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足学习者需求,关注教学内容设计

满足学习者需求,关注教学内容设计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也是行为动机形成的基础。关注学习者需求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吻合时才能得到学生的持续关注,最终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内化,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者需求包括个人需求、学习需求、未来的发展需求等,所以要想使学习者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全面体现,实质上就是要把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引入课堂教学。

满足学习者需求,关注教学内容设计

需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也是行为动机形成的基础。只有当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关注学习者需求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求吻合时才能得到学生的持续关注,最终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内化,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者需求包括个人需求、学习需求、未来的发展需求等,所以要想使学习者需求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全面体现,实质上就是要把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引入课堂教学

1.实现职业连接

许多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在接受了全日制正规教育后,依旧对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感到非常迷茫。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孤立的,而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想要打破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隔阂,就需要将眼下的教学内容与未来的从业选择相连接,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学校教育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程案例:移动设备编程】

现代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各种不同功能的APP,而在未来的职业中,编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能自己设计和制作一款APP就好了。在上海中学初中部的移动设备编程课堂上,学生们就可以实现这一愿望。

弹球游戏、涂鸦游戏、知识竞答、打地鼠这些好玩又有趣的游戏APP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和编程制作完成的。玩着自己设计的游戏,学生们真是既兴奋又有成就感,而自己设计的游戏在同学中受到欢迎和追捧那更是让人激动。

图3-2-1 学生设计制作的各类APP

也有些学生从实用性和功能性角度设计了具有不同功能的APP。Vincent在课堂上制作了计算三角函数值的APP,说这样做数学作业时自己就能偷懒了。Emili说她制作了备忘录,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可以统统记录在里面,一件都不会忘。Carl说他设计和制作了一款停车定位APP,因为他爸爸经常在车库中停车之后忘了停车的具体位置,有了这款APP,在停车的时候按一下APP中的按钮,去取车的时候APP就能帮助你导航到具体的停车位置。

学期中期和学期末期移动设备编程授课的教师会组织学生们投票选出最佳的三款APP。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学生们进一步思考一款APP如何才能被更多用户认可,好的产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需要有市场思维,要像真正的产品开发者一样去思考自己的作品。

图3-2-2 Carl同学设计的停车定位APP

(案例撰稿人:赵菲)

【课程案例:创意影视设计】

在创意影视设计的社团课上,面对精心选拔的学生,我们会介绍一些扩展性的知识,如电影片场的分工,电视台节目的制作等,以满足学生们对于校园之外影视相关行业情况的职业认知,并拓展他们的视野。

在介绍体育节目录制的时候,引入虚拟场景的概念,主持人站在绿箱下,通过虚拟设备的转换,在收看节目时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逼真场景。通过展示真实的行业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一台电视节目的运作机制,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对未来职业多一份憧憬。

图3-2-3 体育节目虚拟场景录制

从校园层面来说,七、八年级的学生在接触了创意影视设计的课程后,完全有能力参与八年级毕业视频的制作。到九、十年级,针对小部分对影视感兴趣的同学,学校设置了微电影选修课。我校还真有几位同学被美国电影学院所录取,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而对于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了创意影视设计课程后,无论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都有不小的帮助,比如可以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作业,在公司里展示产品的设计思路,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等。

(案例撰稿人:张焕)

【课程案例:创意设计与智造】

每一种智造技术都与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创意设计与智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会为同学们图文并茂地讲述智造技术的发展史,更会结合当代职业的现状,与同学们一起探索该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下图即我们在讲述丝网印刷与服装“智”版章节时提到的当代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流程。

图3-2-4 丝网印刷与布艺制版板块课件截图

就在讲解以上过程时,一些同学可能就会萌发对未来职业的设想。参与我们课程的学生中,女生居多,因此上到这个板块时,不少同学都曾与我提及过想从事服装设计工作的意愿,更有同学已经投身于该行业的研究和考察。Stephanie同学就在这堂课后给我发来了她的服装设计作品,不但有纸面的设计还有实物的执行,将一件平平无奇的T恤改造得非常富有个性。对于她的作品,我也给出了一些见解与行业介绍。我告诉她这个设计作品很有个性,前面看起来还不错,穗子有种嬉皮士的味道,颈部的设计非常贴心且实用。但后侧略显粗糙,蝴蝶结的部分是亮点,但融合得不是特别好,和下面的开口处理的略微拥挤,细节上处理得不太好,整体设计的特征性稍微弱了一些,不过作为初学者作品还是很有灵气的。在服装设计领域,品牌的特征性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脱颖而出,比如CHANEL、三宅一生江南布衣又或是快消品H&M,都有着非常强烈的风格。另外,细节也是成败的关键,很多消费者可能因为一次质量或细节设计不合理就会放弃该品牌。

不过,这也只是教师的见解,仅供参考。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番话可能过于严苛,但Stephanie同学却非常欣喜,她觉得这番点评让她对此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于作品表面的视觉效果。

图3-2-5 Stephanie同学的服装设计作品

我们的课程会涉及多种智造技术,同时也关联着多个行业,但大多数还是与设计相关的,而选择我们课程的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对设计有着一定的兴趣,其中也有些会对该领域的行业心之向往。比如Emma Liu同学陆续参加过我的两门课程,都非常感兴趣。她常常和妈妈提起课堂上发生的事,妈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孩子的热情。在课程结束后,孩子甚至希望继续上更多的内容,因此孩子的妈妈还特地电话与我交流,在表明孩子的意愿的同时,也咨询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孩子的妈妈从事的是偏理工科的工作,对艺术设计方面完全没有概念,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我告诉孩子的妈妈我发现Emma Liu同学平常会画不少形象设计,那些角色都非常生动,相关可以延展的行业可以是平面设计的形象设计方面,当然这些说的为时尚早,但可以有进一步的了解。

虽然距离孩子们真正走上社会还有不少时日,但我们的课堂也许能让大家看到一些未来社会的可能,启发一些同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向前。

图3-2-6 Emma Liu同学设计的小马主题钥匙扣

(案例撰稿人:高晶)(www.xing528.com)

2.鼓励服务性学习

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源自美国社会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的关注,它是一种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中所需的服务,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区,从而促进知识和技能学习,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责任感的教育形式[5]

教育的责任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公民,而关心社会并勇于承担责任也是所有公民的内在需求,所以鼓励服务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案例:中文创意写作】

高同学从小热爱写作,八年级时她选择了创意写作课程。与此同时,服务性学习项目也是八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选择服务性学习项目时,创意写作课程教师引导该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在认真考虑后,该学生担任了八年级杂志Gazette的主编。Gazette是一份是由学生负责,内容涵盖初中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面向初中段学生、教师、家长的中英双语季刊。担任Gazette主编后,该生积极利用自己双语创作的优势,主动与中英文创意写作老师积极沟通,并组织一群热爱写作的学生撰稿,将Gazette打造成了一份兼具时事性和文学性的校园原创杂志。可喜的是,Gazette团队在她的带领下硕果累累,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在年度优秀服务性学习项目评比中以高投票率获得“上海中学国际部优秀服务性学习项目”。

高同学感慨:“老师让我带领Gazette团队真的是让我一生受益的事情!虽然因为父亲工作变动,我也要跟着一起回英国去了,但是说不定我在英国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将兴趣爱好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这既锻炼了学生激发了学习自主性,又服务了社会,何乐不为?

图3-2-7 高同学与Gazette团队成员们

(案例撰稿人:陈凡)

【课程案例:真实性研究项目】

学生科学院(Students’Academy of Science)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学生成立的一个服务性学习小组(Service Learning Group),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问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讲座的形式对本校同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同时将成果制作成科普视频,通过视频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

学生科学院成立于2017—2018学年。当时,几名七年级参加了真实性研究项目的学生出于对科学的兴趣,自发地在课余时间讨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类科学问题,其中包括睡眠心理健康的关联,雌性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激素变化等,并在科学课程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给这个学习团队命名为学生科学院,其目的就是想以学生的身份、科研工作者的态度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慢慢地,这种自主学习、自己动手的研究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申请加入这个团队。与此同时,学生科学院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有专门的科学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学生团队设有组长,负责召集大家参与讨论。他们每周有固定的研讨时间,学生们和教师一同讨论当前的许多科学热点问题,如获得诺贝尔奖癌症免疫疗法。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热情。

这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科学院的成员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参观,就获得诺贝尔奖的癌症免疫疗法这一话题聆听科学院专家的指导,并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这种与专家面对面、直接切入研究前沿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打开了步入科学殿堂的大门,更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了献身科学事业、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

此后,学生科学院的成员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那就是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小问题,比如为什么关节会发出响声,随机过程的意义是什么,等等。在每周的问题交流会上,他们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科学小问题往往隐藏着很深刻的科学原理,很有传播和推广普及的价值,是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问题。

在对各类问题进行讨论后,学生们希望可以将自己获得的知识传播给更多人。他们决定在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些进行专题研究,并将这些研究内容在集体研讨后,落实到个人,由小组中的一至两名成员承担课题的具体工作,为本校1至8年级学生做科普讲座。为了准备讲座,学生们需要做PPT和宣传海报,并向学生科学院的其他成员演示。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同时也能相互之间提建议,从他人的讲座中得到启发。这种新颖活泼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得到了科学院集体成员的喜爱。

2019—2020学年,学生科学院成员进一步扩张至30人,由来自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组成,正式成为一个服务性学习小组(Service Learning Group)。学生们集思广益,又陆续发现了三十余个科学问题并加以分析,从各类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讨论。比如人为什么会打哈欠,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视觉幻象背后的原理,等等。

此后,学生科学院的成员们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推广,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为校内的学生做科普讲座,而要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些成果并从中受益。除了做科普讲座外,学生们还挑选了21个主题,打算做成视频文件发布在各大平台上,包括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制作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但是他们一步步地积累,技术逐渐纯熟,很快就学会并适应了这种新的成果转化方式,并获得了较好的点击率与阅读量,收到外界的一致好评。

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在学生科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在同学们进行服务性学习的过程中,这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老师参与指导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自己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将知识传播给了更多热爱科学的人。目前,学生科学院已经是上海中学国际部初中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服务性学习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激发着更多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

图3-2-8 学生科学院的公众号与讲座现场

(案例撰稿人:8(1)班 程天葭同学)

3.鼓励优势结合,实现跨学科合作

纵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趋复杂。这种多领域发展的高度综合性,一体化的趋势,给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各种跨学科问题。面对真实世界中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我们需要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展示跨学科研究的各种可能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例如STEM项目等,往往都集中在小学或高等教育及以上,在中学阶段则相对较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水平,但明显程度不够,难以实现深入研究,所以很难找到适合中学生水平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基于这个现实,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我们并不盲目为了实现跨学科而强行将多学科进行整合,我们鼓励学生在课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与创作,也鼓励不同课程的学生根据特长优势进行团队合作,一起完成高质量的合作项目,将跨学科的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团队合作中。

【课程案例:中文创意写作与创意影视设计】

《路人甲乙丙》是国际部初中段中文创意写作课程和创意影视设计课程的一次跨界尝试。中文创意写作的同学完成主题的构思和文学脚本的创作,而创意影视设计的同学则负责拍摄和后期制作。这样的跨界尝试使不同科创课程的学生能够将各自的兴趣和特长融合起来,也为学生的创意成果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

不论是写作的过程还是拍摄的过程,同学们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不断涌现出创意的火花,并体现在很多幕后的工作中,包括道具准备,分镜头本设计,Logo的设计和评选,繁复的后期制作。项目的制作过程是一种“付出但快乐”的体验。“屏幕一分钟,幕后几小时”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但看到成果的出炉,听到大家的赞扬,团队成员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总而言之,这样的跨学科合作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创作思路,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案例撰稿人:陈凡 张焕)

【课程案例:创意设计与智造】

智造设计,可以说是先天就具备着跨学科的属性。在创意设计与智造的课堂,我们将跨学科的概念融入课程之中,让同学们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设计学甚至是历史科技史)的跨学科知识海洋中遨游,并且赋予自己的思考。例如当我们讲到制模与翻模原理时,我会告诉学生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大家不用把材料局限于我们课程使用的硅胶、石膏水泥,其实它还可以是其他液态与固态可以转化的材料,比如水、冰、肥皂巧克力甚至是塑料和金属等,倘若发挥你的想象力细菌培养也会是一种不错的翻模成型方式。我们希望借助智造设计的无限可能来激发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进行跨学科的探究与思考,想想看是否还有其他材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制作。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都充分意识到设计行业的博大精深,想要在设计领域有所建树,多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图3-2-9 翻模课堂课件截图

(案例撰稿人:高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