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水平参次不齐是科创课程的一个基本学情特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同学可以快速吸收与掌握课程内容,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课程任务。而有的同学则相对较慢,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时间投入。当教师放慢速度或投入到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时,那些基础与理解力强的学生就会显得无所事事。如何协调教学过程的这种差异,做到既满足基础与理解力较弱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可以紧紧抓住基础与理解力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创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差异性”难题。教师不妨充分调动高水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同学,这实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这种策略思想指导下,不仅每一位基础与理解力弱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指导,学到其他同学的优点,而高水平同学也可以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实现“二次学习”,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并增进与人沟通的能力。
【课程案例:环境科学】
实验在环境科学的课程中占比较大。通常学生会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实验,每组2至3人。在理解实验原理和具体执行步骤上,不同组的学生经常存在快慢差异。有的学生性子较急,实验操作不规范,往往欲速则不达,反而拖慢了进度。此外,受限于分析测试仪器的数量等客观条件,部分实验操作需要学生轮流进行。例如,在做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水中磷含量的实验中,学生需要先准备水样,向一系列比色管中加入不同体积的磷标准溶液,加去离子水定容,再加显色剂。教师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给予每组指导。先完成水样准备,进入显色等待的小组学生即可变身小助教,协助教师指导尚未完成的同学。显色等待时间结束后,教师会手把手指导第一组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样的吸光度。之后,教师会放权,让率先完成仪器测试的小组成员充当助教,由他们指导其他同学如何操作仪器。教师退至助教学生身后,在一旁聆听和监督,对助教讲解不准确的地方予以及时更正或补充。邀请率先完成者担任助教,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这种同伴学习的模式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可碰撞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又让所有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更上一层楼。
(案例撰写人:顾敦罡)
【课程案例:3D创意空间】
在本课程核心建模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按预评估阶段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相对平均地分配成3至4个学习小组。每一组均包含1至2名学习能力较强且学习较积极主动的学生助教与若干名需要额外帮助才能掌握课堂基本要求的学生。
当教师讲完建模的基本要点并演示基本操作之后,学生助教一般情况下很快可以掌握要点,并给本组其他还没掌握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演示帮助。在对小组学习成果评价时,将以组内所有学生都掌握的时间为标准。学生助教和学习小组制度的组合实施,不仅有效地协调了不同学习能力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掌握速度的不一致性,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担任学生助教的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教学内容,以便更有效地教小组内其他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积极地向小组学习助教学习,以求不给小组托后退。(www.xing528.com)
学生助教的选择是动态的。每隔一阶段,学习小组和学习助教会重新安排,以求最大化鼓励学生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
(案例撰稿人:施程成)
【课程案例:创意设计与智造】
创意设计与智造课程的实践内容居多,所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呈现很多问题。但当很多同学都产生问题时,老师难免会忙不过来,这时候小助理就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智能电路连接的课堂上,因为接线涉及用热缩管来固定,同学们经常因为接线处连接松动或剥线钳使用不当而导致热缩管固定不稳,类似的多种原因最终导致电路无法正常连接。其实这就是个操作是否准确、稳定的问题,这时已成功完成电路连接的同学就可以辅助那些不知道如何操作的同学。当遇到小助理也无法排除的问题时,学生才来找教师帮忙。这样一来,教师的授课效率大大提高,不会陷于基础连接步骤等问题之中,而且作为小助手的学生也可从辅助他人的过程中巩固所学。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定,先进生可以去辅助后进生,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手沟通交流与讨论,整个课堂在制作环节看起来有些小小的吵闹,但所有人其实都非常专注在课程上,并且大家很喜欢这样的气氛。
(案例撰稿人:高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