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幅很短,容量很大,可谓字字珠玑。文章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解读这个文本,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层次: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让这些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理解何谓“知音”。而要理解“知音”,就必须理解伯牙的绝弦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绝弦?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但有一个问题是:伯牙与子期未曾相识之前,伯牙已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家,既然那时他与子期尚不相识,应是备尝无人能够理解的痛苦和落寞,为何他苦练琴艺,以鼓琴为人生乐事?因为子期的出现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二、走出文本,追寻那一抹人生的亮色(www.xing528.com)
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阅读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受毁灭的痛苦,还应该帮助学生看到一抹人生的亮色,从而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是命运的恩赐,没有知音也不致陷入绝望的深渊,不致在痛苦的泥沼中沉沦。
由此,基本教学思路便可以确定:走入这个文本,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感悟文言文用语的精妙,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对知音难求的慨叹;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