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只载满核心素养的纸船:名家点评

一只载满核心素养的纸船:名家点评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彼时,群文阅读正在孕育新芽,核心素养还在来临的路上。如今越过八年的光阴回望这一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原来是一只满载语文核心素养秀丽花的“纸船”。语文核心素养,呼唤着学科教学应站在课程的高度、深度、广度来建构。就这样,闫学老师以其敏锐而犀利的课程眼光,让这只“纸船”横空出世,向着“核心素养”的远方缓缓“浮泛前去”。这种“力量”的丧失,其实是一种“高阶力”的缺失。这种“比较”,闫老师将之贯穿课的始终。

一只载满核心素养的纸船:名家点评

王艳霞 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

闫学老师的课例《纸船》问世于2010年。彼时,群文阅读正在孕育新芽,核心素养还在来临的路上。如今越过八年的光阴回望这一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原来是一只满载语文核心素养秀丽花的“纸船”。

何谓语文核心素养?根据2016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如果以尺度为去衡量闫老师的《纸船》一课,无异于拿着一把时尚的尺子去观照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然而即便我们把八年前诞生的课例放在当下来考量,却还是可以印证:《纸船》这一课依然前卫,依然潮流,依然合乎现代的语文课程理念。

《纸船》一课的“潮”,在于它彰显着教师具有广阔的课程视野。闫学老师开发这个课例的初衷,即是指向儿童阅读,构筑一个以“纸船”为议题的群文阅读微课程,“教人见识经典一番”(朱自清《经典常谈》)。为此,闫老师“决定做一次尝试——带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欣赏泰戈尔散文诗《纸船》”,进而把他们领进《新月集》的迷人世界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有《现代诗》二首——冰心和泰戈尔的《纸船》,但是很明显,闫老师把泰戈尔的《纸船》作为课程资源,是从《新月集》里选用的。因为闫老师选用的译作版本,尊重了翻译家郑振铎的散文诗格式,与冀教版以现代诗歌格式呈现的版本亦有区别。在课堂上,闫老师完全突破了通常的一种所谓课文学习模式,淡化了那种知识传授式的识字写字和词句咀嚼,而是引导学生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以阅读的方式学习阅读,擦亮文本鉴赏之眼,打开课外阅读之门。

语文核心素养,呼唤着学科教学应站在课程的高度、深度、广度来建构。就这样,闫学老师以其敏锐而犀利的课程眼光,让这只“纸船”横空出世,向着“核心素养”的远方缓缓“浮泛前去”。

《纸船》一课的“潮”,还在于它给予了学生语文“高阶力”,比如“高阶”的思维力、审美力和创造力等。冰心的《纸船》虽然是对泰戈尔同题诗的借鉴,但不失为经典之作,其母爱主题的抒发,富有韵味的节奏,以及托物寓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称道。面对名家名篇,我们的众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尊奉甚至膜拜,而缺少去批判、反思与甄别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丧失,其实是一种“高阶力”的缺失。

怎样培育学生的“高阶力”?比如,闫学老师授之以渔,给予学生鉴赏作品高下之分的利器——比较。如何比较呢?就是先“求同”再“存异”。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两首诗歌都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但冰心所托之情即是母爱、亲情,相对单一、明确,而泰戈尔的《纸船》所寄之情是友情,含义更为丰富;两首诗歌均写到了“梦”,冰心《纸船》里的“梦”相对浅白,泰戈尔的《纸船》是“梦”中有“梦”,想象奇特,带给读者无穷的遐想空间,显得更有诗意。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提及,“异中求同也是较为低级的层次,同中求异才是更为高级的层次”。闫学老师在让学生“异中求同”之后不遗余力地引领学生向“同中求异”的青草更青处漫溯,学生思维、审美、鉴赏的“高阶力”也得以提升与发展。

这种“比较”,闫老师将之贯穿课的始终。例如,在结课之前,闫老师引入了余光中的《纸船》,布置了两个具有探究性的课后作业:请学生研究余光中的《纸船》与冰心、泰戈尔的《纸船》有何异同之处;研究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与余光中的《纸船》有何联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项作业的精妙在于通过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思维、审美、鉴赏的“高阶力”进一步巩固与夯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同题的“纸船”,穿越了古今中外的时空;通过余光中《纸船》的“探源”,实现了核心素养维度之一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纸船》一课最为亮丽的浓墨重彩,当属对泰戈尔《纸船》中“睡仙”的想象以及“梦中之梦”的还原。对于“睡仙”的想象,闫老师让学生动笔写了下来,在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有一番激活想象的引导语——

师:跟着泰戈尔的描述,我们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非常奇妙的画面:那梦中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哇,竟有一个睡仙坐在纸船里!在我们的想象中,睡仙是什么样子的呢?比如,她长着怎样的头发,她穿着怎样的衣裳?她是微笑着沉默不语,还是轻声地哼着歌?现在,我们来把这美丽而神秘的睡仙写下来。

教师的引导,无疑为学生打开了一条去往“想象之门”的五彩通道,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语言的鲜活性,想象的广阔性,也是确证了学生表达、思维、想象等“高阶力”正在形成,正在发展。

对于“梦中之梦”的还原,闫老师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说话。而如何激活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闫老师设计了颇有层次的“起—承—转—合”,将探寻“梦”的教学过程如曲径通幽般予以充分展开,令人不禁暗暗叫绝。

第一层:起——化梦为境

师:现在我们也来想象睡仙篮子里的这些梦,那是些怎样的梦呢?(www.xing528.com)

学生给出的答案比较丰富,但还是停留在“概念化”的表述上,比如,美丽的梦,幸福的梦,快乐的梦……于是,教师进一步发掘思维,进入到第二个层次。

第二层:承——化虚为实

师:在睡仙的篮子里,有美丽的梦,有幸福的梦,有快乐的梦,有给人带来好运的梦。如果梦有颜色,它会是什么颜色?如果梦有形状,它会是什么形状?如果梦有声音,它会是什么声音?如果梦有味道,它会是什么味道?

学生对梦的颜色、形状、声音和味道,展开了丰富不一的想象与言说。但教师并没有因此驻足不前,而是进入到第三重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普适性的梦化为个性化的梦。

第三层:转——化“普适性”为“个性化”

师:如果每一个梦都是一个愿望,假如谁得到睡仙的梦,谁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你想不想得到睡仙的梦?

生:想!

师:你想让她送给你一个怎样的梦呢?

生:我想让她送给我一个美好的梦。

师:能举个例子吗?

梦毕竟是梦,最后还得把它送往云端,变成梦原本的样子。教师引领学生在“梦”中走了一个来回之后,再次用画面的想象把美好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于是进入了第四重思维。

第四层:合——化实为虚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想象泰戈尔笔下的这个睡仙,想象她篮子里那各种各样的梦,如果让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表现这画,这想象的意境,你打算用一个什么词?

通过这样的路径,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是都能抵达吗?闫学老师的这只载满“核心素养”的纸船,如今重温品读,着实叫人心生欢喜。愿这样的“纸船”在课程之海愈来愈多,愈漂愈远,直抵教育理想的彼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