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民间游戏特点

幼儿民间游戏特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的不同,山歌作为当地的民间游戏,也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比如壮族“三月三”。(四)传承性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胡伊青加在其著作《人:游戏者》中指出:仪式产生于游戏,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民间游戏从古至今,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特色,体现出一代传承一代的特点,小小的游戏蕴含大至天伦的道德规范。

幼儿民间游戏特点

(一)简易性

民间游戏起源于生活,因而游戏的规则玩法与游戏的材料不会过于复杂,体现其简单便利的特点。比如游戏材料,来自废旧物品如布头、塑料空瓶、易拉罐等,还有随手可拿的自然物如泥巴、树叶。“编绳”游戏,两头扎到一起,两只手就可以将绳子变换出各种花样,拉、勾、提、翻,就能将绳子的图案变换到另一个人手上。还有“跳房子”,只需要粉笔(没有粉笔时候拿砖头)在地上画上几个格子,一群孩子就能玩上一天。再如“扔石子”,捡五粒小石子,将五粒石子握在手中,向上投其中一子,其余四子放在地上;然后开始拾子,向上投一子向地下拾接一子,直至拾完。民间游戏取材简便,是现代游戏不能比拟的。

图9-1 “跳房子”

(二)地域性

民间游戏是从生活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而带有地方性浓郁的文化气息,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民俗习惯乃至思维模式,比如“过家家”,模仿大人干活,过日子,庆祝节日(春节、中秋、端午)就会带有地方特色的模仿。比如广西的中秋,除了月饼之外,父母还会为孩子制作柚子灯,在“过家家”游戏中过中秋,“父母”也会为家里的孩子做“柚子灯”。又比如广西歌圩中的山歌就是游戏中的童谣体现,壮族有壮族的山歌,“刘三姐”的山歌带有桂北风格。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的不同,山歌作为当地的民间游戏,也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比如壮族“三月三”。在红水河畔东兰、金谷乡的山歌童谣是对“蚂拐”的图腾崇拜。刘三姐的对山歌,带有当地特色,还是民族智慧的象征。

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

什么结果包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www.xing528.com)

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

柚子结果包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

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

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

——摘自电影《刘三姐》

(三)科学性

民间游戏的科学性在于玩法规则能发展幼儿探索、感知、思维、创造、想象等认知,还对语言、数字、身体素质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比如“捏泥巴”,将泥巴捏成各种形状,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发展了幼儿的认数能力。许多民间游戏是由童谣、儿歌、绕口令搭配一定规则而成,如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发挥了幼儿语言能力,情趣相搭,其乐无穷。

(四)传承性

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胡伊青加在其著作《人:游戏者》中指出:仪式产生于游戏,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在整个文化进程中都有活跃着某种游戏因素,文化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则是带着民族遗传信息论“文化基因”。民间游戏从古至今,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特色,体现出一代传承一代的特点,小小的游戏蕴含大至天伦的道德规范。如儿歌分果果:“李小多呀嘛李小多,分果果,分果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来一个小,大的分给张小弟,小的留给我自己。”体现了谦让、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古有孔融让梨,今有李小多分果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