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浸苦难中的绮丽与哀伤: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

浸苦难中的绮丽与哀伤: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丑小鸭》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作品,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表现在教学价值上也是非常丰富的。在童话表现的主题上,我们可以发现,两篇童话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苦难;在表现苦难的主题时,绮丽的幻想始终萦绕着哀伤的调子,这些浸透了苦难的绮丽与哀伤,成为安徒生童话打动无数读者的经典元素。苦难,成为安徒生童话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

浸苦难中的绮丽与哀伤: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

丑小鸭》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作品,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表现在教学价值上也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们先来解读这两篇童话,再来探讨二者的教学价值。

首先,我们从童话的类别来看,《丑小鸭》是拟人体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常人体童话。不论是拟人体还是常人体,安徒生都表现了其天才般的童话创作才华。近两百年来,无数生活世界各地的读者在他所营造的不同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深深痴迷。

在童话表现的主题上,我们可以发现,两篇童话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苦难;在表现苦难的主题时,绮丽的幻想始终萦绕着哀伤的调子,这些浸透了苦难的绮丽与哀伤,成为安徒生童话打动无数读者的经典元素。在《丑小鸭》这篇作品中,作家刻画了丑小鸭的童话形象。丑小鸭生来就丑,每个人都欺负他、嘲笑他,他被迫离家出走,受尽苦难和折磨,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作品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节的夜晚被迫外出做生意,又冷又饿,在美丽的幻觉中被活活冻死在街头。苦难,成为安徒生童话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这一方面是由于安徒生本人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是作家面对苦难的一种表达自我、寻找突围出路的方式。

虽然在表现苦难的主题上,两篇作品有共同之处,但在童话情节的展现上,两篇作品却表现了完全不一样的面貌。《丑小鸭》的情节展现是推进式的,随着时间与地点的迁移而发生变化,丑小鸭流浪的经历成为一条线索,串起了所有的丑小鸭受人讥笑、受人欺负、孤独无助的生存遭遇,直到有一天,这种凄凉的、令人唏嘘的遭遇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可怜的丑小鸭就发生了质变——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这段充满悲苦的流浪的旅程中,丑小鸭的遭遇在安徒生的笔下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抒写:有亲人的冷漠和残忍,有素不相识的小鸟和猎狗的嘲笑与欺侮,有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威胁与逼迫,也有偶发善意的农夫对他的救助——虽然在安徒生的原作中,这种救助未能持久,丑小鸭还是被迫离开了农夫的家……随着这些情节的逐步展开,一个悲苦而凄凉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呢?终于,丑小鸭迎来了生命的春天——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天鹅。出人意料的突变和转折是童话情节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可以说,没有“突变”和“转折”,童话就失去了大部分的魅力。在这个“突变”的情节中,安徒生不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突变”的魅力,还彰显了信念和苦难的力量,表达了一个十分坚定的人生隐喻:在苦难中坚守,不放弃希望,不放弃自己,相信苦难和误解只是暂时的,相信生命的春天一定会来临,相信自己有一颗高贵的灵魂,相信只要相信就一定会改变……

与《丑小鸭》推进式的情节相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基本情节是并列展现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等不同的幻境,分别代表了小女孩残酷的现实处境和内心的渴望:由于饥饿,她渴望食物;由于寒冷,她渴望火炉;由于痛苦,她渴望欢乐;由于孤独,她渴望亲情……每一次幻觉的出现都是一种隐喻,一种表达内心渴望的象征。安徒生是如此熟稔地运用这些手法,深入到一个穷苦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中去。也许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安徒生,一样曾经历经苦难的安徒生,他的内心深处也曾经有过这样美丽的幻想和渴望吧?他让这些美丽的幻境次第展开,沉浸在幻境中的女孩是幸福的,而这却愈加使读者唏嘘。由于安徒生笔下幻境的无比“真实”,它们强大的吸力不断地召唤读者沉入进去,读者几乎也在这样的幻境中迷失了自己,但随着火柴的一次次熄灭,随着小女孩死亡的到来,读者还是从这样的幻境中醒来了。但每次醒来,对于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愈加清醒的痛苦。与阅读《丑小鸭》时的凄凉、悲苦的持续感不一样,《卖火柴的小女孩》调动读者的情感的过程是反复的,随着每一次火柴的点燃和熄灭,读者的心也随之从幻境回到现实、从快乐沉入痛苦,这种情节的展现手法给读者的心灵冲击是十分深刻的。(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火柴”在这篇童话故事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为什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不是“卖苹果的小女孩”“卖玫瑰花的小女孩”呢?因为“火柴”是一个可以发生变化的东西,火柴一旦被点燃,它就发生了变化,而“变化”正是童话故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特质,这个道理与《丑小鸭》中丑小鸭突然变成白天鹅一样。唯有“火柴”,才能够引发这种变化——每一次火柴被点燃后,小女孩的眼前都出现了奇妙的幻境。相比之下,“苹果”“玫瑰花”或其他什么可以拿来卖的东西,似乎都不具备这种可以发生变化的特质。

在这篇童话中,除了五次擦燃火柴的基本情节,安徒生在揭示小女孩最后死亡的结局时,也表现了自己卓越的童话创作才华。现在,我们来看安徒生是如何表现小女孩的死亡的:

小女孩由熄灭的圣诞树上的烛光,看到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由流星的坠落联想到奶奶活着的时候曾经告诉过她的话:“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不知道这个“快要死了”的人就是她自己,但读者已经预料到了,这是作者留下的一个伏笔,是给读者的一个令人心碎的提示;当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小女孩又喜又悲,她哭叫着哀求慈爱的奶奶把她带走,离开这个冷酷的世界;为了留住奶奶,她擦燃了一整把火柴,在一片炫目的光明中,奶奶真的把她抱在怀里,和她一起飞向了另一个世界,“飞到了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可是,当繁华落尽,当读者从这片炫目的光明和极致的快乐中苏醒过来,我们不得不回到了残酷的人世间,没有食物,没有温暖,没有欢乐,没有爱……只有一具小小的尸体。虽然新年的太阳会照耀这具尸体,会照耀这个世间的每一个人,但那挂在小女孩嘴角的冻僵的微笑,却昭示着一个最冷酷的现实:现实的世界只有痛苦,唯有死亡才能解脱。在安徒生的笔下,小女孩是在快乐和光明中死去的,是在亲人温暖的拥抱和爱抚中死去的,但这只是一个幻境,幻境破灭了,死亡终于来临。安徒生为什么要在小女孩最后的时刻营造这种幻境呢?小女孩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寒冷、饥饿的折磨之后,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安徒生完全可以直接去写小女孩被活活冻死、饿死,读者不会感到意外,但安徒生没有这样做。他要把这个世界的冷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慈悲,他的天才,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同情与善意,使他为小女孩设置了一个微笑着的死亡。与一般意义上的死亡相比,这种微笑着的死亡留给读者的不仅是悲哀,也不仅是同情,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慈悲的、天才的安徒生,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想到,他的同情与善意却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尖锐的痛苦,更加深沉的悲哀,更加强烈的震撼。

以上是《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主题与情节上的异同。另外,在语言风格上,虽然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只能借助译文去感受,但我们依然能够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版本与不尽相同的译文中,闻到那只属于安徒生的气息和味道——那甜美的、忧伤的、梦幻般的气息和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