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后记:苦难底色上的温暖和善意

教学后记:苦难底色上的温暖和善意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丑小鸭》表现的不仅是安徒生本人的人生遭遇,同时也是他面对苦难的一种人生态度。这样的故事,留给读者的不仅是面对主人公承受苦难时的同情和悲悯,还有一种深情的慰藉和温暖。两篇作品同样拥有苦难的底色,但在这苦难的底色上所勾画出来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就单纯的艺术价值来看,两篇作品尚无高下之分,但善良的读者更愿意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不愿意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大年夜。

教学后记:苦难底色上的温暖和善意

虽然《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但我们看到作家在不同时期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从两篇作品中寻到这种不同: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的早期作品,在苦难的底色中孕育着美好和希望,因此《丑小鸭》给予读者的是一个光明而快乐的结局:丑小鸭历经苦难,最终变成了美丽的天鹅。这是安徒生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和人生理想。

1805年4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诞生在丹麦欧登塞的一户贫民家庭,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工,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4岁那年,他离开故乡欧登塞,来到了哥本哈根,从此开始独自闯荡。他写过剧本,当过演员,但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嗓音,他被迫离开了舞台。后来他来到拉丁文学校深造,由于不懂上流社会的礼节,他常常被人嘲笑。在今天的读者看来,青年时代的安徒生就是一只“丑小鸭”。但这只“丑小鸭”最终真的变成了“天鹅”,他的这些经典的童话作品就是有力的明证。可以说,《丑小鸭》表现的不仅是安徒生本人的人生遭遇,同时也是他面对苦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用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告诉读者,在苦难中学会忍耐,学会坚守,不放弃自己,不放弃追求,最终就一定会从苦难中突围,到达一种崭新的境界。这样的故事,留给读者的不仅是面对主人公承受苦难时的同情和悲悯,还有一种深情的慰藉和温暖。这是一种含着泪的微笑,苦难的经历因为美好的结局而罩上了明亮的底色,阅读童话的善良的读者们终于感到快慰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在快乐中结束阅读,也许可以使苦难的伤痕得以自愈,从而省去了教师和家长帮忙事后安慰、解释以及擦拭眼泪之劳。

与《丑小鸭》相比,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苦难就没有了这种宽慰。小女孩一系列美好的幻想恰恰印证了现实生活的残酷。她在大年夜还要外出卖火柴,饥寒交迫。她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欢乐,渴望亲人的疼爱,但这一切只能在幻想中得以实现。当幻想破灭时,她看到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办法将自己从这种苦难中解脱出来,甚至现实也不容许她像丑小鸭那样默默地承受,她最终在孤独和寒冷中死去了。与丑小鸭的命运相比,小女孩的结局是悲惨的。(www.xing528.com)

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安徒生不给小女孩一个充满亮色的结局?在童话世界中,要改变小女孩的命运并不难,而且以安徒生的天才,他完全可以做到让这种改变符合童话应有的逻辑。但是,安徒生没有这么做。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本人的思想与情感发展的轨迹。《卖火柴的小女孩》创作于1846年,是安徒生童话创作中期的作品,此时的安徒生似乎失去了青年时代生机勃勃的理想,多年的人生境遇使他更多地参透了现实的冷酷,于是,他要在作品中着力表现这种冷酷,而要逃脱这种冷酷的现实,他在作品中告诉读者,唯有死去,才能来到另一个世界——那想象中的天堂。这种创作主题在安徒生童话创作的中期开始有所表现,而在安徒生晚期的童话创作中,瑰丽的幻想最终总会破灭,欢乐总是那么短暂,似乎只有阴冷和不平是永恒的。这位在苦难中长大的作家,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生活在最底层的穷人,他把自己深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悲愤倾注于笔端,这里有梦幻般的绮丽的火花,也有火花破灭之后的沉重、阴冷的黑暗。《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其强烈的悲剧性的艺术力量,打动了无数充满善意的心灵。如果说《丑小鸭》给人带来的是美好的希望和坚守的信念,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让读者看到更多的是现实的残酷和人世的不公。两篇作品同样拥有苦难的底色,但在这苦难的底色上所勾画出来的主题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就单纯的艺术价值来看,两篇作品尚无高下之分,但善良的读者更愿意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不愿意看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大年夜。

因此,在设计这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愿孩子们读了这样的故事,能够看到苦难,看到苦难中的希望,始终心存善意;在必要的时候,这些故事可以成为心灵的慰藉,陪伴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