时,我发现,中文创意写作选修课实在是一门深不见底的课程。孔夫子说,要因材施教。而中文创意写作选修课要求更是如此!我不仅要随时更换自己的上课内容、上课提纲,我还得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让学生能获得最in的学习体验。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元年,此前的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其实已经断断续续地介绍了一些科幻作品,并且举办了“司南杯”短篇科幻小说比赛。在2019年5月23日,我们以极大的热忱、真诚举办了“司南杯”短篇科幻小说大赛颁奖典礼!我们邀请了科幻届知名科幻作家、编辑、译者来作为颁奖嘉宾,并且给学生做了一场“科幻:科技与人文的桥梁”的论坛。前来领奖的有来自很多兄弟院校的获奖者、指导老师、家长。这场经过了精心筹备的颁奖典礼有很多亮点,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背后的付出也不是简单的“加班”二字就能说清。为了做到尽善尽美,在很多细节上我们都反复推敲,包括科幻论坛嘉宾的选择、奖杯奖状的设计、奖品的购置、当天的流程安排等等。

作为一个行政班的班主任、三个语文教学班的任课教师、年级的新闻员,以及八年级两个服务性学习项目的指导老师,或许你会问,你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地开拓中学生创意写作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工作量的确已经足以让我忙到起飞——班主任需要我做好常规工作之余还要随时应对突发问题,三个中文教学班需要我认真负责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新闻员需要我以最快时效报导校园事件,服务型学习项目需要我对参与的学生有监督、指导等,有时还需要跟社会团体接洽,但是中文创意写作就像我心里一个很温暖很柔软的角落,是我心中的月光,所以我会一直去想,我还能做些什么,再做些什么,让中文创意写作课的学生能够收获他们想要的,能够不后悔选择了这门课程。每一届的学生都不一样,每一位学生也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是自主选择这门课程的。这就与必修课不一样,我不能让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希望他们得到的比他们原想得到的要多,要多得多。我喜欢看到学生们感到快乐、感到惊喜、收获成长的满足样儿。那就是我鞭策自己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而在此过程中,我似乎也搭上了学校发展的快车,成长起来。我觉得这似乎就印证了司南文学社最初的那句箴言:“寻找神奇,一期一遇。”

(案例撰稿人:陈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